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最深遠的朝代——漢朝


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最深遠的朝代——漢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說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的朝代,我以為,非漢朝莫屬。單從今天我們和“漢”有關的詞彙來看,太多太多了。如:漢字、漢文化、漢文學、漢服、漢族、漢人、漢語等等。

商周時期的文化以神文化為主

從文化發展歷史上來看,夏商時期,可查閱的歷史文獻不多,周朝建立後,在對前朝文化"損益"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文化建設.周朝的"天命觀""祖神祭祀""社神崇拜"較前朝都有所改變.周朝對古代神話的改造,確立了中國古代神話的核心內容與基本體系.周朝主流文化的構建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礎框架與民族文化的未來走向.周朝的文化建設舉措加速了周文化的推廣與統一,促進了諸夏的凝聚及其與其他民族的內外融合,確立了以周人為核心的華夏族的領袖地位,壯大了華夏族,為秦漢華夏-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礎。

春秋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文化就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從鬼谷子到諸子百家,文化繁榮,且人才輩出。政治和軍事上,各個諸侯國之間是常年戰事,紛爭不斷;文化上,很難做到大一統,誰也無法征服誰;人才方面,卻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只要是人才(謀士),哪一國的國王重視了,此國謀士可以迅速去彼國謀職,他不會考慮到自己的出生國是哪裡。


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最深遠的朝代——漢朝


秦朝薄命和秦文化的停滯

到了秦朝,雖然有李斯推行的中央集權和統一制度,但在文化方面實行的“焚書坑儒”,是對前人文化的毀滅破壞。此時秦朝強力推的秦文化,政治意義要遠大於文化自身發展的意義,這也有利於後世朝代如何推進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借鑑。由於秦朝的歷史太短,特別是趙高專權給秦朝自身造成的極大破壞力,整個文化體制還未建立,秦朝就戛然而止。可以說,如果秦朝的歷史發展久遠,今天的文化稱謂可能就改為“秦文化”了。

漢的稱謂起源於“漢王”

至於為何叫“漢”,最根本的在於“漢王”名稱的開始。楚漢之爭時,項羽勢力強,他為了得到天下,雖然視劉邦為眼中釘,仍以強者姿態封劉邦為“漢王”,而漢王的得來也來自於項羽的私心,不想讓劉邦得到“關中王”的稱號,故意偷換概念,封劉邦為“漢王”,也相當於項羽分封的一個諸侯王而已。楚懷王本來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王。也就是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項羽既然不肯遵守約定,又不想承擔負約的惡名,就和范增謀劃辦法。項羽最終的辦法是偷換概念,把關中等同於秦國,然後漢中和巴蜀也是秦國土地,所以把劉邦封為“漢王”,在巴蜀和漢中為王。沒想到漢王做大,項羽敗了。可以說,項羽敗給了自己的自傲和分封的“漢王”。

影響中國歷史文化最深遠的朝代——漢朝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自然是建立了漢王朝的統一政權。從而開啟了輝煌的漢文化時代。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繁榮的幾個朝代之一,經歷二十四個皇帝共四百零六年,它的名聲、威望和影響遠播國外,外國人習慣上就把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漢人”,中國人也以自稱漢人為榮。漢朝滅亡後,各國仍沿用舊習,稱中國為“漢”, 稱中國人為“漢人”,稱華夏民族為“漢族”。“漢人、漢族”就成了華夏民族的同義詞。漢語、漢文、漢字、漢話、漢服、漢俗、漢姓等等名詞也就逐漸形成了。“漢子”一詞起初專指漢族的男子,後來也泛指一般的男人,有的地方專指丈夫。其他民族學習漢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逐漸被漢族同化的過程就叫“漢化”。

南北朝時鮮卑族的魏孝文帝就主動實行過漢化政策,元朝的蒙古族、清朝的滿族成為統治者後,也曾不自覺地經歷過程度不等的漢化過程。而那些在外族入侵中國時投靠侵略者、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漢族敗類就被稱為“漢奸”。

中國文化的主體——漢文化

2000年裡,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也可以理解成漢民族的文化,又稱為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為基礎、儒家文化為骨幹不斷演化、發展而形成的文化。

漢民族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