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張勳的復辟被瓦解後,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實權,出任“再造民國”的國務總理。實權在握的段祺瑞卻再也不推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職權也是推三阻四的,隨後索性重組了國會,稱之為安福國會;還有就是欲使用“武力”統一大江南北,主要針對的對象也是南方。在這樣的境況之下,孫中山先生為了維護《臨時約法》,選擇南下廣東,在廣州成立了護法政府,從此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了。

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中華民國臨時條約》

孫中山於1921年5月5日在廣州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將原來的元帥府改為總統府,建立正式的政府組織。既然組織了政府,就應該有相應的政府部門。次日,各部門的一把手相繼被任命。清末立憲派人物陳炯明出任陸軍部長和內務部長,辛亥革命時響應武昌首義,在廣東舉事,和胡漢民共同執掌廣東省,可以說是孫中山較親近的人物之一。此時出任陸軍部長和內務部長,可以說是南方孫中山革命政府中的二號人物了。

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陳炯明和孫中山

南北兩個政府的對峙局面形成後,地方實力派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陳炯明就是利用這樣的機會,並沒有過多的介入到全國性政治紛爭當中,過著“各掃門前雪”的太公生活,大力實行地方自治。此時的孫中山雖說組建了新的國民政府,但是由於孫中山沒有自己的實際地盤,許多的政令是無法傳達下去的,更不要說是向各省發號施令了,就連廣東的關稅問題都無法過問,因為當時有許多的列強還是承認北京政府為正統的。這樣的尷尬境地,直接影響著孫中山和“二號人物”陳炯明的關係了,一、二把手上演著地方自治和反地方自治的“好戲”,但這樣的“鬥法”絲毫沒有影響南方各省的發展。  

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但這樣的情形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徐世昌的去職,黎元洪的復職而局面大改,北京政府又回到了法統社會。北方政府的這一舉措讓孫中山陷入到被動局面,隨著黎元洪的復職,南北輿論一致認為,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目的已經達到,問題得到解決,南方孫中山的護法政府已經沒有了實際存在的意義了。南北雙方要求孫中山解散護法政府,宣佈下野,終止北伐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孫中山以最快的速度北上,協商解決國家統一而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此時的孫中山沒有接受下野等要求,而是繼續著北伐的軍事行動,將自己置身於輿論的對立面上。本應和孫中山同進退的陳炯明等粵軍將領,卻在這時候站在了孫中山的對立面 ,他們認為政治解決南北統一的時機已經到來,不再願意動用武力。此事越演越烈,及至後來,竟成了“圍攻總統府,炮擊觀音山”的重大政治事件。   

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孫、陳二人的恩怨情仇其實早已成在,只不過以前並沒有被擺上檯面,而此次陳炯明部將葉舉率眾圍攻、炮擊總統府,不僅釀成了重大政治事件,還致使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流產,並致終身不育。至此二人矛盾徹底被擺上了檯面,正當眾口一詞的指責陳炯明“背叛”孫中山之時,胡適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發表在《努力週報》上的胡適文章這樣說到:

“孫文與陳炯明的衝突是一種主張上的衝突。陳氏主張廣東自治,造成一個模範的新廣東;孫氏主張用廣東做根據,做到統一的中華民國。”  

陳炯明“炮擊總統府”驅趕孫中山,兩人如何從親密戰友走向決裂?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油畫

對於這件事情,學者馬勇先生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各方勢力,包括孫中山、陳炯明等人都是為了國家好,為了國家的前途著想,只不過各人的方向不一致。他們所缺少的是溝通,各方如果能夠充分進行溝通,解決事情就會更簡單,歷史上就不會有“炮擊總統府”的事情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