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也指時間距離遠的朋友,所以一些文章能流傳千古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要怕沒有人知道你懂你,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也可能是時間距離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完全明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了。

像孔子這樣中國文化的開創者還有很多,他們的言論思想被記錄成書,以待後人的發現和傳承。比如《論語》、《道德經》、《墨子》。伏爾泰說過: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時,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位好朋友;當我們以後一次次讀這本書時,每次都覺得又和老朋友重逢了。


“有朋自遠方來”也指時間距離遠的朋友,所以一些文章能流傳千古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首詩寫的非常好,讓很多人產生共鳴,讓很多生在異鄉的人對故鄉產生思念之情。李白當時創作完這首詩,不知道有沒有想把這首詩流傳千古的想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的情感是真實的,他可能也能想到有很多異鄉人有同樣的情感。

有個43歲的美國人,他的名字叫戴嶺,痴迷老子的《道德經》,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幾年前從美國波士頓來到中國,在青島的山上做起了隱士。戴嶺用了10年的時間把《道德經》通過自己的理解翻譯成英文,下一步計劃把中國的“四書五經”翻譯成英文。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到美國,是戴嶺的理想。像這個外國朋友,自然和老子成為朋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創者也是朋友,這不僅是時間上的距離,也是空間上的距離,這種情況還有很多。


“有朋自遠方來”也指時間距離遠的朋友,所以一些文章能流傳千古


王陽明的心學在日本很流行,王陽明有一本著作叫《傳習錄》,當今很多日本人會看這本書,在地鐵上都會有日本人看這本書,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時間上的距離加上空間上的距離。不僅如此,一些日本友人還會專程到王陽明生活過的地方進行朝拜,對這個“朋友”可謂親密有加。

作者木心說:讀書如交友。一本書,就是一個人,看一本書,就是在與一個人對話。曾國藩讀罷《了凡四訓》後,豁然驚醒。拍桌而喊:“了凡,吾師。”,便將自己的名號改為“滌生”。從此奮然振作,終成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數學家巴羅說:讀書的樂趣,就在於能結交好多比我們高明的人,指引我們走向廣闊的人生。閱讀一本好書,就是結交一位良師。


“有朋自遠方來”也指時間距離遠的朋友,所以一些文章能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