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們坐著,宋朝時得站著,明清時需下跪,這是文化的進步還是倒退?

東風送暖入屠蘇


人們受到歷史課本的固化影響總是會只看到表面現象,而沒有深究其真正的內在。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皇權在不斷加強,所以我們就開始把所有的制度變革都認為是皇權強化的表現。



但事實上,排除元清兩朝,中國歷史的走向是文人士大夫權力越來越高,而皇權在不斷衰弱。不信?舉個例子,秦皇漢武要殺大臣,說殺就能殺,敢於直諫者有幾人,即便求個情,都有可能被閹了。再看看宋明兩朝,皇帝有個啥想法都會被大臣懟回去,想殺人可以,所有文臣都罷工,你殺吧。所以說時代在進步,秦漢文人是為皇權服務,經過了唐朝的轉型,宋明文人是為文人的氣節服務(即我們這夥人要怎麼怎麼樣)。宋太祖讓宦官搬了宰相的椅子,然而宋神宗還是架不住文臣們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浪潮。朱元璋廢了丞相,後來的內閣經常跟皇帝對著幹,或者變相抗命。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皇權再加強呢?宋明就說個開頭,卻沒講中間,最後用一個絕對專權大清結尾,誰看都是皇權在強化。皇權怎麼強化,他本來就是至高無上的。具體為啥歷史課本要這麼寫……自己想去吧。


還是說,被削弱的是相權,其實這很符合歷史的進程。過高的相權,會威脅皇權,從而引發政治鬥爭,這是不利於國家穩定的。相權的衰弱引發了文官集團的強盛,一人獨治變成了文人共治,這是中國歷史的自然走向,只不過被元清中斷了而已。


火器工坊


“唐朝以前坐著,宋朝站著,明清跪著。”

這又是哪個“歷史發明家”的研究成果?

我們國家的先人行禮,一直到宋代前,正規場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禮儀按照跪坐與站立可粗分為兩大類,拜與揖。也就是揖禮和拜禮等禮儀。

唐朝以前的王朝,不管是“跪坐”還是“坐”,大臣在上朝前都要向皇帝行“拜禮”。宋朝以後站著上朝,也要先行拜禮。


(拜禮陶甬)

所謂的拜禮,就是“俯伏”。這種俯伏的動作看著非常像“下跪”,其實是“趴著”,不是“跪著”。

拜禮,是臣子對君王的最高禮儀。僅次於拜禮的是揖禮。

“揖”是拱手的意思,揖禮就是以站立姿態向對方行禮,不需跪拜。

《史記·高祖本記》就記載:

“酈生不拜,長揖。”

《漢書·周勃傳》記載:

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也就說,唐朝以前的大臣上朝,並不是像個大爺一樣的坐著那裡就沒事了。大臣需要先向皇帝行拜禮中的稽首禮,皇帝也要給大臣回空首禮。



(空首禮,君王對大臣的回禮)



(拜禮之頓首禮、空手禮、稽首禮)

同拜禮非常像的就是“跪拜禮”,這個是元朝和清朝的專屬產品。不需要多解釋了,滿清題材電視劇太多了。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明朝與所有中原漢人王朝一樣,大臣向皇帝行拜禮和揖禮,而不是跪拜禮。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的出來。上圖的明朝大臣和軍士,面對君主的禮儀動作都是站立—屈身—行揖禮。而下圖的清朝官員(右上角),全部都是行跪拜禮。

明代推翻元代後,朱元璋就多次下令禁止行跪拜禮,恢復傳統漢族拜禮。

據《明實錄》記載:

洪武四年十二月,詔定官民揖拜禮。初,上以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乃命省臣及禮部官定為儀式,申禁之。

明朝只有在非常重大事件的時候,比如聽宣詔旨、祭祀、祭祖等場景才會用跪禮。其餘的場景,比如皇帝出行時,官員也是行揖禮,不需要跪拜。

所以,這個問題最少有兩處錯誤。

(1)唐朝以前的王朝,大臣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還是“跪坐”著,都要先向皇帝行拜禮。

(2)明朝和清朝不一樣,清朝和元朝才是跪著上朝。

說到清朝就再多說幾句。很多人認為,“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並常以此為籍口,作為批判封建禮教的有力佐證。實際上,三跪九叩並非漢民族傳統禮儀內容。

“三跪九叩”的出處源於清朝昭連所著的《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

“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在清朝之前,中國歷史上是沒有三拜九叩這個概念。明朝行的是五拜三叩首,宋朝以前就更簡單了。

所以,從某些方面說。清朝人搞的如此之複雜的跪拜禮儀,絕對是中國文化的大倒退。說跪拜禮儀不是文化倒退的人,麻煩你們以後公司開會之前,也先給老闆或者領導先來一個三拜九叩如何?

