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价还会涨吗?及逆袭的深圳房价

城市依然是现代国家经济的龙头,所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车头跑的快不快,直接决定了整个区域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后劲。

一、深圳的强势崛起。

今天的深圳还谈不上完美,但挡不住青春飞扬。

一个最大的事实是:深圳是全球移动和智能设备的中心。这是中国至今唯一一个在一个具有极大规模的经济分项中能占据全球第一地位的城市。

以深圳为龙头,珠三角汇聚了移动互联网以及下一代智能设备制造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全系列产业。在这里,从零配件到组装成品,有全世界最短的世界和最低成本;在这里,汇聚了最热血、最激进的创业基因和行动力;在这里,加最多的班,竞最惨烈的争,没有余暇计较得失成败。

这里可以看到全球寻找梦想的人,并自带热血属性。这里,不是你自己在走,而是产业大潮推着你走。

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中国城市,在某个代表未来大趋势的细分行业,站到世界潮头。这份辉煌,属于深圳。

北上广深,四大中深圳位居第三。但上海没有做到成为金融或贸易的全球头牌,北京也没有做到文化政治的国际头牌。哪怕缩小到更小一点,多列一些政治经济的细分指标,北上,暂时都未能列到行业第一。

所以,发生在深圳身上的是一种质变。城市的气质,信心,城市的眼光,都质变升华。

这也是为什么在不知觉间,长三角珠三角未来谁主沉浮,这个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争,出现了未来深圳会否取代上海成为未来第一城。

假如没有深圳的巨大的质变,以上两点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争议。

深圳配得上它所得到的一切,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结果。

当深圳华强北和北京中关村并立潮头时,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深圳,都还未积累到足够力量和信心。但科技的飞速发展总是以人力不可预知的速度实现,而今日的深圳,以及珠三角,已在世界上站住了位置。

简单捋一下这个过程。从华强北开始,电子产品集散地。苹果崛起,富士康代工,近百万在深富士康员工接受洗礼。自主品牌崛起,小米,华为。先进制造崛起,华为华丽转身,大疆,比亚迪。

今天深圳,当然不仅限于移动和智能设备,但深圳最大的基础还在于是一个创业之城,以及它最具实力的这个产业。毕竟,有几个城市,能站在一个足以影响全球的某个产业的全球之巅?

在数字化时代即将全面来临之际,很难相信移动互联和智能设备产业的空间还有多大?简直看不到其深邃的尽头,所以深圳的未来还有极大极大的空间。

就移动互联和设备产业来说,涵盖了基础研究、研发、终端设备、供应链零配件、软件、测试、市场应用等等环节,深圳占据了零配件的很大部分,和最关键的终端制造,成为了行业的第一城。这是深圳努力的结果,历史的选择,也是深圳未来的底气。

深圳和珠三角对上海和长三角的挑战的基础,就在于此。至少目前来看,在这一层面,是维度碾压。但深圳和珠三角恐怕也只能是在此项上碾压,而在其它大多数项目上是落后的。

二、上海的失落和奋起。

百年上海的辉煌,无需赘言,也不能否定。今天的上海依然占据中国城市头部位置,雍容华贵,光彩夺目。

但只要翻看一下最近30年全中国各省市的发展数据,你就能多么清晰地感受到上海的落寞。人家是几何级倍增,你只翻个跟头。

或许有再多的理由,但上海一再踏空移动互联时代是不争事实。上海有全中国最大的单一城市消费市场,但上海却没有在移动互联时代诞生最大的应用或硬件的公司。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绝不会放过上海市场,甚至率先在上海实现某些应用,但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大多都根在上海。

海派文化在于包容,有容乃大。有危机意识,自我反思不丢人,反之自欺欺人才不仅丢人,而且会继续没落。

上海是需要非常认真地调整,去拥抱未来。在可预见的下一个50年,上海依然有很大的机会,但如果再次探空新时代新产业,辉煌恐成昨日黄花。

幸运的是,长三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旧实力在线,这为上海及长三角的未来提供了很大的保证。宜居是长三角最重的砝码!

因为宜居,筑巢引凤,这里就可以汇聚最卓越的人,而人是科技时代最大的财富。

在保持本身领先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差异化寻找未来的关键产业,扶持壮大。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苏杭是天堂之地。而江南之美,在今天依然风流不减。江南的宜居,在风景,在自然,更在人,在文化。上海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但整个长三角和上海其实是差不多安全。所以这是一个宜居带。

科技是未来的重中之重!未来的科技发展将是爆炸式的,数字化之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恐怕不是我们可以预想的。撼动深圳的制造之都的地位很难,但研发上,长三角有机会。发挥“宜居”的巨大吸引力,主动吸引全球人才,让他们在长三角安心研发,无疑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即便在全球范围,上海及长三角,都是“宜居"的,上海的外国人之多,基础之好,根本就不是其它城市可以比拟的。

依托宜居吸引人,上海就可以走上全球研发强势城市之路,加上长三角本就是高端制造的优势区,这就能形成面向未来的本钱。

然后辅以加快在港口、航空、外贸、金融、专业服务、民生产业等传统优势项目上的发展,上海的综合优势依然在,未必就输掉中国第一城之争。

无论如何,很高兴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在努力求发展。竞争是良性的互动,城市间的PK是有益的。而飞速发展的城市又是区域经济的龙头,火车头快了,整个区域自然也上去了。如此,国富民安,中华幸甚。


上海房价还会涨吗?及逆袭的深圳房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