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张勋的复辟被瓦解后,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实权,出任“再造民国”的国务总理。实权在握的段祺瑞却再也不推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职权也是推三阻四的,随后索性重组了国会,称之为安福国会;还有就是欲使用“武力”统一大江南北,主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南方。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临时约法》,选择南下广东,在广州成立了护法政府,从此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了。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中华民国临时条约》

孙中山于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将原来的元帅府改为总统府,建立正式的政府组织。既然组织了政府,就应该有相应的政府部门。次日,各部门的一把手相继被任命。清末立宪派人物陈炯明出任陆军部长和内务部长,辛亥革命时响应武昌首义,在广东举事,和胡汉民共同执掌广东省,可以说是孙中山较亲近的人物之一。此时出任陆军部长和内务部长,可以说是南方孙中山革命政府中的二号人物了。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陈炯明和孙中山

南北两个政府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地方实力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陈炯明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到全国性政治纷争当中,过着“各扫门前雪”的太公生活,大力实行地方自治。此时的孙中山虽说组建了新的国民政府,但是由于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实际地盘,许多的政令是无法传达下去的,更不要说是向各省发号施令了,就连广东的关税问题都无法过问,因为当时有许多的列强还是承认北京政府为正统的。这样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着孙中山和“二号人物”陈炯明的关系了,一、二把手上演着地方自治和反地方自治的“好戏”,但这样的“斗法”丝毫没有影响南方各省的发展。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但这样的情形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徐世昌的去职,黎元洪的复职而局面大改,北京政府又回到了法统社会。北方政府的这一举措让孙中山陷入到被动局面,随着黎元洪的复职,南北舆论一致认为,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目的已经达到,问题得到解决,南方孙中山的护法政府已经没有了实际存在的意义了。南北双方要求孙中山解散护法政府,宣布下野,终止北伐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孙中山以最快的速度北上,协商解决国家统一而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此时的孙中山没有接受下野等要求,而是继续着北伐的军事行动,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对立面上。本应和孙中山同进退的陈炯明等粤军将领,却在这时候站在了孙中山的对立面 ,他们认为政治解决南北统一的时机已经到来,不再愿意动用武力。此事越演越烈,及至后来,竟成了“围攻总统府,炮击观音山”的重大政治事件。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孙、陈二人的恩怨情仇其实早已成在,只不过以前并没有被摆上台面,而此次陈炯明部将叶举率众围攻、炮击总统府,不仅酿成了重大政治事件,还致使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流产,并致终身不育。至此二人矛盾彻底被摆上了台面,正当众口一词的指责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之时,胡适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发表在《努力周报》上的胡适文章这样说到:

“孙文与陈炯明的冲突是一种主张上的冲突。陈氏主张广东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新广东;孙氏主张用广东做根据,做到统一的中华民国。”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驱赶孙中山,两人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决裂?

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油画

对于这件事情,学者马勇先生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各方势力,包括孙中山、陈炯明等人都是为了国家好,为了国家的前途着想,只不过各人的方向不一致。他们所缺少的是沟通,各方如果能够充分进行沟通,解决事情就会更简单,历史上就不会有“炮击总统府”的事情发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