對於繼承華夏文化,作為後來人一定要有選擇的繼承,切忌像滿人那樣扭曲異化。忽視了文化的歷史積累,只從皮毛出發,弄不清楚文化的內核與精髓。

如果說復興五千年華夏文明,必然要穿越歷史的霧障,用心去捕捉久遠的光芒。漢服和傳統禮儀的復興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這個過程,需要一顆不偏不倚、不驕不躁的心。


Mer86


唐朝之前,有道是:三公坐而論道。比如說在漢朝,如果做到了司徒、司空或者太尉這個等級,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而到了唐朝,雖然沒有了三公,但是三省的長官,也就是中書令、尚書令和侍中也是有座位的。

但是這個規矩,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沒有破掉,但是在宋朝的時候壞掉了。怎麼壞的呢?主要還是因為宋太祖的狡猾。


話說宋太祖黃袍加身得了天下,但是前朝的官員,上到宰相範質和王溥,下到小兵,基本都留用了。有一天,宋太祖對範質和王溥說,『我眼睛模糊,看不到,麻煩把奏章拿過來。』

範質和王溥就站起來遞奏章,這個時候宋太祖使了一個顏色,讓小宦官把座位搬走了,範質等人畢竟是前朝舊臣,心虛不敢爭辯,從那以後,宰相站著和皇帝說話就成為了例子。

明清則是延續的元朝的制度。元朝的宰相對皇帝有人身依附關係,見了就要下跪。明朝雖然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也沒有了皇帝對臣子的主奴關係,但是在這些尊崇皇帝、貶抑臣下的禮節上,一點也不含糊,全部的繼承了下來。所以明清的宰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或者軍機大臣,對皇帝奏事是要跪著的。比如在明神宗萬曆皇帝實錄裡面的一個場景:

時天語諄諄,二臣將起復止,叩頭者三四次。

皇帝不停的說話,但是隻要皇帝一說話,宰相就要下跪,剛剛要起來,皇帝又開始說了,於是宰相只能又跪下聽皇帝說。


經史通義


我國古代的官員上朝方式,一方面體現著禮儀制度的發展,一方面體現著皇帝和大臣關係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文明肯定是在不斷地進步的。文明的進步或倒退,是從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來說的,是從整體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變化來看的,但僅從官員的上朝方式並不能說明文化文明的進步或倒退。

有關上朝的記載,最早可以在《詩經·齊風·雞鳴》裡看到。“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這說明,春秋時期官員就會在雞鳴時準備起身上朝。後來,上朝的時間基本固定在早上的五點到七點,也就是卯時,所以有點卯的說法。上朝的官員品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規定,如唐朝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明朝基本上京官無論品級都上朝;清朝的話,京官四品以上上朝,四品以下必須有皇帝召見。朝見的時間管理相當嚴格,無故遲到、缺勤者,都要嚴厲地懲罰。如唐玄宗時,缺勤要罰一季俸祿,缺勤35天就要判刑1年。(《唐律》)下朝後,除宰相外的其他官員可以在朝廊下吃一頓飯,吃過後不當值的官員可以回家休息。朝會不是每天都開,一般朝代建立之處,皇帝比較勤奮每日都上朝,後五到十天一朝。因為朝會一開就是幾個小時,也比較辛苦。

漢代上朝

宋代上朝

清代上朝


秦漢時,皇帝和大臣是坐著論政。《後漢書·戴憑傳》:“建武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這與秦漢時流行的席地而坐方式是相關的,所以上朝之前,大臣必須脫鞋進入。隋唐之時,朝中重臣上朝也會有座。到了宋朝,宰相為了表示尊重皇帝,願意撤坐,朝中官員上朝就得站著了。明朝時,規定朝臣上朝必須跪著,清朝時沿襲明制。這反映了明清時期,皇權空前加強。朝臣上朝時都得雙手執笏,主要是為了把上奏的話記載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員笏板材質不同。唐朝規定五品之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下就不用執笏,清代就徹底廢除了。


國家人文歷史


先說一個歷史典故,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原後周留任的宰相範質上朝奏事,開始還坐著講,正講著,趙匡胤突然打斷他說,你先不用講了,把文稿拿我看看。範質遂起身把文稿捧給他看,趙匡胤說,我老眼昏花,你再拿近一點。範質就又湊近了一點。等皇帝看完了,範質再想坐下,卻發現椅子已經沒了。原來趁範質站起來的時候,皇帝悄悄讓宦官把椅子搬走了。範老兒也沒有辦法,只好站著。從此以後,宰相上殿就再也沒了座位,大臣們也沒有了座位。---當然,這只是市井小道消息。

