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請談談劉禹錫的《烏衣巷》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春日之虎


請談談劉禹錫的《烏衣巷》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詩豪劉禹錫

中唐詩人劉禹錫,年輕時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入御史臺,又在同一年因為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釀成“八司馬事件”,同時被貶謫出京。十年後返京,寫了一首桃花詩: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為諷喻當朝權貴,得罪宰相武元衡,再次被踢出京城。

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然後他跑到十三年前的玄都觀,又寫了一首桃花詩:

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可以想見他在二十三年後的得意心情,終於熬死了那些對付他的人。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典型的政治不成熟,但是他就是這麼個性情中人,才高、全然不在乎功名利祿,卻又一直在官場打滾,抽空還發掘了竹枝詞,成為一代“詩豪”。

從劉禹錫的作品中我們很難看到低沉、喪氣的句子,就算是白居易在嘆息他的年華浪費在貶謫官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也只是笑笑,痛飲並留下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是一個即使境遇再慘也不悲傷哀怨,充滿樂觀的,但又絕不向權貴低頭的臭文人。

《烏衣巷》

為什麼在說《烏衣巷》之前要說這麼多呢?

因為這首詩正是劉禹錫二十三年後返京途中路過南京的時候寫的《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我們可以想見他站在烏衣巷口的心情。雖然滄海桑田,不墮青雲之志,雖然苦盡甘來,不忘風雨來路。

劉禹錫的詩歌創作在中唐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的。盛唐以降,古體詩也好,格律詩也好,各種格式和花樣已經被李白、杜甫這些人寫到了盡頭。中唐詩人無論再如何努力,都無法企及大李杜的高度,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唐詩人要如何闖出自己的路子,才不會被前人掩蓋呢?

中唐詩人選擇了題材上面的專精,在前輩詩人沒有達到的某一個層面上拓寬深挖。比如李益就選擇了用七絕寫邊塞詩,白居易選擇了新樂府,李賀則選擇了神鬼之語,而劉禹錫,選擇了用七絕來懷古。

《烏衣巷》正是他最擅長的懷古七絕。

唐人寫懷古,大都是追憶六朝繁華。其實中唐詩人懷念的是盛唐,但是總不能直接說今不如昔吧,所以懷念舊朝風華就成了大家的藉口。像白居易一開口就是“漢皇”,實際上都知道說的是唐明皇。

劉禹錫寫的這首懷古,就是懷念六朝。這也因為金陵正是六朝古都。

而詩中提到的“朱雀橋”、“烏衣巷”都是六朝高門大戶,大將貴族聚居的地方。魏晉六朝,一直都是門閥政治,而六朝最尊貴的門閥就是王導、謝安兩家,冠蓋如雲,才子輩出。他們的居住地方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軍區大院,或者是政府家屬區。

可詩人看到的是什麼情形?“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些曾經繁華熱鬧的去處,如今卻是野草橫生,籠罩在落寞夕陽之下,顯示出無比淒涼的黃昏景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六朝時期高門大戶,權宦之家的燕子啊,現在也飛進普通老百姓家了。

門堂里弄的飛燕,寫出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感。燕子自然不是當年的燕子,門第也早就不再是當年的門第,很顯然,這朱雀橋邊,烏衣巷口早就變作平民聚集區了。

他寥寥幾筆,就像拍電影的長鏡頭一樣,隨著燕子在空中起舞,將烏衣巷口的背景在時空中精妙切換,我們從燕子的視角,飛入尋常百姓家,卻發現這是多年前的名門大戶,如今已經破落不堪,只餘夕陽殘照,心中回憶起當年重樓掛彩,雕樑畫棟,心中悵然若失,一口氣也終於嘆了出來。

世間萬物,須臾風雲變幻。我們透過《烏衣巷》中的燕子,可以看到劉禹錫隱藏在隨遇而安、萬事無所謂的態度之下的小小遺憾。

二十三年,人生有多少個二十三年呢?

你以為他真的不在乎這三分之一人生的虛度?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劉禹錫的巜烏衣巷》表達的是滄海桑田,生活變遷,榮華富貴如浮雲的一種人生情懷。為的是引導人們坐看雲起雲落,修煉雲淡風清的心境。

巜烏衣巷》通過對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將歷史和現實推到我們面前,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其實,這樣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只不過許多人不去注意和思考而已。記得我以前工作的單位辦公樓和市政府的行政辦公樓緊靠在一起,那時每天大院裡都是人來人往,車來車往,熱鬧非凡。後來市政府大樓搬到了新區,我單位所在的大樓院子裡一下就清靜了,顯得空曠而寂寞。雖然不是野草叢生,斜陽殘照,卻也是無人問津,冷落至極,就連靠著的原市政府的那幢大樓也因無人觀照,好像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這種變化,其實是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包含著深刻的寓義。

面對這樣的情景,無需懷念以前的車水馬龍,繁華鼎盛,也不必嘆息現在的空曠沉寂,生活簡單。因為什麼都在變化,社會在變化中求發展,人在變化中求完美。變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也只有順應了這種變化,對什麼事都能淡然面對,才能活得輕鬆自如,寧靜祥和。


如魚得水水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撫今弔古的詩篇,是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此詩憑弔昔日東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時,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原文: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詞句解釋: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內江黃大姐


  •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原文:“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鈄荒涼的景象,已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表達了詩人對曾經充滿了歷史滄桑感的文化,這種情感是對時間流逝、流年暗換的無奈與感慨!


