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在哪?

謝小樓


問題: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在哪?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這首烏衣巷表達的是今古盛衰之感,這個主題大家都能看出來。 撫今感古的詩歌多了去了,但是這一首詩用筆卻非常巧妙,巧妙在哪裡呢?

一、因小見大

朱雀橋邊的野草花,烏衣巷口的夕陽 ,詩人擷取了景物的一角。不需要長篇大論,只用簡單的意象組合,以此來反襯出繁華落盡的金陵,已經不是當年的六朝古都。

朱雀橋、烏衣巷在東晉時,是王 、謝等貴族居住生活的地方, 如今只有野草之花在搖曳,看到的是夕陽西下的落寞。一個野、一個斜,是煉字所得。

劉禹錫還有一首《臺城》直筆寫出了 金陵“萬戶千門成野草”情況: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但這種手法大家常用,這不是絕妙之處。

二、動靜之間

朱雀橋、烏衣巷是靜物,夕陽緩慢移動,野草在慢慢開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燕子是動物,動靜之間,詩中的景物生動起來,彷佛曆歷在目。

這也沒有什麼特別。

三、第三句的巧妙之處 “物是人非”與“物非人是”

這首詩妙在三四句是公認的事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燕子也不是當年的燕子,當然是今天的燕子,飛入今天的百姓家。這首詩的巧妙之在於詩人給燕子下的定語:舊時王謝堂前---燕。

古人作懷古詩常用“物是人非”的手法來表達,因為人不長生而江山依舊。如果用“物非人是”,只能用神仙的形象了。

四、 神仙故事 、遼鶴歸來與王謝燕

漢 劉向 《列仙傳·王子喬》記載了王子喬成仙的故事,後來乘鶴回家探望。

晉陶潛《搜神後記》記載了遼東人丁令威的故事 ,他學道後化鶴歸 遼 ,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

詩詞中常看到“遼鶴歸來”的典故,用遼鶴代替成仙的丁令威,表示前朝神仙重新回來看看故鄉的變化。這種表達方式可以看作“人是物非”。

劉禹錫自己也用過遼鶴, 下面這首詩裡把重回洛陽的白居易比做神仙:遼鶴乍飛回。《賀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西辭望苑去,東佔洛陽才。度嶺無愁思,看山不懊來。冥鴻何所慕,遼鶴乍飛回。洗竹通新徑,攜琴上舊臺。塵埃長者轍,風月故人杯。聞道龍門峻,還因上客開。

在《烏衣巷》裡,劉禹錫使用的是燕子,這裡把燕子稱為“舊時王謝堂前燕”,好比成仙的王子喬和丁令威,只不過把人物改成了動物:燕子(遼鶴)。表達的意思依然是,幾百年前王謝年間的人如果回來,看到的烏衣巷,已經不是當年的情景了,是什麼情景呢:

朱雀橋邊野草在開花,烏衣巷口夕陽正西斜。 舊時王謝居住的地方,也不是雕樑畫棟的房子 , 已經是尋常百姓普通住宅。

這裡巧妙地把人物化成了燕子(如同遼鶴代替丁令威),依然是古今對比,舊燕代表古時,尋常百姓代表今天。物轉星移,朝代更迭,雖然人間依舊,但已經不是當年的繁華。幸好還有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稀可辨。

結語

劉禹錫的這句“舊時王謝堂前---燕”對後世影響很大,舊時燕成了一個典故,被無數後人感今懷古時採用。

如[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皇后閣》

侍兒清曉進仙裳,玉管齊調奉帝觴。應有瑤箱舊時燕,直隨歌舞到昭陽。

《憶舊遊 重到金陵》[元] 張翥

悵麟殘廢井,鳳去荒臺。煙樹*斜。再到登臨處,渺秦淮自碧,目斷雲沙。後庭謾有遺曲,玉樹已無花。向宛寺裁詩,江亭把酒,暗換年華。雙雙舊時燕,問巷陌歸來,王謝誰家。自昔西州淚,等生存零落,何事興嗟。庚郎似我憔悴,回首又天涯。但滿耳西風,關河冷落暮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烏衣巷》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寫。當時劉禹錫一共寫了五首懷古詩,合稱《金陵五題》,《烏衣巷》是第二首。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人沈德潛,在評論劉禹錫的懷古名篇《烏衣巷》時說:“言王謝家成居民耳,用筆巧妙,此唐人三昧。”

那麼,這首詩用筆巧妙的地方在哪裡呢?