宋朝之前,大臣們都是坐而論道,比如東晉時期的司馬睿登基時甚至要拉著丞相王導與他同坐龍床。

有感於唐末五代時期的帝王權威下降,宋朝開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極力的加強君權,一方面杯酒釋兵權削弱武將勢力;另一方面,對於文官的也是採用制衡之術。

對於跪拜

大臣跪拜皇帝漢代就開始了,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舉行宴會,文武官員由禮儀官引導,順序進入殿內,跪於兩廂,迎接皇帝。而到了唐朝,大臣們也會對皇帝行“再拜稽首”之禮,也就跪拜兩次。但是在宋朝以前,有兩種大臣在見到皇帝時可以不跪拜,一種是年高德昭的大臣;另一種是皇帝的老師。這說明此階段雖然皇帝地位崇高,但依然保留有一點“人性”。

到了宋代以後,君權加強,君臣關係被完全顛覆。尊卑思想更加嚴重,等級制度更加明顯,從此以後就再也看不到皇帝對大臣行禮了。之後清朝更甚,大臣們覲見皇帝,只能跪著,而且必須以“奴才”自居,表明自己身份的低微,皇帝完全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

所以,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這種由坐而論道,到站立相談,再到跪拜而議,這絕對是文化的倒退。


古今眾談


當然是倒退,而且是大大的倒退。

中國幾千年古代史,就是一個皇權一步步登峰造極的過程。與之對應的,則是臣民的一步步奴化。

這個過程中,有兩個標誌性人物,宋太祖和明太祖。

在宋太祖剛剛篡位那幾年,大臣們皇帝議事是可以坐著的。但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讓大臣們鍛鍊身體,就尋機撤掉了他們的椅子。從此,大臣們上朝時,只好全都站著了。只有趙匡胤一人高高地坐在龍椅上,很爽。

宋太祖開了這個先河後,以後的大臣就只能站著了。

但是,一直以來,相權還是能夠和皇權爭一爭的。什麼是相權?就是丞相的權柄。而丞相是百官的領頭羊,所以,相權其實就是官權。

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覺得丞相太壞了,居然敢頂嘴。他需要百官百依百順。於是,他大筆一揮,廢掉了丞相。

相權沒了,官權也就沒了。百官跪在他的面前,全都成為了真正的奴才。

到了清朝,奴才們更加無恥了,已經到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地步,不僅當奴才,而且張嘴閉嘴自稱“奴才”。

更搞笑的是,自稱奴才還是滿人大臣的特權,漢臣想要自稱奴才,還沒有這個資格。曾經有一個漢臣為了拍馬屁,也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結果這個人被一頓爆揍,理由是,他沒有這個資格。

至此,奴化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趣談秘史


這是門閥政治逐步衰亡,封建皇權不斷加強的必然結果!

先秦時期,實行分封制度。

國家政治制度比較簡單,就是所謂的三公九卿制度,朝中大臣都是有實力的王公貴族,當然也會有個別客卿,各國國王不過是這些貴族的頭目和最高代言人,所以國王和大臣雖有君臣之分,地位差距並沒有那麼大,大臣上朝議事是可以坐著的。

秦漢之際,古風尚存。

秦漢之際,皇權大為加強。但古風尚存。皇帝還是會給大臣必要的尊重。


特別是東漢,地方豪族發展起來,這些豪族經濟實力雄厚,控制著大量的土地,人口,擁有私人武裝,稱雄一方。由於實行察舉制,徵辟制,地方豪族控制了當官的渠道,在朝廷上世代為官。比如,袁紹家族,號稱所謂“四世三公”。這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政治經濟實力強大,皇帝也輕易不能得罪這些豪族。坐個凳子又何妨。

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控制朝堂。

曹魏發明了所謂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拔的權限牢牢控制在門閥手中,形成了所謂士族,不管政權怎麼變換,皇帝怎麼更迭,這些門閥世代為官,控制著行政系統和國家經濟命脈。皇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敢不讓人家坐嗎?

