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慢性腎衰的“蛛絲馬跡”及治療辦法

慢性腎功能衰竭(簡稱慢性腎衰)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嚴重階段,為各種腎臟疾病持續發展的共同轉歸,主要表現為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和全身各系統症狀,又稱為尿毒症。可歸屬中醫的“關格”、“癃閉”、“虛勞”和“腎風”等範疇。

瞭解慢性腎衰的“蛛絲馬跡”及治療辦法

【臨床表現】

夜尿、無力、疲勞是早期表現。胃腸道症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炎、口味不良)多見,晚期常有胃腸道潰瘍和出血。心血管症狀見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包炎。神經肌肉特有症狀包括肌纖維抽搐,末梢神經疾病伴有感覺和運動障礙,肌痙攣和抽搐。皮膚可變為黃褐色,有時形成尿毒症霜,瘙癢難忍。

血尿素氮、肌酐增多,血漿鈉可正常或減少。酸中毒常為中度,血清CO2含量15~20毫摩爾/升。血清鉀正常或中度增多,常見高鈣血癥和高磷血癥。尿量一般在1~4升/日,晚期常見蠟樣管型。血象見中等度正常:血色素一正常血細胞型貧血。

【中醫療法】

1、正虛

脾腎氣(陽)虛:倦怠無力,納呆腹脹便溏,小便短少,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胖大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補脾益腎。

方藥:黨參、黃芪、白朮、茯苓各15克,制附片、桂枝各10克,白芍、仙靈脾、菟絲子各12克,炙甘草6克。

脾腎氣陰兩虛: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口乾唇燥手足心熱,尿少色黃,舌淡有齒痕,脈沉弱。

治法:益氣滋陰。

方藥:黨參、黃芪、茯苓、五味子各12克,熟地、山萸肉、山藥、麥冬、丹皮各15克,

中成藥:參芪地黃丸,生脈飲。

肝腎陰虛:頭暈頭痛,口苦咽乾,五心煩熱,腰膝痠軟,舌淡紅無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生地、麥冬各20克,白芍、山萸肉、山藥、丹皮、知母各15克,茯苓、丹參、菊花、枸杞子各12克。

中成藥:杞菊地黃丸。

陰陽兩虛:腰痠腿軟,極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熱,口乾欲飲,大便偏溏,小便黃赤,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陰陽兩補。

方藥:黨參、黃芪、生地、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5克,制附片、山萸肉各12克,肉桂10克。

中成藥:桂附地黃丸。

2、邪實

溼濁:噁心嘔吐,頭昏嗜睡,面色灰滯,口中尿臭,苔膩。

治法:降氣化濁。

方藥:旋復花15克,代赭石20克,半夏、蘇葉、黃連各10克,生薑汁2匙。

水氣:全身水腫尿少,胸水腹水,心悸氣短,胸悶氣喘不能平臥,苔水滑。

治法:蠲飲利水。

方藥:茯苓30克,白朮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或葶藶子10克,大棗15枚。

血瘀:面色晦暗,唇色發紫,肌膚甲錯,舌有瘀斑瘀點。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牛膝、丹參各15克,積殼、桂枝、茯芩各12克,益母草20克。

中成藥: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另外,較早期應用大黃灌腸,對部分病例有一定效果。

【西醫療法】

2、飲食治療:限制蛋白,一般每天0.6克/千克的優質蛋白,並根據腎小球濾過率(GFR)適當調整。高熱量攝入,每日約125.5千卡/千克;如果GFR≤5毫升/分,則每日蛋白攝入減至20克,須加上必需氨基酸療法,一般用量為每日每千克0.1~0.2克,分3次口服或一次緩慢靜滴。

3、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保持血清鈣磷乘積在30~40之間,低鈣血癥時口服活性維生素D3,0.25微克/日,碳酸鈣2克進餐時服,限制磷的攝入。鈉鹽攝入隨GFR下降而相應地減少,低鈉血癥和高鈉血癥時,限制水分或輸入水分。高鉀血癥>6.5毫摩爾/升,須緊急處理,方法同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結合力在13.5毫摩爾/升以上時,口服碳酸氫鈉1~6克,3次/日,低13.5毫摩爾/升,應靜脈補鹼。

4、心血管併發症的治療:降壓藥的使用與一般高血壓同利尿劑中以速尿效果較好。尿毒症性心包炎,經積極透析後可望改善,心包填塞時做心包切開引流。心力衰竭的治療與一般心衰相似,腹透療效頗滿意。

5、貧血者補充鐵劑、葉酸和重組人類紅細胞生成素,血紅蛋白少於60克/升時予小量多次輸血。神經肌肉症狀可補充營養和活性維生素D3,皮膚症狀可外用乳化油劑,口服抗組胺藥,紫外線照射,控制磷的攝入。

6、藥物的使用應避免腎毒性藥物,根據藥物代謝與排洩途徑、肌酐清除率及透析對其影響等因素,決定藥物劑量。

7、透析療法和腎移植:透析療法可代替腎的排洩功能,應用時依據血生化指標、個體差異,結合臨床決定。腎移植可恢復腎功能,糾正尿毒症的許多代謝異常,當常規治療無效時應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