冷雨似箭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其中詩意:野花在朱雀橋邊遍地盛開著,烏衣巷口夕陽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與淒涼,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飛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 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即“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悲憫情懷,也道出了詩人對輝煌過去的懷念之情,是一種懷舊的情懷。

海龜889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斜照、橋邊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鉅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中的“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是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居住之地。“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想當年,這裡一片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夕陽斜”照之中的“烏衣巷”,更有力地渲染出昔日豪門望族之地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三、四兩句中,詩人寫燕子冬去春來,從前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裡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早已蕩然無存,這裡居住的主人都變成普通的百姓,燕子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舊時”兩字,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字,則更是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鉅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重蹈覆轍。

劉禹錫《烏衣巷》這首詩通篇寫景,雖無一字議論,卻從側面落筆,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時代變遷的歡呼。語言含蓄,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三峽硬漢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經金陵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憑弔昔日東晉南京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讓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長久,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

烏衣巷在破敗荒蕪的朱雀橋映襯下,且在一抹斜陽的殘照中,已然“夕陽”哪堪更“斜”,一派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昔日高樓大院,雕樑畫棟,衣冠往來 門庭若市,今日被一抹斜陽的籠罩下,千般寂寥,萬般慘淡。

不走傳統懷古詩的套路,即寫景,抒情,議論中帶著感慨。使人從細微處入手,以小見大:幾許花草,一抹斜陽,出來進去的燕子,就一寫盡今昔鉅變,一腔感慨,無限蒼涼,藏而不露地蘊藉其中,令人回味無窮。


紫竹語嫣9501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註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 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彙集之地。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跨秦淮河。

尋常:平常。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舊時:晉代。

💐💐💐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蹟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棲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817篇詩文





溪橋煙柳詩詞


磐石沒有必要去大談劉禹錫的生平事蹟,因為他早是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也無需去鉤沉他的歷史地位,因為他是位“成敗蓋棺已論定,詩文一任後人評”的著名詩人,小編在這裡要說的,就是劉禹錫的《烏衣巷》與南京秦淮河的歷史糾葛。

公元八百二十六年,五十四歲的劉禹錫,從安徽和州刺史任上途次金陵回洛陽,在風光旖旎的秦淮河邊,在名聞遐邇的朱雀橋畔,他看到的卻是一條衰敗破落的烏衣巷,目睹的是梁間燕子在呢喃築巢,那王導謝安的羿棋畫面,那淝水之戰的運籌帷幄,都已湮滅在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

眼前的野草叢生,四周的荒涼殘破,歷史的滄海桑田,人世的幻化變遷。讓詩人生出了無限的感慨與惆悵。自己的過去未來,命運的坎坷蹉跎,人生的潮起潮落,仕途的興悲沉浮,讓作者一時間文思泉湧,詩興大發,隨欣然命筆,一揮而就。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借物喻人,取燕子巢穴已物是人非這一自然現象,讓人們意識到,榮華富貴不過是曇花一現,煊赫一時也無非是過眼煙雲,詩中沒有一句議論或溢美之詞,而是直白的通過野草、夕陽、燕子、雀橋、小巷作為興盛衰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人物和現實社會契合在了一起,從而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其含意之深刻,其寓意之淵邃,其詩意之酣暢,其魅力之無限,讓人反覆品咂,滋味無窮。


磐石礪成的砥柱


一、先說出處

唐敬宗(李湛)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

在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劉禹錫寫了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詳如下:

《金陵五題·並序》

唐·劉禹錫

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yōu]爾生思,欻[chuā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臺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二、再看其詩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三說烏衣巷

三國時期,此地是吳國戍守石頭城(今江蘇南京)的禁軍駐地,因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稱此地“烏衣營”。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東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立宗廟社稷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司馬睿正式登基,改元大興。

司馬睿之所以能立足於建康,順立重組政權,使晉王朝得以延續,多都得力於王導的謀劃和周旋。

當日,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都居住在孫吳烏衣營舊址。那時,烏衣營已改稱為“烏衣巷”。

王導,輔佐創立了有百年曆史的東晉王朝;

謝安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

作為名相,王、謝令後人追懷。

當日,王、謝家族也是人才輩出。

王氏家族的王羲之與另外兩位大書法家王獻之、王洵的書法成就登峰造極;

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與謝氏後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在文學史上並稱“三謝”。

四、四說朱雀橋

朱雀橋是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橋)中最大的一座,因面對六朝時期都城正南門朱雀門,故名。

朱雀橋即朱雀桁,歷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是六朝時期分佈在石頭城至清溪之間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橋,其遺址在清代時,已難尋覓。

五、五說朱雀橋與烏衣巷

朱雀橋附近的烏衣巷,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六、六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時期,烏衣巷已淪為廢墟。

劉禹墟的《烏衣巷》全詩是說: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了野草野花;烏衣巷口的斷壁殘垣,在夕陽的斜照之下,更加悽清。

當年在王氏、謝氏兩大家族屋簷下築巢燕子,它們的子孫如今還在這裡棲宿,只是換了朝代、換了人家,這時,燕子出入的,已不是王侯人家,而是尋常百姓的室屋。

七、七說詩歌寓意

作者通過憑弔昔日東晉朱雀橋和烏衣巷,追想當年的繁華鼎盛;面對此時此日,此地的野草叢生,荒涼殘照,來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王侯將相而是今朝的平頭百姓這一尋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詩中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

全詩用詞淺顯,餘味悠長。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