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什麼弱點?如何讓記憶力更好?科學家這麼說

“人工智能比人腦更強嗎?”“如何提高記憶力?”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20講“你的‘腦回路’為什麼與眾不同?”今天在上海科技館舉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帶聽眾領略了像宇宙一樣浩瀚奇妙的腦科學,也道出了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相對於人腦的侷限性。

人腦的奧秘是當代科學最難攻克的堡壘之一。“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有言:“只要大腦的奧秘尚未大白於天下,宇宙仍將是一個謎。”大腦的複雜之處在於它有極為龐大的神經網絡。據馮建峰介紹,大腦中約有8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和上萬個神經元互相聯結,通過突觸傳遞可將興奮信號迅速傳遞,最快的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約為400多公里每小時。

新科普 | 人工智能有什麼弱點?如何讓記憶力更好?科學家這麼說

受到大腦運行機制的啟發,科學家正在模擬大腦,探索研發人工智能技術。1956年,在達特茅斯會議中,人工智能正式成為一門學科。如今,深度學習已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熱門分支。通過模擬人腦的學習模式,深度學習系統是一個由輸入層、隱藏層、輸出層組成的多層神經網絡,從大量訓練樣本中學習統計規律,從而對未知事件做出預測。戰勝多位頂尖圍棋高手的“阿爾法狗”,就是基於這種技術和系統。

人工智能比人腦更強嗎?面對疑問,馮建峰指出了當前深度學習的侷限性。“深度學習的成功侷限在特定細分領域,比如圍棋的應用場景。這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依舊停留在‘高維度的模式識別’。”馮建峰舉了一個例子:要識別圖片中由於曝光過慢而虛化的汽車和高樓時,大腦一下子就能得出結果。然而對於計算機程序來說,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需要經過層層網絡的判斷和篩選,這個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能源可能是大腦的上千倍。

新科普 | 人工智能有什麼弱點?如何讓記憶力更好?科學家這麼說

只擅長單一領域的人工智能,並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和快速學習。要達到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比人類大腦聰明的“超級人工智能”階段,科學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為此,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啟動了“腦計劃”,對人腦模擬、疾病治療、類腦技術等方面展開研究。我國“腦計劃”也在加緊籌備中。毛穎告訴聽眾,我國“腦計劃”按照“一體兩翼”進行佈局,即以研究腦認知的神經科學原理為“主體”,以研發腦疾病診治新手段和腦機智能新技術為“兩翼”。

新科普 | 人工智能有什麼弱點?如何讓記憶力更好?科學家這麼說

如何讓記憶力變得更好?”面對一名小學生的提問,毛穎解釋說,人的記憶通常會短期儲存在海馬體。入睡後,這些記憶將傳遞至大腦皮層,從而得到長期保存。睡眠時,大腦雖然處於休息狀態,但是仍在進行記憶的搬運工作。所以他建議,平時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睡眠時間,同時多進行戶外活動,這樣才能促進大腦的生長髮育,保持良好的記憶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