隋唐時代,科舉制度橫空出世,門閥政治漸趨消亡。

隋和唐初期,門閥政治的影響依然強大,有所謂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貴族集團的稱謂,控制著行政系統。比如河東裴氏家族,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其他官員數不勝數。其政治影響力可見一斑。


對比,隋煬帝創造性的開創了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徹底打破了政治門閥對官員選拔渠道的壟斷,也敲響了門閥集團的喪鐘。

武則天時期,重用酷吏,大肆打壓關隴貴族集團。中國的門閥政治忠於走到了盡頭。再也沒有能與皇權抗衡的政治勢力。

宋太祖撤凳子。相權徹底衰落。

宋太祖撤掉了宰相的凳子,從此大臣上朝只好站著了。趙匡胤為什麼不怕得罪宰相大臣呢,因為這些人的身後,沒有貴族集團強大實力的支持,他們不過是高級打工仔,給皇帝打工的。皇帝讓他們滾蛋他們就要丟飯碗。

等到了清朝,官員都是科舉出身,再沒有什麼門閥,皇帝擁有絕對權威,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皇權。大臣當然不敢坐著議事了。只不過匍匐在地,唯唯諾諾,苟圖一時富貴罷了。哪裡還會有先秦士大夫的傲氣。

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誠不欺我也。


上將噯福斯


其實這不僅反映了文化的退步,更主要還是反映了君主關係的改變。我們現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比較早的朝代,大臣上朝是坐著,後來變成站著,到清朝直接變成跪著。



1、這其實和中國封建王朝的君主集權程度有關係,最開始的時候,皇權雖然至高無上,但並不是不可約束的,最早的丞相就是為了一定程度上能夠約束皇帝,然而,到後來,隨著制度的不斷改變,到清朝時期,皇權基本上已經不可動搖。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漢朝和唐朝後期皇帝基本成了擺設,但是反觀清朝,基本上沒有任何勢力能對皇帝產生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與臣子的相對地位就差距更大,因此見面從站變成了跪。



2、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在最早的時候,比如說先秦時代,雖然也是名為君臣,但是那個時代的人都有風骨,實際上君臣之間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上下關係。後來,因為戰亂,中國曆經不少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如元清,他們的文化相對原始,上下之間關係更像是主人和奴隸,而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最終就變成了這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會說清朝的統治讓中國人失去了骨氣,沒辦法啊,在那段時期裡,臣子骨子裡就是奴才啊。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指正!喜歡的歡迎關注!


盛唐小民


這個問題除了中國幾千年君主專制的發展影響外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在唐朝以前官員們都是坐著的,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但是他那個坐和今天的坐是不一樣的。桌、椅本是遊牧民族的產品,到了在唐朝後開始進入漢人的生活,而在此之前都是跪坐的,而日本在唐的時候也將這一習慣引進日本,至今日本仍然保留跪坐這個習慣。



而到到了宋朝的時候,桌椅已經融入漢人的生活。和在正堂上面,皇帝椅子的位置高度並不比大臣們的位置高度高出多少。所以就讓大臣們站著皇帝坐著,而在宋朝時,儒家思想也發生的變化。由原來的“仁義”開始向“忠義”轉變,在以前如果你不仁,我就可以不義。但到宋朝以後,由於外部少數政權的壓力,所有人都必須忠於皇帝,哪怕他不仁,你都不能不義。
水滸傳裡梁山泊宋江將聚義堂改為忠義堂。

至於說到明清時代需要下跪其實是有一點誤解。其實只不過是在,皇帝做決定的時候,官員要下跪而已,平常議論還是站著的。但是隻要是從這一方式就可以看出,還有另一個方面,清朝作為外族政權,為打壓和便於統治,下跪成風就由此開始,當然也是隨著中國君主專制在時代而不斷的強化。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當然是一種文化的倒退!!!

由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了專制主義的逐步加強,強到了自已也心虛的地步。

這要分四個時期看

第一,西周開始的分封制,皇帝與諸侯共有天下,故較為平等

分封制之下,由於分封的諸侯為天子的兄弟和親戚,本身是親人關係,所以關係比較融洽,地位比較平等。分封的目的,也是共享天下,共治天下。

所以,他們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都是坐著的。君臣間面面對坐,膝蓋碰著膝蓋長談。

第二,秦始皇開始的郡縣制,強調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再有平等。

秦漢唐三代,其實還沒有發展到站著,但也有嚴格的規定了。公元前200年,西漢王朝的長樂宮落成,叔孫通向劉邦建議,正式啟用他修訂後的“朝儀”,這個朝儀,就是改變前代那種坐著的樣子,反君臣的距離拉開。已經開始行跪拜禮了。

第三,宋朝時,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便把大臣們上朝時坐的椅子拿走。形成了大臣們上朝不再坐椅子的定製。以顯示皇權的高貴。

第四,清朝時,專制皇權達到了頂鋒。以軍機處的設立為標誌,清朝基本把大臣們都當奴才看,既然是奴才,那麼,怎麼可以見著主子不下跪呢,所以就由坐著,改為跪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