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岩石龍


你看這句詩是誰寫的,就能猜出其中意境,不說百分百全對吧,也有個八九不離十。


詩豪

作者劉禹錫,一個被稱為“詩豪”的男人。他有多豪呢?

全世界的詩人都在悲秋的時候,他跳出來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哼,在悲傷的時候,我都有自己的豪邁;

當他被貶謫二十三年之久的時候,他站出來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老子總會好起來的;

當他經歷了種種磨難,再度回到年輕時經過的桃花園時,他說:“種桃到時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你們都以為我會被磨難擊倒,哼,我這不又生龍活虎地回來了嗎?

……

這,就是劉禹錫的豪。

白居易

說劉禹錫之前,必須要說白居易。題中這句詩,是一首唱酬詩,酬的是白居易那首《詠老贈夢得》。

彼時,白居易和劉禹錫都已經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要知道,在唐朝平均四五十歲的壽命,這兩位70多歲的人,已經稱得上是老不死了。

但是,他們倆對老這件事,態度完全不一樣,這當然是由於兩人的性格,境遇,經歷大不相同造成的。

白居然雖然官運也不怎麼好,但是比劉禹錫還是好多了,沒有遭到過那麼多磨難,本著明哲保身的人生哲理,他也從來不惹是生非,每天做的事無非就是跟樊素、小蠻這樣的小姐姐一起玩耍,或者跟元稹互訴相思,所以當他老了之後,就產生了一定的擔憂,從《詠老贈夢得》這首詩第一句就能體現出來: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都老了喲,怎麼辦喲!

筆者還沒老過,所以不能特別好地理解這其中的無奈,或者說是焦慮,這裡就按下不表了(其實是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當劉禹錫收到白居易那首詩後,他趕忙提起筆,寫下了這篇酬詩:

《酬樂天詠老見示》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共12句,我們分為4層理解。

前2句為第一層,主要是對白居易作的回覆,說老了就老了唄,你不要這麼多廢話;

接下來4句為第二層,主要是說自己老年生活的狀態,意思是咱倆都差不多啦;

接下來又4句為第三層,主要是對白居易的傷感作出了批評,說老白同志,你不能只看到老了的壞處,其實還有很多好處嘛,人老了,經歷豐富了,你要看開點。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最後兩句,是第四層,也是全詩的重點,真正能體現出劉禹錫“豪”的兩句!

你不要說天陽已經要落山了,夕陽的餘暉,還能繼續發光發熱呢!

李商隱詩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劉禹錫說:“夕陽確實無限好,黃昏更好!”

日落西山紅霞飛,傍晚的紅霞,是一天中最後的美好,老朋友啊,你為何不好好去體會人生最後的美好,反而在這裡抱怨呢?

讀過這麼多詩,能與劉禹錫這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媲美的,也就只有曹操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了。

在我看來,這句詩,不僅僅是寫給老人的,更是寫給年輕人的,激勵著年輕人,珍惜時光,面對眼前的不美好,也要從新奇的角度,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也可自話


問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前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是中唐詩人劉禹錫一首排律中的最後兩句, 這首詩的題目是《酬樂天詠老見示》,樂天即白居易。

寫這首詩的時候兩個人同在洛陽,都已經是暮年了。白居易寫給劉禹錫一首排律《詠老贈夢得》,白居易的這首詩比較消沉,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這一首卻充滿了老驥伏櫪、尚能飯否的精神。

不過,要想理解其中的意境,需要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

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的劉禹錫和柳宗元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有“詩豪”之稱。他21歲中了進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之說,21歲及第可謂少年得志。同榜進士還有一位大詩人:柳宗元( 773年— 819年),兩個人後來被並稱為"劉柳”,柳宗元甚至比劉禹錫還年輕一歲,"。

兩個青年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二王八司馬”被貶謫, 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馬"指柳宗元﹑劉禹錫﹑韓曄﹑韋執誼、韓泰、陳諫﹑凌準﹑程異。

劉禹錫他們一去就是十年.....

