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东风送暖入屠苏


人们受到历史课本的固化影响总是会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究其真正的内在。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皇权在不断加强,所以我们就开始把所有的制度变革都认为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但事实上,排除元清两朝,中国历史的走向是文人士大夫权力越来越高,而皇权在不断衰弱。不信?举个例子,秦皇汉武要杀大臣,说杀就能杀,敢于直谏者有几人,即便求个情,都有可能被阉了。再看看宋明两朝,皇帝有个啥想法都会被大臣怼回去,想杀人可以,所有文臣都罢工,你杀吧。所以说时代在进步,秦汉文人是为皇权服务,经过了唐朝的转型,宋明文人是为文人的气节服务(即我们这伙人要怎么怎么样)。宋太祖让宦官搬了宰相的椅子,然而宋神宗还是架不住文臣们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浪潮。朱元璋废了丞相,后来的内阁经常跟皇帝对着干,或者变相抗命。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皇权再加强呢?宋明就说个开头,却没讲中间,最后用一个绝对专权大清结尾,谁看都是皇权在强化。皇权怎么强化,他本来就是至高无上的。具体为啥历史课本要这么写……自己想去吧。


还是说,被削弱的是相权,其实这很符合历史的进程。过高的相权,会威胁皇权,从而引发政治斗争,这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相权的衰弱引发了文官集团的强盛,一人独治变成了文人共治,这是中国历史的自然走向,只不过被元清中断了而已。


火器工坊


“唐朝以前坐着,宋朝站着,明清跪着。”

这又是哪个“历史发明家”的研究成果?

我们国家的先人行礼,一直到宋代前,正规场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礼仪按照跪坐与站立可粗分为两大类,拜与揖。也就是揖礼和拜礼等礼仪。

唐朝以前的王朝,不管是“跪坐”还是“坐”,大臣在上朝前都要向皇帝行“拜礼”。宋朝以后站着上朝,也要先行拜礼。


(拜礼陶甬)

所谓的拜礼,就是“俯伏”。这种俯伏的动作看着非常像“下跪”,其实是“趴着”,不是“跪着”。

拜礼,是臣子对君王的最高礼仪。仅次于拜礼的是揖礼。

“揖”是拱手的意思,揖礼就是以站立姿态向对方行礼,不需跪拜。

《史记·高祖本记》就记载:

“郦生不拜,长揖。”

《汉书·周勃传》记载:

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也就说,唐朝以前的大臣上朝,并不是像个大爷一样的坐着那里就没事了。大臣需要先向皇帝行拜礼中的稽首礼,皇帝也要给大臣回空首礼。



(空首礼,君王对大臣的回礼)



(拜礼之顿首礼、空手礼、稽首礼)

同拜礼非常像的就是“跪拜礼”,这个是元朝和清朝的专属产品。不需要多解释了,满清题材电视剧太多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明朝与所有中原汉人王朝一样,大臣向皇帝行拜礼和揖礼,而不是跪拜礼。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的出来。上图的明朝大臣和军士,面对君主的礼仪动作都是站立—屈身—行揖礼。而下图的清朝官员(右上角),全部都是行跪拜礼。

明代推翻元代后,朱元璋就多次下令禁止行跪拜礼,恢复传统汉族拜礼。

据《明实录》记载: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定官民揖拜礼。初,上以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

明朝只有在非常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听宣诏旨、祭祀、祭祖等场景才会用跪礼。其余的场景,比如皇帝出行时,官员也是行揖礼,不需要跪拜。

所以,这个问题最少有两处错误。

(1)唐朝以前的王朝,大臣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是“跪坐”着,都要先向皇帝行拜礼。

(2)明朝和清朝不一样,清朝和元朝才是跪着上朝。

说到清朝就再多说几句。很多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节,并常以此为籍口,作为批判封建礼教的有力佐证。实际上,三跪九叩并非汉民族传统礼仪内容。

“三跪九叩”的出处源于清朝昭连所著的《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

“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在清朝之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三拜九叩这个概念。明朝行的是五拜三叩首,宋朝以前就更简单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说。清朝人搞的如此之复杂的跪拜礼仪,绝对是中国文化的大倒退。说跪拜礼仪不是文化倒退的人,麻烦你们以后公司开会之前,也先给老板或者领导先来一个三拜九叩如何?