一是欣賞寫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橋”、“烏衣巷”,地句湊巧,天然成對,這兩個地名,單是詞面的意蘊,就能給人以繁華之感,何況,此地曾經又是富貴風流的王謝族人聚居之地。

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

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

在這兩個富貴風流的地名後面,劉禹錫接以“野草花”、“夕陽斜”,渲染出悽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將人帶入盛今衰的慨嘆中。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昔日朱雀橋上的烏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閒花之中,烏衣巷裡的王謝風流,消失在夕陽籠罩之中。

二是巧妙在詩中引入了“燕子”的視角。

曾經在王謝堂前築巢棲息的燕子,如今又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六朝時,王、謝為世家大族,王導和謝安都曾為宰相。以王謝為代表的世族門閥始於漢,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國家政治中佔煊赫的地位,但在中唐以後已經衰落。

而詩中引入的燕子,彷彿在這滄桑歷史中飛翔。

在朱雀橋邊,在烏衣巷口,燕子翩翩飛舞。她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這裡,燕子是歷史盛衰興亡的見證,是貫穿歷史的一根線,一拎起,就是幾百年歷史的滄桑。

而在這歷史的滄海桑田之後,燕子,又輕輕巧巧地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在詠史詩中是個現象級的存在!因為,劉禹錫本人根本就沒有去過南京,也沒有到朱雀橋烏衣巷口去看夕陽和燕子,而是在看了朋友寫的關於金陵的詩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沒想到,詩人偶然的詩興大發卻妙手天成,成就一篇偉大的詠史名篇。

劉禹錫不僅僅是詩人,還是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哲學家的特質是思考,而這種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深邃!他能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去審視世界。所以,在唐代詩人中,如果對寫懷古和詠史的詩人進行排名的話,我認為,劉禹錫絕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杜牧要高一頭。

現在我們來說說劉禹錫的這首千古名篇。在說這首詩之前,我們再來說說金陵。金陵在歷史上是一座憂傷的城市,雖然號稱有王氣,但在劉禹錫看來,金陵王氣早已經黯然收了。六朝古都在歷史的風霜中,變得落寞和悲傷,就像籠罩在一片無邊落日中的殘垣斷壁一樣,惹人嘆息。所以李白就說,晉代衣冠成古丘。因此,寫金陵的懷古詩,大部分是寫歷史鉅變的滄桑和人的感慨,在歷史和時間面前,人只是一個短暫的存在,他最終都要和朱雀橋烏衣巷一樣,走向衰落和消亡。

那麼我們看看這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他深藏不露,不會把自己的思想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通過寫景,把自己的思想表現出來。這首詩的妙處在於以下幾點:

1、朱雀橋和烏衣巷的絕對。從對聯的角度來說,這就是絕對,二者都是地名,都蘊含著歷史的滄桑,都是晉代無限風華的集中之地,而現在,成了市井街巷。

2.夕陽西下的寂寞和野草花的蓬勃。夕陽不會管你什麼歷史變化,什麼人世滄桑,他只管旁若無人地運行,地老天荒從不改變。在一片清冷的氛圍中,路邊的野草花卻在快樂地蓬勃生長。這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嘆!

3,劉禹錫巧妙地以燕子的視點,來觀察歷史。當年在王謝堂前的燕子,現在隨著王謝家族的衰落,飛入尋常老百姓家裡了。這個燕子並非是當年的燕子,王謝家族也不是當年的王謝家族,現在,一切都變了,什麼金戈鐵馬,什麼人世繁華,現在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了。


好玩的國學


翻看諸家回答,真真不乏“百度詩人”、“百度文學家”,皆盡翻百度而出,無一語中的,甚至於謬誤多出。其詩好處,無一人說的工穩,諸如說“寫景功力”、引入了“燕子”的視角云云....簡直無法直視。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為劉禹錫的《金陵五題》之一。蓋因此組詩為和作,作者並沒有真切遊歷過,所以只取出金陵城的代表符號,構架出今古盛衰之同感,所以諸如“寫景功力深厚”直是胡說。