10年以後,元和九年( 815年2月 ),43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奉召回京。 沒兩年劉禹錫又被貶謫出去。據說是因為這首詩《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中譏諷之意刺痛了執政的權貴,於是又十年......

這期間,他的好友柳宗元在819年去世了。時光荏苒,身強體壯的劉禹錫輾轉連州、夔州、和州任刺史後,終於調到老家東都洛陽,回到了一線城市。

二、晚年好友 白居易

唐敬宗寶曆2年(826年),劉禹錫返回洛陽途中,在揚州遇到白居易從蘇州返長安, 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非常同情,在筵席上作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在族內排行28,因此被稱為劉二十八使君。

此時距離劉禹錫及第已經過去23個年,23年前劉禹錫少年得志才21歲,大好前途卻換做了宦海蹉跎。在劉禹錫回贈的詩中,可以看出他不同於白居易的一種性格,《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白居易在蘇杭任職時,劉禹錫在巴山楚水中艱苦度日,但劉禹錫胸襟開闊,並不需要白居易的同情: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3年了劉禹錫依然沒有折損鬥志,還在結尾處昂揚抬頭,請白樂天一起舉杯痛飲,重整精神: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三、再遊玄都觀

第2年(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回長安舊地重遊,又寫了一首充滿鬥志的《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從這十年的兩首玄都觀詩可以看出,劉禹錫性格中有一種屢遭打擊始終不屈的意志,這種性格自然會得罪人,在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沒有因此丟了性命就算不錯了。

以後幾年中,劉禹錫輾轉蘇州、汝州、同州擔任刺史。開成元年(836年)後,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回到了洛陽。

在洛陽,遇到了他的好友白居易、裴度、牛僧孺等人,幾個老頭子經常飲酒賦詩。好多讚揚洛陽牡丹花的詩就寫於此時。牛僧孺任東都留守時,在洛陽南郭有一座別墅種植了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欣賞牡丹。劉禹錫 《思黯南墅賞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四、 白居易《詠老詩》

劉禹錫分司東都洛陽時,白居易已經居住洛陽多年,這時二人都已64歲了。

有一天白居易給劉禹錫寫了一首排律《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作詩的特點是“老嫗能解”,字法句法章法對於文化程度一般的讀者來說,閱讀和理解也沒有障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白居易詩中卻有一種消極和悲觀的情緒。

再回頭看看當年在揚州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會發現白樂天的這種心態。

五、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但是劉禹錫的詩卻不同 ,首先劉禹錫的詩未必老嫗能解,另外在精神層面,劉禹錫一如既往的不屈不撓,充滿了正能量。

1、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和白居易的詩一樣,也是標準五言排律。押【先】韻。

2、詩中幾個典故

a、身瘦帶頻減:出自《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損。

宋辛棄疾 《木蘭花慢》也用過:“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這個典故與沈約的典故相似,《梁書·沈約傳》載:

沈約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後人常常以“沈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

b、廢書緣惜眼

廢書來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序》:

"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這個詞有憂國之意,此處用“惜眼”承接,有點表明自已遠離政治之意。

在劉禹錫回到洛陽前一年,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發生了“甘露之變”。27歲的唐文宗除惡不成,被宦官控制,王涯、賈餗、舒元輿等朝廷重臣被宦官殺死,家人被牽連滅門。所以詩人下筆很小心。

c、閱人如閱川

語出陸機《嘆逝賦》:

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瞭解劉禹錫坎坷人生,自然就理解了“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

d、 桑榆晚

日落的餘暉照在桑榆樹梢,指日暮黃昏。《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詩文講究起承轉合,絕句的轉公認在第三句,但是五律七律的承轉,常常被詩評家放在中間二聯上。中間二聯一景一情,被認為一承一轉。