对于继承华夏文化,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有选择的继承,切忌像满人那样扭曲异化。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积累,只从皮毛出发,弄不清楚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如果说复兴五千年华夏文明,必然要穿越历史的雾障,用心去捕捉久远的光芒。汉服和传统礼仪的复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颗不偏不倚、不骄不躁的心。


Mer86


唐朝之前,有道是:三公坐而论道。比如说在汉朝,如果做到了司徒、司空或者太尉这个等级,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而到了唐朝,虽然没有了三公,但是三省的长官,也就是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也是有座位的。

但是这个规矩,在兵荒马乱的五代没有破掉,但是在宋朝的时候坏掉了。怎么坏的呢?主要还是因为宋太祖的狡猾。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得了天下,但是前朝的官员,上到宰相范质和王溥,下到小兵,基本都留用了。有一天,宋太祖对范质和王溥说,『我眼睛模糊,看不到,麻烦把奏章拿过来。』

范质和王溥就站起来递奏章,这个时候宋太祖使了一个颜色,让小宦官把座位搬走了,范质等人毕竟是前朝旧臣,心虚不敢争辩,从那以后,宰相站着和皇帝说话就成为了例子。

明清则是延续的元朝的制度。元朝的宰相对皇帝有人身依附关系,见了就要下跪。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没有了皇帝对臣子的主奴关系,但是在这些尊崇皇帝、贬抑臣下的礼节上,一点也不含糊,全部的继承了下来。所以明清的宰相,即便是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对皇帝奏事是要跪着的。比如在明神宗万历皇帝实录里面的一个场景:

时天语谆谆,二臣将起复止,叩头者三四次。

皇帝不停的说话,但是只要皇帝一说话,宰相就要下跪,刚刚要起来,皇帝又开始说了,于是宰相只能又跪下听皇帝说。


经史通义


我国古代的官员上朝方式,一方面体现着礼仪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着皇帝和大臣关系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肯定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文明的进步或倒退,是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说的,是从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变化来看的,但仅从官员的上朝方式并不能说明文化文明的进步或倒退。

有关上朝的记载,最早可以在《诗经·齐风·鸡鸣》里看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说明,春秋时期官员就会在鸡鸣时准备起身上朝。后来,上朝的时间基本固定在早上的五点到七点,也就是卯时,所以有点卯的说法。上朝的官员品级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如唐朝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明朝基本上京官无论品级都上朝;清朝的话,京官四品以上上朝,四品以下必须有皇帝召见。朝见的时间管理相当严格,无故迟到、缺勤者,都要严厉地惩罚。如唐玄宗时,缺勤要罚一季俸禄,缺勤35天就要判刑1年。(《唐律》)下朝后,除宰相外的其他官员可以在朝廊下吃一顿饭,吃过后不当值的官员可以回家休息。朝会不是每天都开,一般朝代建立之处,皇帝比较勤奋每日都上朝,后五到十天一朝。因为朝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也比较辛苦。

汉代上朝

宋代上朝

清代上朝


秦汉时,皇帝和大臣是坐着论政。《后汉书·戴凭传》:“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与秦汉时流行的席地而坐方式是相关的,所以上朝之前,大臣必须脱鞋进入。隋唐之时,朝中重臣上朝也会有座。到了宋朝,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愿意撤坐,朝中官员上朝就得站着了。明朝时,规定朝臣上朝必须跪着,清朝时沿袭明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朝臣上朝时都得双手执笏,主要是为了把上奏的话记载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员笏板材质不同。唐朝规定五品之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下就不用执笏,清代就彻底废除了。


国家人文历史


先说一个历史典故,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原后周留任的宰相范质上朝奏事,开始还坐着讲,正讲着,赵匡胤突然打断他说,你先不用讲了,把文稿拿我看看。范质遂起身把文稿捧给他看,赵匡胤说,我老眼昏花,你再拿近一点。范质就又凑近了一点。等皇帝看完了,范质再想坐下,却发现椅子已经没了。原来趁范质站起来的时候,皇帝悄悄让宦官把椅子搬走了。范老儿也没有办法,只好站着。从此以后,宰相上殿就再也没了座位,大臣们也没有了座位。---当然,这只是市井小道消息。

