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描述了旧时代一个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以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悲剧。

透过自我与时代两条线,带我们重温那段灰暗,动荡的历史。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自我的一生 

(一)“我”是千万小人物的代表

文中全书以第一人称书写,老舍并没有向我们透漏“我”的名字,事实上,是有意为之。因为“我”并非指单一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下穷苦普通老百姓即千万小人物的生活真实写照。

而“我”之所以会去做巡警,不过也是遵循时代给予的墨守成规的生存法则。

正如书中所说“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当巡警是穷而文明一辈子,穷的要命,文明的稀松!”


时代的造化下,命运仿佛已经被安排,由苦难弹奏的交响曲,一出出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对于巡警他抵触过,甚至当初看不起,一直叫“臭脚巡”,可是终究还是屈就于生活,为了几个钱委屈自己也就此罢了。纵使心中有诸多的想法,也在现实面前收敛了棱角,学

会圆滑的滚过社会的生存法则,很多事只能看,不能言,这多少透着窝囊,可自己如此这般,说了又能怎样?于是终究沉默了,安分了,守己了。

于是在生存之道中,学会了人云亦云,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谨言慎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养家尚且困难的六块现大洋,学的越发“聪明”了,看清楚了很多事,越发能够淡然处之,或许也正是因此,妻子和别人跑了,儿子早逝的打击才没让他一蹶不振,仿佛这就本该是他如此的小人物要面临的人生,在这样的思想认知下,终究是融入人流中,如同千万穷苦小人物一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穷人的命——并不像那些施舍稀粥的慈善家所想的——不是几碗粥所能救活了的;有粥吃,不过多受几天罪罢了,早晚还是死。

(二)难以跳脱的圈子

说来有些讽刺,“我”不愿意做巡警却做了巡警,不愿意儿子做巡警他却也成了一名巡警,姑娘所嫁之人,也是一名巡警,甚至连儿子的妻子娘家父亲与哥哥也是巡警。

一个人当巡警,子孙万代全得当巡警,仿佛掉在了巡警阵里似的。


好奇怪的闭环,跳不脱的圈子。 

在那个社会里,富人有富人的圈子,比如一看就大字不识的教官,却因为有圈子,便也能一跃谋个像样差事,做起他们这些巡警的教官来。穷人有穷人的圈子,比如他身边的邻居,也皆是同他一样,为了生计,守着微薄的钱银,邻居李四,为了生活,四十块卖了胖儿子,却抵不上富人太太一个平常的物件香粉盒子。

 

而我们当代也是如此,也就有了“寒门难出贵子”一说,圈子如枷锁,是很难去跨越的阶级。也告诉我们世界本就是不公的,当然,圈子不是必然,因为人是活的,可以创造突破,却也是少数,常态化的大众,一生都在他所固有的圈子里度过。

美国心理学会总结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子女的营养状况,阅读水平,心理压力和教育资源等等。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三)“心中的空儿”是我一生的轨迹踪影

“我”在文中自述有三次提到“心中的空儿”,这个空儿也贯穿了我的一生。 

第一次是妻子和他以前裱糊匠的朋友“黑子”一起跑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个处都优于黑子,妻子怎么就会做出抛夫弃子的事情,他想不通,这便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这是自我事件引起的心理趋于“成熟”的变动。

  

第二次,是他亲眼经历兵变,那可怕的景象映入他的脑海久久难忘。在兵们放火抢劫了他熟悉的沿边街道诸多店铺之后,当他们渐渐远走时,那平时善良的百姓们从各自的家中冲出来,冲进去被兵们抢过的店铺,进行了二次抢劫,甚至要抢的“彻底”。而“我”也在事后明白,这一切巡警房都是知道的,是上面授意的,人性在利益面前扭曲变形,骇的他胆战心惊。

这是时代事件引起的心理趋于“明了”的变动。

   