【烏衣巷】為三國東吳時之駐地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除此之外,六朝時期王、謝兩大家族皆居於此,所以烏衣巷是金陵城最為繁華鼎盛之處;【朱雀橋】則橫跨秦淮河,是去【烏衣巷】的必經之路。


全詩起兩句全在當時,無論是【野草花】,還是【夕陽斜】,無一在敗落淒涼之處。但獨取金陵城最興盛、最具象化的符號【朱雀橋】和【烏衣巷】,便瞬通古今,翻起枯榮興衰之變。此用筆之妙處,便在於以小見大,通過【朱雀橋】、【烏衣巷】當時(作者所處的時期)的景色狀況,與其歷史賦予的精神符號相對比,寫出了古今更迭之宏闊。但這點現代人並不能體會的真切,甚至很多人對於【朱雀橋】、【烏衣巷】的歷史意義都不知道,卻要說劉禹錫寫的歷歷在目...這不是扯麼?


第三句的好處也並非是所謂的“巧妙的引入了燕子的視角”,甚至視角根本不在燕子...這句的燕子也是作為象徵性的符號來處理。舊時貴族堂前多有燕築巢而居,而在詩人想象中的燕子,被處理成王謝堂前之燕,加一【舊時】,便是故巢不再,繁華敗盡,獨獨燕子尚在,暗寫物是人非之感。


第四句,便隨著燕子的特寫鏡頭轉到泛寫金陵城景物的廣角鏡頭。第一層,寫代表著當時貴族繁華的符號【堂前燕】,宛如一滴水一般,融入在尋常之人家;第二層,寫人家的尋常熙攘,概言百姓已對當年盛極、而今頹敗的【朱雀橋】、【烏衣巷】熟視無睹、漠不關心,自能興起滄海桑田,世態炎涼之感嘆。兩句從古今時間、空間的變幻中,用一燕子勾連,似眼前,似過往,其技巧之妙,便在於此。


總而言之,作者通過極度凝練的意象,使得表達極具張力,便使得通篇無一處有感嘆,卻無處不在感嘆----這才是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而非哪些亂七八糟的百度解釋。



無聊到巔峰


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這首《烏衣巷》,貌似寫景,實則是以景及情,從特殊的“燕子”角度去感慨流年浮沉、世事變化。

在這首詩裡,劉禹錫並沒有大刀闊斧的去展現恢弘的時代背景,也沒有用華麗的筆墨去描寫所看見的花花草草,只是簡單的勾勒期燕子與豐富的想象力,去展示彼時與今日的變化,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己去探尋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以,若是講起這首詩的巧妙之處,當屬站在“燕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幾百年的興旺盛衰,去見證歷史的滄海桑田,用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賦予燕子神聖的“角色”——歷史見證人,從它去看待今昔對比,暗示了王權富貴的衰敗,撫今悼昔,詩人以虛實掩映的手法去講述歷史的鉅變,真真是充滿含蓄之美,讓人讀完後引發思考。

總體而言,我很喜歡這首詩,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詩畫龍點睛的巧妙之處,還有那種貌似輕描淡寫,實際情緒洶湧的感慨之情。


沈善書


詩人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在於以景.物暗襯時代的變遷,暗示烏衣巷及其周邊曾經的繁華而冷落成如今的荒敗淒涼。

用朱雀橋邊長滿野草和野花,暗示曾經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已疏於行走;用夕陽西下揭示烏衣巷的繁華不再。而以前的燕子宿居都是官宦人家,可現在的燕子只能寄宿平民百姓之家。暗示依付周邊的官宦也隨著時代的衰敗早已墮落成尋常人家。

觸景生情,嗟嘆時代的敗落。


秋嶠


詩人是在表述歷史的變遷,往日的繁華之地變成了野草叢生,往日的高樓朱門如同西下之夕陽。就是舊燕也找不到老巢了,只能從新找個百姓家屋沿下築巢。從字面看是寫景物,實質是指唐朝末年的衰敗,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時事無常變化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