宋朝之前,大臣们都是坐而论道,比如东晋时期的司马睿登基时甚至要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龙床。

有感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帝王权威下降,宋朝开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极力的加强君权,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势力;另一方面,对于文官的也是采用制衡之术。

对于跪拜

大臣跪拜皇帝汉代就开始了,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举行宴会,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跪于两厢,迎接皇帝。而到了唐朝,大臣们也会对皇帝行“再拜稽首”之礼,也就跪拜两次。但是在宋朝以前,有两种大臣在见到皇帝时可以不跪拜,一种是年高德昭的大臣;另一种是皇帝的老师。这说明此阶段虽然皇帝地位崇高,但依然保留有一点“人性”。

到了宋代以后,君权加强,君臣关系被完全颠覆。尊卑思想更加严重,等级制度更加明显,从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皇帝对大臣行礼了。之后清朝更甚,大臣们觐见皇帝,只能跪着,而且必须以“奴才”自居,表明自己身份的低微,皇帝完全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所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由坐而论道,到站立相谈,再到跪拜而议,这绝对是文化的倒退。


古今众谈


当然是倒退,而且是大大的倒退。

中国几千年古代史,就是一个皇权一步步登峰造极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则是臣民的一步步奴化。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标志性人物,宋太祖和明太祖。

在宋太祖刚刚篡位那几年,大臣们皇帝议事是可以坐着的。但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让大臣们锻炼身体,就寻机撤掉了他们的椅子。从此,大臣们上朝时,只好全都站着了。只有赵匡胤一人高高地坐在龙椅上,很爽。

宋太祖开了这个先河后,以后的大臣就只能站着了。

但是,一直以来,相权还是能够和皇权争一争的。什么是相权?就是丞相的权柄。而丞相是百官的领头羊,所以,相权其实就是官权。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觉得丞相太坏了,居然敢顶嘴。他需要百官百依百顺。于是,他大笔一挥,废掉了丞相。

相权没了,官权也就没了。百官跪在他的面前,全都成为了真正的奴才。

到了清朝,奴才们更加无耻了,已经到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地步,不仅当奴才,而且张嘴闭嘴自称“奴才”。

更搞笑的是,自称奴才还是满人大臣的特权,汉臣想要自称奴才,还没有这个资格。曾经有一个汉臣为了拍马屁,也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结果这个人被一顿爆揍,理由是,他没有这个资格。

至此,奴化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趣谈秘史


这是门阀政治逐步衰亡,封建皇权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

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就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朝中大臣都是有实力的王公贵族,当然也会有个别客卿,各国国王不过是这些贵族的头目和最高代言人,所以国王和大臣虽有君臣之分,地位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大臣上朝议事是可以坐着的。

秦汉之际,古风尚存。

秦汉之际,皇权大为加强。但古风尚存。皇帝还是会给大臣必要的尊重。


特别是东汉,地方豪族发展起来,这些豪族经济实力雄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人口,拥有私人武装,称雄一方。由于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地方豪族控制了当官的渠道,在朝廷上世代为官。比如,袁绍家族,号称所谓“四世三公”。这是门阀政治的雏形。政治经济实力强大,皇帝也轻易不能得罪这些豪族。坐个凳子又何妨。

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控制朝堂。

曹魏发明了所谓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的权限牢牢控制在门阀手中,形成了所谓士族,不管政权怎么变换,皇帝怎么更迭,这些门阀世代为官,控制着行政系统和国家经济命脉。皇帝对他们也无可奈何。敢不让人家坐吗?

