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學而時習之”的習不是溫習,“有朋自遠方來”的朋並非普通朋友

按照一般人讀書的習慣,讀《論語》的人大多會記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因為它是翻開《論語》開篇第一句。網上很多現代文翻譯往往把“習”解釋為溫習,把“朋”說成是朋友,因此而做出的對這句話的解讀,我覺得是膚淺的,是無法完整表達孔子心中之意的。

要想明白、透徹的理解“學而時習之”這一句,我認為重點是對“學”、“習”、“朋”這三個字的理解。

“學而時習之”的習不是溫習,“有朋自遠方來”的朋並非普通朋友

對“學”的理解。這個“學”是為己之學,是學而為仁。“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是義,為人之學,求利。在義利之辨上,孔子始終是站在義這邊的。學的初心是為仁、為義,而非求利,這樣的學才有樂趣,這樣的學才能有所得,不是求而得,而是“得”自來。

對“習”的理解。如果簡單理解為溫習,則其意思為:對於學過的知識,常常去溫習,我不認為從反覆的溫習中能得到“不亦說乎”的體會。《說文》將“習”解釋為“鳥數飛”,這樣,在孔子這句話中,習的意思應該更深遠,應該是在“學”中有所得,並內化於心,然後將所得付諸實踐。

對“朋”的理解。如果這個“朋”只是朋友,這個朋友是那種來了也就是閒聊幾句,喝杯茶的普通朋友,或者說是遠道而來看望一下自己的朋友,我都不覺得合適。這個“朋”的理解應該承接上一句“學而時習之”,這個“朋”是同類人、是弟子,前來與“學而時習之”的孔子討論、求教。孔子雖說不求為人師、不好為人師,但也誨人不倦。

受本人學識所限,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