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末路,中山国必须亡

必须亡的悲凉小强

蟑螂,又称小强,在江湖中,人们称小强为打不死的小强,说明这个家伙的个头小,惹人烦,还生命力极其顽强,怎么打都打不死。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个小强式的国家,屡次灭国,屡次复国,屡次改名,从春秋初期一直折腾到战国中期,数百年间成为小强式的存在。这个国家名叫中山国。

这个国家,曾经叫戎狄,然后被打到了北方,然后叫鲜虞,接着再次被晋国打到更北的地方,成了中山国,然后先后两次被灭国,最终才在历史中销声匿迹。

令人疑惑的是,中山国虽然讨厌,但历史记载,这个国家似乎对中原影响并不大,也没有犬戎匈奴这样的恶名。但就是被人们所厌倦,欲除之而后快,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历史总在某一个点上出现巧合,而对于中山国而言,两次灭亡都是飞来的横祸。第一次是魏文侯改革之后,中山国成了魏国刀下的羔羊。第二次是赵武灵王改革,同样,赵武灵王第一个开刀的,依然是中山国。

中山国可能直到被灭国,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原人改革,却要让自己的国家躺枪。而从历史选择来看,中山国必须要灭亡。

“小强”末路,中山国必须亡

中山国地理位置

魏文侯和中山国

改革、发展、稳定,这是在大争之世,每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国君,都应该尊崇的理念。改革有风险,但机遇往往会大于风险。魏文侯和赵武灵王就是通过改革,尝到了甜头。

这两位旷世雄主,对于改革,都选择了以军事为主要切入点。富国强兵中,强兵成了改革最重要的目的。

于是,在魏文侯的锐意进取下,魏国出现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精锐军队,被称为魏武卒。

魏武卒,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武装到牙齿的正规部队。魏武卒的训练标准非常严苛,如果从训练量来看,甚至超过了现在特种部队的训练量。

首先看一下魏武卒的装备,每个魏武卒身穿三层的铠甲,头戴头盔作为保护,长兵器是一条长戈,短兵器是一柄近战的短剑。除了这些近战武器和防御盔甲以外,还有远程武器弩。每个弩拉力可达12石,配备五十支箭。

这一系列的装备,保证了魏武卒近战和远程单兵作战的能力,更增加了士兵的防御能力,大大减少了士卒的伤亡。据后来人估算,一个魏武卒身上的所有装备,超过五十公斤,也就是一百斤。但装备的重量,已经超过了特种部队的装备重量。

而魏武卒的训练量也相当可怕,一个魏武卒带着三日口粮,半天要跑一百里,而且要保持战斗力,这才是入围的标准。这种训练已经很像所谓的“地狱周”了。

这一支相当烧钱的军队,即使已经变法强国,富甲天下的魏国,也只训练了五万人而已。而就这五万人的魏武卒,在吴起手中发挥惊人战斗力,成为天下色变的劲旅。

有趣的是,魏武卒和天下作战,但在历史记载中,真正灭掉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山国。至于其他国家,哪怕是已经被打的半残的秦国,也只是半残而已,并没有被灭掉。

而且,从魏国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亡中山国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打别的国家,只是为了扩张和争霸,但是,打中山国真的是要命打法。

“小强”末路,中山国必须亡

魏文侯

赵武灵王和中山国

那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数十年之后的赵国,就会发现,赵国几乎走了和魏国非常相似的路。尤其从军事改革方面。

如果说魏国的改革,让中国有了一支非常专业的步兵。那么,赵武灵王的改革,就让中国有了一支相当专业的骑兵。

这支骑兵来之不易,赵武灵王的决心,也在青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这是多么豪气干云的话语。在这种豪情的背后,我想,中山国的国王,应该会感觉到头皮发麻,瑟瑟发抖了。