隋唐时代,科举制度横空出世,门阀政治渐趋消亡。

隋和唐初期,门阀政治的影响依然强大,有所谓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贵族集团的称谓,控制着行政系统。比如河东裴氏家族,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其他官员数不胜数。其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


对比,隋炀帝创造性的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政治门阀对官员选拔渠道的垄断,也敲响了门阀集团的丧钟。

武则天时期,重用酷吏,大肆打压关陇贵族集团。中国的门阀政治忠于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能与皇权抗衡的政治势力。

宋太祖撤凳子。相权彻底衰落。

宋太祖撤掉了宰相的凳子,从此大臣上朝只好站着了。赵匡胤为什么不怕得罪宰相大臣呢,因为这些人的身后,没有贵族集团强大实力的支持,他们不过是高级打工仔,给皇帝打工的。皇帝让他们滚蛋他们就要丢饭碗。

等到了清朝,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再没有什么门阀,皇帝拥有绝对权威,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皇权。大臣当然不敢坐着议事了。只不过匍匐在地,唯唯诺诺,苟图一时富贵罢了。哪里还会有先秦士大夫的傲气。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诚不欺我也。


上将嗳福斯


其实这不仅反映了文化的退步,更主要还是反映了君主关系的改变。我们现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比较早的朝代,大臣上朝是坐着,后来变成站着,到清朝直接变成跪着。



1、这其实和中国封建王朝的君主集权程度有关系,最开始的时候,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并不是不可约束的,最早的丞相就是为了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皇帝,然而,到后来,随着制度的不断改变,到清朝时期,皇权基本上已经不可动摇。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汉朝和唐朝后期皇帝基本成了摆设,但是反观清朝,基本上没有任何势力能对皇帝产生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与臣子的相对地位就差距更大,因此见面从站变成了跪。



2、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最早的时候,比如说先秦时代,虽然也是名为君臣,但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风骨,实际上君臣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上下关系。后来,因为战乱,中国历经不少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如元清,他们的文化相对原始,上下之间关系更像是主人和奴隶,而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最终就变成了这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说清朝的统治让中国人失去了骨气,没办法啊,在那段时期里,臣子骨子里就是奴才啊。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指正!喜欢的欢迎关注!


盛唐小民


这个问题除了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的发展影响外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官员们都是坐着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是他那个坐和今天的坐是不一样的。桌、椅本是游牧民族的产品,到了在唐朝后开始进入汉人的生活,而在此之前都是跪坐的,而日本在唐的时候也将这一习惯引进日本,至今日本仍然保留跪坐这个习惯。



而到到了宋朝的时候,桌椅已经融入汉人的生活。和在正堂上面,皇帝椅子的位置高度并不比大臣们的位置高度高出多少。所以就让大臣们站着皇帝坐着,而在宋朝时,儒家思想也发生的变化。由原来的“仁义”开始向“忠义”转变,在以前如果你不仁,我就可以不义。但到宋朝以后,由于外部少数政权的压力,所有人都必须忠于皇帝,哪怕他不仁,你都不能不义。
水浒传里梁山泊宋江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

至于说到明清时代需要下跪其实是有一点误解。其实只不过是在,皇帝做决定的时候,官员要下跪而已,平常议论还是站着的。但是只要是从这一方式就可以看出,还有另一个方面,清朝作为外族政权,为打压和便于统治,下跪成风就由此开始,当然也是随着中国君主专制在时代而不断的强化。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当然是一种文化的倒退!!!

由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专制主义的逐步加强,强到了自已也心虚的地步。

这要分四个时期看

第一,西周开始的分封制,皇帝与诸侯共有天下,故较为平等

分封制之下,由于分封的诸侯为天子的兄弟和亲戚,本身是亲人关系,所以关系比较融洽,地位比较平等。分封的目的,也是共享天下,共治天下。

所以,他们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都是坐着的。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

第二,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强调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再有平等。

秦汉唐三代,其实还没有发展到站着,但也有严格的规定了。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这个朝仪,就是改变前代那种坐着的样子,反君臣的距离拉开。已经开始行跪拜礼了。

第三,宋朝时,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便把大臣们上朝时坐的椅子拿走。形成了大臣们上朝不再坐椅子的定制。以显示皇权的高贵。

第四,清朝时,专制皇权达到了顶锋。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清朝基本把大臣们都当奴才看,既然是奴才,那么,怎么可以见着主子不下跪呢,所以就由坐着,改为跪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