第三次,当我回顾这些年经历的,发现这个动荡时代下的人民,兵丁,官,巡警,良民,都在将就的活着。已经顾不得去管真假,评善恶,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他心里不得劲,可是他也终究是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为了糊口,擦亮眼睛,小心的在这世道穿行着,苟活着。这是人生经历引发的心理对于时态“绝望 无奈“的感叹。


透过“我”心中的空儿,带我们看过了这个六十多岁老人一生坎坷的苦难人生,多的是无奈,野心与抱负一点点在时代的打磨下消失殆尽,为了糊口,已经很难了,其他便也顾不上了。穷苦大众的一生,便也是如此了。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时代的印记

“我”的悲剧不是个例,是处在那个时代的必然,“我”的人生是那个时代一个典型的“缩影”,人民努力的活着,却也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一)清末动荡的近代史

一个时代,夹裹在新旧交替中,在变动中求发展,在唯诺中求生存,可是大多数也终究像书中的“我”一样,一生群困潦倒,到头来,也没看到希望的光,只能期盼着,这个世道早些过去。 

透过“我”一个小小的巡警的视角,见证了中国最为动荡的历史。

清末,革命爆发,北洋军阀卖国求荣,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协议而引的学生群起反抗,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

  

改朝换代,迎来民国,好像有了不同,一切都又没什么不同,好像是更“自由”了,好像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罢了。在这段历史上,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侵华气焰嚣张,爆发了全面抗战,

而我就是处于那个时代下,一个时代的符号印记,在动乱中,见证了所谓的“兵”烧杀抢掠,逼得人民也做起了刁民。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二)政治变革

对于政治,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老舍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却穿插进了巡警四十年的从警生涯。

二十多岁,做了巡警,食不果腹,不过是为了挣扎着赚个糊口钱。

三十岁了,不过是个替官老爷把守门边的差事。

四十岁了,才做了巡长,却因为自己留胡子而被开了。

继而五十岁,六十岁,能做什么呢,不过是继续在这个行当某点差事,挣得一口饭钱,穷苦人,一辈子,什么也没落下,甚至要面临饿死街头。

巡警四十年,不过是从六个银钱涨到了八个银钱,心酸中也自嘲的多了无奈,也便罢了。 

安安分分,努力的活着,终究敌不过动荡的年代。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虽历经无数改朝换代,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另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下,政治变革下的官职都变了味,助纣为虐,中饱私囊,安逸享受,致使民不聊生。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三)写作背景

回忆作者老舍的一生,也是历经坎坷,老舍在这特殊的年代下,以自己及其周围人的成长史作为写作背景。可以说,他见证了那个时代,之所以真实,之所以伟大,不过是因为亲历。

老舍出身与北京大杂院,家族虽为满人,但并非满洲贵族,只是一个贫民家庭,这使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小人物”的性格了如指掌,与社会底层人们的命运息息相通。

老舍曾说过“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

这是他的朋友,也是他创作的源泉,在时代下,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夹裹着,虽哀苦却也不过是众多中的一员。

所以释然了,文中老舍借“我”这一角色,能够看到他对待生活、苦难豁达通透的心性。对待这个不公的时代,也便只能一笑置之。

 

实际上,老舍借助穷苦人所流露出的情感,赞美了他们在动荡年代努力,辛劳的生活着,虽然历经坎坷,却也不失为一个“斗士”,同时也借助穷苦人反衬当局的压迫和政权,讽刺了那个时代下的种种事态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自我人生的历史书写

老舍,鲁迅这类文人,内心有大世界,眼中有大格局,他们往往看的通透,想的明白,这多少在其的文学作品中有所表示,历史终归很多无奈,鲁迅因其讽刺,暗喻而被迫害,老舍亦同样,在迫害中投湖以保全。

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特殊记忆下的战士,如革命的先驱者一样,透过小人物的人生历程打开历史的真相,还原一个时代的印记。曾有人这样评价老舍”他的故事里坐落这半个北京城“。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写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