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引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僅現代社會有“霾”,在古代生產力落後、工業不發達的社會里,也常常有陰霾現象發生。

不過古今“霾”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歷史語境下,其概念也必然是存在差異的。現代的“霾”是經過科學測量的天氣現象,而古代的“霾”則是一種基於主觀觀感的文本記錄,常表示種昏沉、陰暗的天氣狀態,有時也表示“埋藏”、“遮蓋”之意。這表明古代的“霾”與現代社會的“霾”存在本質的不同。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如果說古今“霾”的概念不同,本質各異,那麼就產生一個疑問了,古代“霾”的成分是什麼呢?

一、“霾”的起源與歷史演變

“霾”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了。而甲骨文作為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故而歷史中“霾”的研究可追溯至殷商時期。

之後,在《詩經》中也出現了“霾”字。

《詩經·邶風·終風》:“終鳳且霾,惠然肯來。”《爾雅·釋天》將“霾”解釋為“風而雨土為霾”,這是傳世文獻中“霾”的最早記錄和釋義,也成為後世註疏追溯的常用解釋。通過對文獻的考察,“終風且霾”實質是對女子情緒波動的形象表達。

魏晉時期,史書中詳細記載了一次“風霾暴興”的現象。這與現代社會的沙塵天氣類似。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二、“霾”與風霾

殷商時期,甲骨ト辭中已有“霾”的相關記載如:

乙酉卜,爭貞:處有霾;貞:茲雨霾?;貞:茲雨不霾等。

有學者認為ト辭是在卜問下雨是否會出現霾,甲骨ト辭中ト問是否會降雨、雷等不在少數,那麼問雨後是否會有“霾”也與之類似,殷商時期甲骨ト辭中的“霾”與雨有密切關係,它表示一種雨後出現的天氣狀態。《詩經·終風·邶風》: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東漢劉熙認為:“霾,晦也,言如物塵之色也。”

由此而知,“霾”其實是一種昏暮、晦暗的天氣狀態

魏晉時期,“風霾”的表述方式出現,後燕永康二年:

“甲辰,風霾,晝晦,賴盧營有火,建言於儀曰:‘賴盧燒營為變矣。’儀以為然,引兵退”

風霾造成白日光線昏暗,丁建以此判斷軍營縱火計劃有變,拓跋儀最終調整了軍事策略。可見,風霾是一種能夠引起白日光線昏暗的天氣現象。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隋唐時期,《舊唐書》《新唐書》也有關於風霾的記載。《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風霾,日色無影。”《新唐書·天文志》亦有此次風霾的記載,“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風霾,日無光,近晝昏也”。從正史中的記錄中可知,風霾作為一種天氣現象,可以導致“日無光”、“晝昏”等。

而北魏曾出現過一次風霾,這次風霾是一次典型的沙塵天氣現象。神龜二年八月,胡太后欲親登永寧寺九層佛塔,崔光勸諫道:

“聖躬玉趾,非所踐陟,臣庶恇惶,竊謂未可。…昨風霾暴興,紅塵四塞,白日晝昏,特可驚畏。春秋,宋、衛、陳、鄭同日而災,伯姬待姆致焚如之禍。去皇興中,青州七級亦號崇壯,夜為上火所焚。雖梓慎、裨灶之明,尚不能逆克瑞兆。變起倉卒,預備不虞。天道幽遠,自昔深誡。”

由“紅塵四塞、“白日晝昏”可知這次風霾的嚴重性,崔光以避免登塔出現意外為由,舉風霾等為例,希望太后謹慎對待登塔一事,並警示其不要肆意而為,否則就算有神明護佑,也不能全然應對各種變化。

九月,胡太后親登嵩山,崔光再次上表規勸胡太后既信佛法,更應以身作則,出遊勿要擾民,“罷勞形之遊,息傷財之駕”。此次上書中,崔光第二次提到風霾事件,“秋末久旱,塵壤委深,風霍一起,紅埃四塞轅關峭嶮,山路危狹,聖駕清道,當務萬安。乘履澗壑,蒙犯霜露,出入半旬,途越數百,飄曝彌日”。而風霾引發的風沙彌漫、遮蔽日光的混沌狀態,是沙塵天氣的典型表現。

因此,甲骨辭中的“霾”表示雨後的天氣狀態,這是“霾”的最初含義。但隨著後世文獻記載的疊加,“霾”與風結合,逐漸表示一種天氣現象,有時風霾就是一種典型的沙塵天氣。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二、“霾”與雨土

“霾”同樣被部分學者視為雨土的另外一種表述。《爾雅·釋天》即將“霾”釋義為“風而雨土為霾”,“雨”是動詞,“水從雲下也”,從天而降之意。

這一解釋為兩漢學者所採用,“風而雨土”成為史書對“霾”的最初釋義。雨土是一種典型的沙塵天氣,因此“霾”也更多被認為是與“雨土”相同概念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實際上,雨土是指風沙揚塵的天氣過程,而“霾”雖曾被鄭玄等直接解釋為“雨土”,但隨著概念的變化,“霾”又被指代為雨土後、陰雨前或風雲異變、日影昏暗時出現的一種陰暗的天氣狀態。

從文本記載來看,“雨土”和“霾”確實擁有相似的特徵。

其一,二者的概念可以互相替代。鄭玄曰:“霾,雨土也。”許慎《說文解字》中“霾”字的釋義為:“風雨土也。”東漢郗萌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史書記載中“霾”等同於“雨土”。

