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说垓下之围之前,首先要谈谈刘邦对于韩信的使用问题,事实上除了最后一战外,韩信没有和项羽发生正面的战斗,在正面战场和项羽战斗的,一直是刘邦自己。但刘邦每次与项羽争斗总以失败告终,还多次险些丧命。这其实是刘邦采取了一套策略,由自己在南方牵制住项羽的主力,而让韩信去北方消灭其他的割据势力,最后形成对项羽南北合围之势,为最后垓下之战创造条件。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韩信没有让刘邦失望,他在北方战场上先后平定了魏、赵、燕、齐国,这样一来北方完全落入了汉军手中,同时韩信有又消灭了龙且率领的楚军主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之势。因此不可一世的项羽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他拍武涉去拉拢韩信,因天下大势就在于韩信。如果韩信帮助项羽,则汉亡;继续支持刘邦,则楚灭。同时,韩信身边的辩士蒯通也劝韩信背叛刘邦,或者保持中立态度坐观成败。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这个时候的韩信,内心是矛盾的。在左思右想之后,他选择了继续跟从刘邦,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刘邦信任自己,给了自己一展才华的机会,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要知恩图报;第二项羽这个人不能用人,和他合作对自己没有好处,况且消灭刘邦后,自己也很难独自面对项羽;第三手下的这批人虽然在战场上听自己的,但是他们是不会背叛刘邦的,如果自己有异动,军队是不会听自己控制的。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史记·留侯世家》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促使韩信做出这个决定的,还要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刘邦个性中肯与天下人共利的特征,说的通俗的一点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刘邦在正面战场上面对项羽,确实是屡战屡败,他自己也有一些泄气,他便问张良:“究竟怎么样,才能彻底击败项羽呢?”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张良劝刘邦说:“如果要击败项羽,单凭您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一定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而放眼天下,有实力帮助您击败项羽的只有三个人,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只要陛下可以拉拢三人,则项羽可破,天下可定!”刘邦也意识到楚汉之争的关在于韩信,但这个时候韩信在占领齐地后,便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他没好意思说直接做齐王,因此用了一个“假”字,代替刘邦管理齐地。无论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这都是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期要挟刘邦。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列传》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刘邦本能的产生了反感,不禁破口大骂起来,而在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不约而同地用脚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并用眼睛示意刘邦,说:“我们现在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没有办法约束韩信,给他齐王善待他,安抚他是最好的办法,不然他如果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史记·淮阴侯列传》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刘邦瞬间明白了两人的意思,他心里清楚现在没有制度能够约束韩信,自己也没有实力能够控制韩信,韩信之所以没背叛自己,那是因为自己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心中感恩,并且贪图自己给予的利益,才令韩信暂时没有背叛自己。如果此时不答应韩信的要求,恐怕这个战无不胜的将军,就会从一个最好用的部下,变成一个最恐怖的敌人。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刘邦马上改变了自己的说法,说:“韩信这个小子真没出息,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啊!我现在就下诏书封韩信为齐王。”随后,刘邦派张良带上自己的诏书前往齐地,正式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做出这个决策非常及时,因为项羽的使者和蒯通,都在竭力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本人的内心也一直在挣扎而摇摆不定,刘邦的诏书就像一颗定心丸,让韩信坚定了信念,他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也不采纳蒯通的建议背叛刘邦。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认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的刘邦,自信满满的是率四十万大军与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进行了决战,结果又被打的大败,自己也被包围起来。这时刘邦问张良:“现在该怎么办?”张良说:“这是因为你的承诺没有兑现,韩信的齐王也是他自己要求的,而彭越不是能用空话所利用的。打败项羽后你可以得到天下,他们还一无所有,你现在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切实的利益,并做出承诺,这样他们自然会引兵而来,击败项羽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史记·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刘邦一抬大腿:“你说的对!”刘邦于是将淮阴和楚地都分给了韩信,封彭越为梁王,如此一来,彭越和韩信便都率领本部人马前来合围项羽,至此,对项羽的合围在垓下已经形成,项羽走向了他最终的末路。

西楚霸王项羽此时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获得胜利,但是他还不想认输,他面对韩信的四面楚歌,丧失了继续坚持的勇气,他选择了放弃出生入死的楚国兄弟,自己独自突出重围。当他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西楚霸王已经走上末路穷途。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项羽不禁感叹道:“我自从秦末起兵征战八年,先后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战,从未有败绩,今日陷入绝地,这不是我不能战,也不是刘邦的能力,而是上天要灭亡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项羽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不理解,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

垓下之围:刘邦的智慧,韩信的选择,项羽的末路。

而面对渡江的问题,项羽选择了放弃,他不是无脸见江东父老,而是不想再从头开始去经历那份艰辛,他对未来已丧失希望,对于土地负担已经放弃。逃避责任,逃避奋斗相对是容易的,而坚持战斗,坚持抗争却是困难。项羽的死很悲壮,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讴歌,也成为文学创作的最好素材,但是作为管理者来讲,他却是极不称职的,也不值得同情和怜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