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自從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口號以後,唐宋散文也開始在中國文壇上閃耀奪目光彩。在唐宋八大家中,人們更熟悉另外幾個人,比如韓愈,柳宗元,比如蘇軾,歐陽修,比如王安石。他們不但官做的大,而且都著述豐富,尤其每人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詞,至今仍然慰籍人們的心靈。他們每個人都多才多藝,學識淵博,所以才能成為唐宋八大家。

可是在這八人之中,排在最後一位的曾鞏,卻顯得有幾分德不配位。曾鞏相比他們,就遜色得多,雖然他的著述更加豐富,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等等,而且散文寫的也非常好,但是在質量上並沒有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我們在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他的官當的也不大,只是個太子舍人,也沒有突出的政績。此外,宋朝還有司馬光、范仲淹這樣的文學代表人物,為何一個看似默默無聞的曾鞏,卻突然入選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曾鞏名氣卑微,到底是何原因?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人,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曾鞏自幼展示出記憶力超群的過人天賦,讀書時能過目不忘,脫口就能吟詩詞,十二歲就能寫文章。這樣的一個天才神童,十六七歲時已經名聞四方,二十多歲攜文章拜見歐陽修,輕鬆成為了這位文壇大佬的門生。根據《宋史》記載,他們二人第一次見面,歐陽修一讀到他的文章,可謂是:“一見其文而奇之”。以至於在後來的古文創作中,曾鞏也成了古文運動中的核心人物。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歐陽修最傑出的徒弟是蘇軾。其實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宋代文學的巔峰作品為“詞”,縱然有許多入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難以取代宋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鞏作為一代文人,一代文學大家,竟然在光彩奪目的“詞海”中毫無建樹,實在是讓人心生遺憾。畢竟宋詞背起來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傳播度更是遠勝於古代散文,縱然曾鞏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頗高,也難以改變散文流傳度低的這個事實。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曾鞏除了只有一技之長傍身以外,他不為後人所知的換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瞭解他的渠道實在是少得可憐。先來看看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韓愈流傳最廣的散文為《師說》,柳宗元也有《黔之驢》這樣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時這兩個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詩,比如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早春》、《江雪》,只要會背這兩首詩,自然會對這兩人印象深刻。

王安石更不用說,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又有幾人不知,幾人不小曉,他的名篇《傷仲永》,歷來都是中學課本里面的必選佳作。再說說曾鞏的老師歐陽修,還有他的同窗蘇軾,更是宋朝有名的詩詞大家;即便是沒有什麼記憶作品的蘇洵、蘇轍兩父子,“一門三學士”的故事,足以讓這一對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連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僅一篇《岳陽樓記》就有資格進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何況范仲淹的詞也非常有名,他又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再加上詞人和散文家;此外,無論文學上的成就,還是政治上的作為,曾鞏都不如司馬光,司馬光僅憑《資治通鑑》就足以壓倒唐宋八大家,何況司馬光還有著述,又是當時的文壇領袖。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無論是這些入選或沒有入選“八大家”的這些文人墨客,拋開散文不談,還有自己的傳世佳作和絕活。反觀曾鞏,他除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名號,似乎也就沒有什麼亮點了。沒有讓後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沒有流傳於世的優美詩詞,更沒有可以依託的家庭關係。所以當這個人被選入“八大家”之列時,世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他有些名不副實。

曾鞏真的名不副實嗎?

事實上,由於我們學唐宋八大家的東西大多來源於小學初中,教育部選的更多的是歐陽修、蘇軾他們的,而且要求全文背誦。在我們印象裡曾鞏的文章就選了一篇《墨池記》,還只是要求熟讀全文的。但是,歷史上對曾鞏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比如秦觀就說:

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曾鞏文章冠絕天下,這是沒問題的。至於說曾鞏的詩寫的不工整,畢竟評價的人是秦觀,寫詩詞看誰都是渣渣。那麼,曾鞏的詩寫的怎麼樣呢?錢鍾書在《宋詩選注》說:

”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這個評價就算可以了吧。那麼,曾鞏的文章究竟好在哪呢?我們還是以《墨池記》為例:

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軾寫東西喜歡對景色進行那種大氣磅礴的描寫,這地方風景秀麗,大霧橫江,水波接天……但是曾鞏寫墨池是想幹嘛呢?原來是在臨川這個地方,有個叫王君的教書先生,想讓曾鞏寫篇東西,鼓勵一下當地的讀書人。所以曾鞏在寫的時候,居然一個字的廢話都沒:

1. 墨池在哪;為什麼叫墨池?和王羲之是什麼關係?——據說王羲之練字,但可能是謠言。

2. 那麼,王羲之真正的品質是什麼呢?——“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 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篇完美的公文。我們在生活中,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領導對公眾……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我們最常見的東西,但平中出奇,並不容易,而曾鞏的文章,清一色是這個特點。

這麼說吧,如果你讀蘇軾的文章,感覺像是在看林志玲,美則美矣,但不是你老婆。而曾鞏文章則是:你讀了就知道,他真的是你最好的合作伙伴,有一說一,非常穩。畢竟在我們生活中,不管做什麼,靠譜的人總是最可愛的。所以曾鞏的文章,一直被歷代的才子吹爆。說到底,寫鬼容易,把人的事情寫明白了,這才是真·大家。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為什麼名氣大如司馬光、范仲淹都不曾入選“唐宋八大家”?

事實上,“唐宋八大家”之所以稱之為“唐宋八大家“,是因為他們倡導了“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我國曆史上,在唐朝中期,韓愈和柳宗元興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提倡古文。韓愈提倡學古文,習古道,柳宗元等人支持這一說法,並形成了一種社會思潮。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到了宋朝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運動。一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也形成了一種風尚。而曾鞏是宋朝古文運動的骨幹核心人物,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史書對他評價極好。

范仲淹雖然有名,但是范仲淹文學成就的基礎點在政治,他的散文雖然有復古精神,但是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政治,另一方面他的詩詞忠於生活符合時事,但是相對於“唐宋八大家”的立意稍遜一籌;司馬光文學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主要是因為負責編撰《資治通鑑》,但是那是一部史書,相對於復古的“古文運動”而言,沒有多大關係。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德不配位?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通史知興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