几十年后,改革成功的赵国,再次将矛头,指向了中山国,于是,中山国再次被灭掉,而且彻底的灭掉了。

历史似乎总在对中山国开玩笑,赵武灵王在改革之后,赵国真正彻底灭掉的国家,也只有中山国,虽然赵国铁骑威震天下。但唯有中山国,彻底尝到了亡国灭种的痛苦。

历史记载中,对于赵国灭中山国,似乎要比魏国更加合情合理。这时候的中山国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中山国称王;第二件事,中山国侵略过燕国和赵国;第三件事,中山国和齐国交恶。这些事情,的确可以让赵国有一定的发兵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山国“地辟民众”是一块非常可口的肥肉。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解释,中山国为什么会被各种吊打各种灭。但这种解释。似乎还是有所牵强。

“小强”末路,中山国必须亡

赵武灵王

四战之地的强国困局

要想了解为什么强大的魏国和赵国,会对中山国产生极大兴趣,需要分析一下,赵国和魏国的地理劣势。

赵国和魏国的国力,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都存在致命的硬伤。

只要翻看地图册,就会发现赵国和魏国所面临的困境。国土面积小,而且缺乏发展的空间。

先说魏国,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获得了安邑,曲沃,大梁,基本国土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和河南交界处,这是魏国的核心地区,这个区域优点在于,土地肥沃,是中原核心地带。缺点在于缺乏战略纵深。而魏国想要获得战略纵深,就必须要扩张国土。

同样的赵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甚至更加尴尬,赵国的土地分成两大区域,第一个是邯郸区域,第二个是晋阳区域。如果但从地理位置看,晋阳易守难攻,邯郸土地肥沃,都是好地方。但问题出在邯郸的门户上党,是韩国的地盘,于是,最大的尴尬出现了,两个核心地区缺乏足够的联系。长平之战前,冯亭献上党,赵国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两个中原最强的国家,都在被战略纵深困扰,扩张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在战国时期,扩张很有可能会死的很惨。

这一点,秦国将领司马错,有着清晰的认识: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而当时秦国有两块肥肉,都是唾手可得,一块是巴蜀,一块是韩国。这就出现了一个战国时期必须要知道的问题,如何吃肥肉的问题。

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经过数百年的征伐扩张,中原土地基本上已经瓜分完毕,小国也基本上全部小失。战国格局出现七大强国和几大次强国的出现。

这种格局让任何一个强国想要灭其他国家,都会惹出巨大的乱子。

魏惠王时期,庞涓现后向赵国和韩国用兵,却惹来了齐国的援军,直接导致魏武卒全军覆没,魏、赵、韩同时衰落,齐、秦两国趁机觉醒。

齐缗王灭宋国,惹来了五国伐齐,导致了齐国突然衰落。

于是,当战国国力均衡之时,灭国很可能捅了马蜂窝。那么,如何能广其地,就变得异常重要。

“小强”末路,中山国必须亡

战国后期形势

扩张领土的技巧分析

想要扩张领土,首先要名正言顺。

虽然扩张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但有一些国家,打了并不会引起很大的麻烦。比如巴蜀,比如中山国。

这些国家往往有一些特定的因素,第一,血统不纯正,也就是说中原人所谓的蛮夷,中山国是戎狄的后人,于是,在中原人看来,非我族类自然无人愿意为他出头。

第二,必须是无主之国,也就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势力范围,不是任何大国的附属国。

第三,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讨伐,而这些理由中,最重要也是最好用的就是吊民伐罪。

很不巧,中山国符合这三个重要特性。因此,这块肥肉吃起来,不会引起他国的注意,而且成为扩张领土不二的选择。

那么,对于魏国和赵国来说,还有别的选择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把目前的局势看成是一盘象棋的残局,每下一步,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魏国和赵国所能进攻的国家很多,魏国西可以进攻秦国,北可以进攻赵国,南可以进攻韩国、楚国,东可以进攻齐国。但很遗憾,这些国家他们一个都别想轻易灭亡,哪怕击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国的选择余地就更小了,南有魏国,东有燕国,同样属于势均力敌。

面对这样的局势,赵国、魏国还有的选吗?无路可走唯有中山一国而已。

可怜的中山国可能做梦也想不明白,这些已经完成改革,已经有足够实力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中原国家,却扔掉了称霸天下的梦想,不约而同的找了中山国的麻烦。

可惜,真相很残酷,赵国和魏国从来没有放弃过争霸的梦想,但他们必须广其地。中山国就成了一个莫名其妙就被宰了的肥羊而已。只能送中山国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