其實一首詩的關鍵之處,無論絕句還是五七律,常常出現在看倒數第二句,在這裡就是“莫道桑榆晚”, 轉折一頓,結尾 :為霞尚滿天。

前面用賦筆說出“顧慮年老”的心境,後面的“經事....便翛然”是一種平淡,第七句風雲一變,結尾振起,用”為霞尚滿天“表示詩人不服老的性格。

據說當時二人身體都不太好,白居易”自問老何如“與為劉禹錫 ”為霞尚滿天“的精神面貌卻明顯不同。

結束語

從劉禹錫四首詩可以看出其性格的頑強:

寫於長安的玄都觀二首、揚州的《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和洛陽的《酬樂天詠老見示》。

一直到老,劉禹錫一直沒有改變,就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真性情。

年輕時敢於參與維新變法,中年坎坷卻不肯低頭,寧肯被貶也要寫詩譏諷執政,晚年老驥伏櫪,還能寫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豪邁之語。

劉禹錫終老洛陽, 842年病卒,享年71歲;4年後,會昌六年( 846年),白居易也去世於洛陽, 享年75歲。二人都留下了中唐最美麗的詩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兩句出自劉禹錫的五言古詩《酬樂天詠老見示》,是詩的最後兩句,也是千古名句,和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是相對的,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陽西沉到桑榆二星之間,天色已晚,以此比喻人至暮年。因為是酬樂天的詩,可能白居易先在詩中提到了暮年悲涼,所以這詩句就有應答之意,面對晚景,劉禹錫沒有表現出消極悲觀,而是要在有生之年迸發出滿天紅霞,更好地發揮餘熱餘暉,表現得比樂天(白居易)還要樂天知命。這兩句詩既是他個性的自我張揚,也是對老友的寬慰和鼓勵。詩句意境雄闊、氣勢開張、豪放昂揚、樂觀豁達。老又何妨?“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早已成為離退休老幹部們自我激勵的名言警句。

劉禹錫這個人很有意思,被人稱作“詩豪”,出生於以儒學傳家的書香門第,但他自稱是漢中山靖王之後,這樣就跟那位劉皇叔有了血緣了,他大概也沾了些那位漢末梟雄身上的豪氣,確實不愧“豪”字,他性格豪放,雖不像李白那樣放蕩不羈,自命不凡,但是也有著才高文人士大夫那種狷介清高,目空一切的氣勢,特別是他面對逆境豁達開朗,這一點又和蘇軾有些相似,他和另一位大家柳宗元被合稱為“劉柳”,二人都參加了永貞革新,失敗以後遭貶謫,但是柳宗元在“千萬孤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很快就去世了,而劉禹錫卻因為能夠在逆境中,達觀開朗、自我慰藉,不怨天尤人,甚至敢於抗爭,“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比如他剛到貶謫地,當地的小官吏,大概是秉承上峰的旨意為難他,讓他住一個很破舊的小茅草屋,於是便有了那首千古不朽的《陋室銘》,雖然房子有好壞之分,但 居住的人卻有高下之別,俺老劉道德深厚,才高八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聖人都說了:何陋之有?這種傲氣,這種風骨,甚至李白都難比。他最終熬過了貶謫的苦難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別人悲秋,這老先生慷慨激昂,大發豪氣干雲的詩情。最有趣的是,他寫了一首《玄都觀桃花》諷刺權貴,“紫陌紅塵佛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遭上級和同僚忌恨被貶。若干年後回到長安不聽好友規勸,又寫了《再遊玄都觀》再次譏諷當權者,“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表達了面對打擊壓制也絕不屈服妥協的文人風骨。

劉禹錫還有一首酬樂天的詩也很有名,白樂天在詩中說劉“二十三年謫太多”,認為他被貶時間太長,抒發了不平和憤慨,但是老劉卻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意指自己雖然衰老多病,但是世間萬物新陳代謝、層出不窮,長江後浪推前浪,頗有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和觀點。

我很喜歡劉禹錫的詩,總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豪爽氣概,總能領悟到他傲視挫折坎坷,貧賤不能移的的氣概和麵對貧困、超越苦難的情懷,彰顯著生命活力和達觀精神,彰顯著堅韌高潔的人格力量。正是:“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曉行凌波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必惆悵近黃昏。

可以用這一句來解釋!或者用曹孟德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句也比較吻合。

白樂天和劉禹錫在青年時就相識成為好友了,經常在蘇杭一帶遊玩賦詩,雖然談不上發小,但絕對是至交好友。

本詩的作者劉禹錫是一個相當頑強的牛人!