其二,二者表示類似的政治寓意。雨土作為一種異象,被認為是君主埋沒賢才、阻斷正道所致,如“梁大同元年,天雨土。二年,天雨灰,其色黃。近黃祥也。”

京房《易飛候》曰:聞善不及,茲謂有知厥異黃,厥咎龍,厥災不嗣。蔽賢絕道之咎也。時帝自以為聰明博達,惡人勝己。又篤信佛法,捨身為奴,絕道蔽賢之罰也”。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雨土甚至還致使王朝覆滅,如《尚書中候》曰:“夏桀無道,山亡土崩。殷紂時,十日雨土於毫,紂竟滅國。”雨土又代表土失其性,寓意諸侯謀逆之舉,如“開皇二年,京師雨土。是時帝懲周室諸侯微弱,以亡天下,故分封諸子,併為行臺,專制方面。失土之故,有土氣之祥,其後諸王各謀為逆亂”而“霾”也是土失其性的後果,暗示君臣關係不和諧,鄭玄雲:“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土氣為風,風本屬土氣,其烈風捲塵埃而下則為霾。”“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霾”與雨土作為“異象”都是君主失德的災異表現。

除了“雨土”與“霾”的相似之處,二者也有不同。

其一,史書中二者的歸類存在明顯的差異。在《魏書·靈徵志》《隋書·五行志》《新唐書·五行志》中,雨土分別集中記載於“霧”、“黃眚黃祥”中:“霾”則沒有被專列於正史《五行志》,而是以“風霾”、“昏霾”、“陰霾”、“氛霾”等形式,散見於各代正史中的本紀、列傳、天文志、五行志等中。

其二,雨土往往是一次天降沙塵的整個動態過程,而“霾”多是對該過程出現後形成的昏暗天氣所做的描述,二者是古人描述一次風沙過程的兩個階段。如崔豹《古今注》曰:“漢昭帝元鳳三年,天雨黃土,晝夜昏霾。”

其三,“霾”除了寓意一定的政治隱喻外,還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常被用來烘托一種陰鬱的氛圍。如“霾”有多種文化表現形式:昏霾、陰霾、氛霾等,常被用來刻畫自然景色或抒發文人陰鬱、憂愁的情感。雨土則沒有這種文化的意蘊。由此而知,雨土與“霾”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差別。

史書中“霾”常以“昏霾”、“陰霾”、氛霾”等表達和展現不同的文化意象,這些都是“雨土”所不具備的內涵。個別學者在研究雨土與“霾”時,根據二者名字的不同,猜測雨土與霾是兩種粗細不同的沙質由於年代久遠,現已經很難檢測當時發生雨土和霾的土質,其觀點也只能是一個大膽的猜測。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三、“霾”與蒙氣

漢唐時期歷史文獻記載中的“霾”,是一種基於民眾主觀觀感的文本記錄,往往給人以遮天蔽日的觀感,而“蒙氣”恰好也會造成“月不舒光、日不宣曜”的現象,有學者將兩者混同。

那麼二者是否屬於同一現象?

“霾”可遮天蔽日,如郎顗所言:“不則太陽不光,天地溷濁,時氣錯逆,霾霧蔽日。”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發現,蒙氣也是一種類似的自然現象。東漢劉熙曰:“蒙,日光不明,濛濛然也。”郎雲:“而自從入歲,常有蒙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所以,“霾與“蒙氣”具有相似的主觀觀感,導致後世學者常將二者併為一類

同時,二者也具有類似的政治寓意。漢元帝永光、建昭年間出現了一次較為典型的蒙氣異象。“西羌反,日蝕,又久青亡光,陰霧不精。房數上疏,先言其將然,近數月,遠一歲,所言屢中,天子說之”。

後京房出京前向元帝進言:“辛西已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臣獨欣然,以為陛下有所定也。…乃辛,蒙氣復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後再次上書:“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氣去,然少陰併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氣復起。陛下不違其言而遂聽之,此乃蒙氣所以不解太陽亡色者也。臣去朝稍遠,太陽侵色益甚。”

京房以災異勸諫漢元帝,將“蒙氣不解、太陽無色”歸因於聽信讒言、枉害忠臣。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易內傳》曰:“久陰不雨,亂氣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亂也。”這其中的“蒙氣”引起的“太陽侵色”,與“霾”導致的“日色無影”相似,二者也有相似的政治寓意,如《易稽覽圖》曰:“蒙之比也,陰冒陽也。”鄭玄注曰:“蒙,氣也,比非一也。邪臣謀覆冒其君,先霧從夜昏起,或從夜半或平旦。君不覺悟,日中不解,遂成蒙;君復不覺悟,下為霧也。”

但有些情況下,蒙氣是一種“欲雨又無雨”的狀態,《開元佔經》引《黃帝佔》曰:“凡連陰十日,晝不見日,夜不見月,亂風四起,欲雨而無雨,名曰蒙。”“蒙氣”是一種大風欲雨而無雨的昏蒙狀態,而《爾雅·釋天》解釋“霾”為“風而雨土”,“霾”是一種大風揚塵導致的昏暗陰沉的天氣狀態,可見二者並不等同,其差別在於是否有塵土相伴。

古代工業落後,也會有“陰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結語:

總之,雨土與風霾都可以表示一種大風揚塵的沙天氣現象,蒙氣與“霾”皆會導致日光無色,而“霾”是一種陰沉、昏暗的天氣狀態。

而在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影響之下的雨土、蒙氣,亦或是“霾”又常被用來暗喻政治事件,被視為上天對人君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