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金典 收藏是一種情懷不可單純圖利

收藏,本義為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收藏又分為國家收藏和民間收藏,國家的收藏品保存在博物館中。民間收藏的質量也在逐年提高,藏品的年份也越來越久遠。收藏是一種對於物品的蒐集、儲存、分類與維護的癖好。收藏家的收集對象通常是有價值的古董,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小物件。如書畫、集郵、火柴盒貼畫與明信片是較為主流的收集項目。國一金典淺談收藏之道,收藏是一種情懷並非單純圖利。

眨眼之間,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半,“微涼”與“調整”既是形容當下季節,也是藝術品市場近期的寫照。隨著數據上的“回調”和“趨於理性”,藝術品收藏領域也有了越來越多關於價值迴歸的思考之聲。

於是最近看到了這樣一個標題:藏品不一定很值錢,但一定要有情懷。雖說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我們應多多關注收藏品的保值、增值,不過要想同時當好一個收藏者,“骨子裡”的情懷確實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買家改變全球藝術?

藝術市場上近幾年有一類報道屢見不鮮,且頗為“揚眉吐氣”: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中國藝術市場的逆勢上漲讓低迷中的西方人集體傻眼。比如,法國藝術資訊公司Artprice在2011年給出一個驚人的數字:2010年中國拍賣行創下8.3億美元的銷售額。這幾年陸續而來的報告儘管數字各不相同,但告訴我們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全球藝術市場的東移、中國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重鎮。

看看國際上的藝博會、拍賣場,新增的各類中文服務、銀聯卡支付……中國藝術品及中國買家似乎正成為國際市場的必備貨。億元時代正在告訴全球:中國人有錢。中國買家在全球拍場頻頻舉牌,世界通過他們來認識中國藝術市場。而與此同時,中國買家也特別鍾情於中國藝術品,特別是一些海外迴流的文物。

不過,讓我們擔憂的是,如果讓光有錢而沒有情懷的藝術佔領世界,營造一個人傻、錢多的收藏市場,似乎是不太妥當的。就算中國買家要去改變全球藝術,也應當是通過注入我們特有的情懷才對。

有情懷是一種境界

那麼具有自我特徵的人文情懷應當是如何的呢?看看古人的做法吧:在古代,收藏是一件賞心的樂事,收藏者是以欣賞、喜愛為先,對於藏品有著深厚的情感,是輕易不會出手,他們的收藏更像是一種文化消費,就像是看一場電影,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享受。他們玩收藏的境界是獲得藏品獨自把玩,從中領略鑑賞的愉悅,坐擁奇珍,秘不示人享受自我陶醉,或是期待成為知識淵博的大鑒賞家,獲取眾星捧月的尊敬與榮耀。總之一句話,對於古代的收藏者來說,對藝術的把玩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情懷上,有情懷是一種境界。

有情懷才有價值

而如果要舉一些收藏品本身並不怎麼值錢(甚至壓根兒不值錢)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比如說,過去有不少人收藏小人書、連環畫,對於這一在某個時期裡流行一時的文化產物,之所以在這幾年頗有些市場、小圈子,就是源於當時那一批人兒時的情懷。

近一點,還有70後、80後玩過的變形金剛玩具,一度好幾千、上萬元一個的塑料(9810, 120.00, 1.24%)製品,體現的同樣是一份情懷。再往小了說,身邊遇到過收藏電影票、機票或者車票的朋友嗎?一疊疊夾在一起、整理好的各色紙張,記錄的僅僅是其個人的一段人生歷程,對其他任何人也許都毫無價值,但自我的情懷就在那裡。

當然,有情懷的東西有很多都是不值錢的、只供自娛自樂的。但若說有什麼流傳悠久、藏家眾多的藝術品並無任何情懷在其中,那卻是令人難以相信的。在藝術品巨大的賺錢效應面前,95%的收藏者都把收藏當成了投資,殊不知這種變了味的收藏直接導致了藝術品價格背離價值的怪現象。可最終,價值總要回歸的。

國一金典 收藏是一種情懷不可單純圖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