當年遊玄都觀,寫了一首詩諷刺權貴。“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結果被貶,十四年後,劉禹錫故地重遊,豪氣彌生,大筆一揮“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可見劉郎之鋒芒。

劉元相和之詩不少,還有一首比較出名,就是《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裡面有一段千古名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倍見心胸氣度!

更有那一首《秋詞》絕對是可以看到劉郎的豪情不同於常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他被稱為詩豪!

白居易給劉禹錫寫詩感嘆年老衰退多病支離,做為同樣屬性劉禹錫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但以他的豁達肯定不會在意此事,憑他的豪情萬丈自然要安慰老友一番,於是便回了一首詩相勸。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便是此詩的結句。

桑榆,原指日暮時分。後來引伸為老年。語出自隋書“今年六十有六,桑榆雲晚,比於疇昔,昏忘又多”

這個畫面就是,落日的光輝照在桑樹和榆樹上,通過樹枝間的透射,形成了萬里霞光。

潛臺詞就是,不就是眼睛花,耳朵聾麼,多大點兒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風範和氣度,好好享受便是!

其實劉禹錫說得對,白樂天晚年過得可是極度富貴榮華的生活。


亦有所思


人生有限,終有老時,對老,無人能做選擇,但對老抱以什麼心態卻可選擇,劉禹錫的詩給我們很好的借鑑,寫此詩時是836年,劉禹錫己是64歲老人了,與同令人白居易都居住洛陽,兩詩壇宿將,詩文至交,卻垂垂老矣,同患足疾,眼疾,同病相憐。對於老,白居易不免有感傷,他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詩中表現出一種對衰老的消極悲觀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曰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性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劉禹錫寫酬答詩"酬樂天詠老見示":"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詩前四句承接白詩,表示了同感,人都顧慮老,老了無人憐,因老消瘦腰帶不斷緊縮,經常艾灸為了延年,後面幾句有了轉折,老有老的長處,經歷多,閱人多,閱歷深廣了,想來也是幸事,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最後兩句點晴之筆,莫道桑榆晚,(桑.榆兩星,太陽落到兩星之處己是天晚了),為霞尚滿天,表現出英邁之氣.老而不衰的精神,這是內心世界的表白,也是對老友的寬慰和鼓勵。



劉禹錫被稱為詩豪,看他的詩常能體會到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看他另一首著名詩篇,805年,33歲年青時,因參加改革朝政運動失敗被貶朗州,寫了兩首"秋詞",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勝春朝。晴空一鶴排空去,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宋玉寫了"悲哉,秋之為氣也。"名句後,悲.愁,就成為文人與秋相連的一種情緒心理,文人寫秋多寫悲秋,而劉禹錫卻寫出非同凡響的秋歌,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表現出高揚的精神和開闊胸襟。


另有一首與白居易的酬答詩也是很知名的,劉禹錫被貶二十三年後,826年,54歲時,返回洛陽,經揚州,與同時返洛陽的白居易在揚州會面,席間,白寫一詩相贈,詩中對劉的遭遇無限感慨,同輩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地寂寞虛度年華,最後兩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大意是你該遭不幸,誰叫你才名那麼高,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太過分了。在同情中包含著讚美,十分委婉,劉禹錫便寫了酬答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前四句講了二十三年經歷,後四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曰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對世事變遷仕宦升沉表現了谿達的襟懷,思想境界比白詩要高,意義也更深刻,沉舟兩句成傳頌千古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