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开封历史人物第一集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1],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讲述开封历史人物第一集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画像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是如何对军队进行改制的?

赵匡胤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此设置还觉得不把握,就进一步细化,在“三帅”之下设立“四卫”,也就是名誉上属殿前司的铁骑军、控鹤军;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分别由都指挥使统领,这“四卫”之下又设置四厢都指挥使,进一步剥夺四卫的兵权。

一、陈桥驿黄袍加身后的“国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自然对参与陈桥兵变的将士加官晋爵:后周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统兵在真定驻扎,此人据说是老赵的发小,闻老赵登基,表示支持,于是,升任殿前都点检;后周检校太尉、侍卫司都虞候韩令坤,据说是老赵密友,正巡防北边,升任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看来这两位仁兄都荣升为殿前司与侍卫司的一把手。

而老赵的九个哥们(与老合称义社十兄弟)与亲戚石守信成了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高怀德成了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成了侍卫马步都虞候,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李继勋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杨光义保静军节度使,刘庆义忠远军节度观察留后,韩重赟殿前控鹤军都指挥使,刘守忠左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右骁卫上将军,王政忠解州刺史,似乎皆大欢喜,但老赵这个皇帝开始不开心了,整日吃不好睡不着。自唐末以来,君弱臣强,方镇拥兵自重,多少人都在妄想“黄袍加身”。要想让江山永固,就要采取办法,削夺兵权。于是,经过与手下“军师”,已经是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赵普密谋,开始了削夺兵权的“政策”。

首先拿禁军的两个头儿开刀:召禁军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与禁军侍卫司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进京述职(这两个都是在外面掌管着兵马的人),一番美酒加美女大餐之后,慕容延钊无论你情不情愿,摇身成了山南东道节度使,一方大员了,这殿前都点检曾是赵匡胤当皇帝前的职务,是“专利”,永远也不在任命,因为“点检作天子”,这也是老赵最大的心病,谁能预料那日你这个“点检”也“作天子”怎办?韩令坤出任成德节度使,他的侍卫司马步都指挥使由赵匡胤的“哥们”石守信接任。这赵匡胤在谈笑与美酒鲜花的氛围中,轻松解除了禁军的两个一把手的兵权,被派到地方上当地方大员,可以花天酒地,可以聚财纳妾,唯一少的就是没有了兵权,还好,吃饭的家伙在,这老赵没有杀他们,慈悲为上,已经开恩,谁让他们当年就与赵匡胤的官职不相上下,兵权在手那天也没准来了“黄袍加身”什么的玩玩,让人寢食难安呀,还是乘早靠边站的好。

二、不温不火的杯酒释兵权

转眼是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准备了一桌盛大的宴席,把都城内禁军的高级将领们请来,这些人几乎都是赵匡胤的亲信,一个人忠心耿耿、战功赫赫,以侍卫司马步都指挥使石守信为首,包括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酒至微醺时,老赵不知怎么突然不开心地哭了,石守信连忙问怎么了。赵匡胤长嘘短叹地说:“我能当上这个皇帝,都是你们的功劳。但我当了皇帝,一天都没有休息好,总是觉得有一天我的故事复演呀!”石守信等人自然听出弦外之音,连忙伏身跪地请罪,发誓绝无二心。赵匡胤又道:“当初我也没有篡逆之心呀,一朝兵权在握,身不由己呀!”弦外之音我这是天上掉馅饼,夺了孤儿寡母的天下呀。

石守信等人几近无助地望着赵匡胤,赵匡胤说:“依寡人的意见,放弃手中统兵的权力,到地方上去当官,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歌女以终天年,这才是人生的美事”。于是,这些禁军高级将领们,纷纷上书解除自己的禁军职务,一个个“病的不轻”。赵匡胤忠守诺言,任命石守信天平节度使、高怀德归德节度使、王审琦忠正节度使、张令铎镇宁节度使。都成了一方“大员”,让他们享受幸福,拥有虚衔的官职,没有了兵权,从而根除了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反叛的可能性;而且他们这节度使一职,已经无权统领“支郡”,权力已经收归中央政府,由皇帝(自然是老赵)派人去担任各州长官,各州的财权划归中央。

三、进一步分化禁军铲除隐患

赵匡胤武人出身,对兵权还是十分敏感的,更晓得其中的奥妙,还是要把军队细化。以前是“两司”抗衡(殿前司与侍卫司),赵匡胤进一步分化,变成“三衙”,也就是禁军的三位领导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让过去的两司并立变成三权鼎力,其一方想整事都要寻求联系另外的两方或之一。这赵匡胤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此设置还觉得不把握,就进一步细化,在“三帅”之下设立“四卫”,也就是名誉上属殿前司的铁骑军、控鹤军;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分别由都指挥使统领,这“四卫”之下又设置四厢都指挥使,进一步剥夺四卫的兵权。赵匡胤觉得这样还是不够,又把军队的调兵权归入枢密院,还“三衙”“四卫”只有“握兵”权,平日里仅仅是训练士卒,赏罚升迁什么的,到了打仗的时候,要听从皇帝的命令,也就是赵匡胤的发布谁具体“统兵”出征等等,真正做到了军队的三权分立,那些将领们已经无法拥兵整事了。赵匡胤又参照五代以来军阀们拥有“私兵”的弊端,规定任何将帅不允许拥有心腹亲兵,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违令者斩。这是重中之重,也以防患于未然,当他的义社兄弟、开国元勋,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被人告发拥有亲兵,仅仅是怀疑,诬告了一番,差点脑袋搬了家。赵匡胤的这些措施,解除了武人拥兵废立,也造就了宋代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悲剧,崇文抑武,拔擢士人,汰抑武臣,虽然巩固了皇权,也造就了有宋一代“积弱”的国势,边患无穷,边警狼烟,也给宋埋下耻辱的伏笔。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