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自身原因嗎?

陳嗣謙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中的飛將就是指漢朝著名的飛將軍李廣。說起漢朝著名的將領,除了衛青、霍去病外,飛將軍李廣的名聲也是響噹噹的存在。然而,這麼一位立下戰功無數、名留青史的飛將軍卻一生未封侯,不得不讓人感到遺憾和不解。“李廣難封”成了後世形容功高不爵的代名詞,那麼李廣為何難封呢?李廣難封侯既有其主觀上做法欠缺思考,也有客觀上的因素。

下面月關略萌來分析一下李廣難封的主、客觀原因。

一、缺乏政治頭腦,錯誤站隊導致錯失封侯最佳機會。

李廣一生歷經漢文、漢景、漢武三朝,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三朝老將。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給很多人提供了封侯拜相的平臺,李廣就是其中的“獲利者”之一。當時的李廣只是驍騎都尉,但其作戰勇猛、箭術高超,跟隨周亞夫一起抵抗叛軍,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李廣在昌邑城下之戰中成功奪下了叛軍的軍旗,一戰成名的同時也獲得了封侯的資格。

按照漢朝封侯的標準,此時立下大功的李廣已經具備了封侯條件。但朝廷在準備論功行賞時卻發現李廣在兩軍對峙時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梁王是漢景帝的同母親弟弟,是漢景帝取得“七國之亂”最終勝利的最大功臣之一。但梁王之所以如此堅定的支持漢景帝,根本原因是他對皇位的覬覦。因為竇太后的格外寵愛,使得梁王對於繼承哥哥的皇位出現了可能。同樣因為這個原因,漢景帝對於梁王這個親弟弟也有著一絲防備。李廣接受梁王授予的將軍印,無疑是一種“政治站隊”,漢景帝沒有追究李廣已經是天大的恩情,怎麼可能還會將李廣封侯呢?

二、李廣被盛名所累,立功封侯難度大增。

李廣雖然依然殺敵勇敢,戰績亮眼,卻始終沒有打下一場酣暢淋漓、功績足以封侯的大勝仗,因此他在漢景帝時期沒有得到封侯的機會。

漢武帝時期,李廣與衛青、公孫敖等新秀一起抗擊匈奴,再次迎來了封侯的機會。原本以李廣與匈奴多年的交戰經驗以及其自身的勇猛,這次抗擊匈奴是李廣大展拳腳的好機會。然而就是因為多年的交戰,使得李廣在匈奴的名聲赫赫,讓李廣成了整個戰場中的“焦點人物”。匈奴將主力部隊全部用來對付李廣,反而讓年輕的衛青有了直搗黃龍的機會。最終的結果是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凱旋而歸。反觀被匈奴主力團團包圍的李廣,不幸兵敗被俘,最後靠著超強的個人能力才得以突破重圍僥倖迴歸。

說起來李廣還真是運氣差,明明是他依靠名聲拖住了匈奴的主力部隊,但到頭來換來的卻是吃敗仗、被敵軍俘虜,功勞全部給別人搶去了。

縱觀李廣一生的功績,雖然大大小小的功勞不少,但真正拿的出手的大勝仗卻一個都沒有。反而是有著多次敗仗以及被俘虜的汙點存在。按照漢朝封侯的標準,李廣的確是達不到要求,其一生未封侯雖然遺憾卻也無可奈何。

我是月關略萌,原創獨家回答,歡迎吐槽。


月關略萌


李廣難封

一個久遠話題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談到另一個人霍去病,霍去病年輕有為,最著名成就的就要數封狼居胥。我們看一下這裡存在著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偏愛,將自己研究的匈奴戰法交付霍去病去實施。這裡霍去病扮演的是一把強有力矛,處於前鋒位置。加上自己的韜略和勇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廣一直從事的是防守,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美贊。這裡沒有漢武帝教授的戰法,沒有大將軍衛青強有力的後援。完全是擺在了一個後衛位置,負擔的多數任務都是防守。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廣自身沒有原因。原因是當時所擺的位置,和被重視的程度




大涉


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李廣射石的事開始說起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為什麼第二次就再難成功了?這個問題筆者曾請教過很多老師,得到的答案大抵是李廣由於第一次精神高度緊張,進而高度興奮,發揮出了潛藏在深處的潛力,大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抑或有人的解答是李廣第一次發箭著石的位置本身就是石頭的“軟肋”,或許只是一個概率小的不能再小的“巧合”。

筆者認為第二種設想可能性很小,因為李廣的隨從發現中箭的是石頭而不是老虎以後,李廣本人也是很“驚詫”的,隨後他又朝石頭射了很多箭而非一箭,而且很有可能是從其他多個角度嘗試射了很多箭,即使一塊石頭質地不均勻,即使不能“中石沒鏃”,以他的臂力至少也能“中石沒半簇”吧,然而並沒有提及,那麼相比較而言第一種假想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但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筆者對當時得到的答案一直都不太滿意,時常還會想起進而思索一番,抑或李廣最後究竟得沒得到滿意的答案。

後來,我發現一個詞彙能夠解釋——初心。

很多人討論李廣為什麼沒能夠被封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個問題或許李廣本人也嘗“憤憤不平”,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本身起點不算太低,“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名將後代,而且是從軍中底層混起,實戰經驗很豐富。

“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

“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不管是和匈奴作戰還是參加“七國之亂”的平叛,表現都很優秀,可以說“飛將軍”的威名不是一天能夠叫響的。

或許李廣自從軍那一天起就渴望封侯,抑或從“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時就勵志一定要封侯,但是漢武帝為什麼會說李廣“數奇”呢?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

是歲,元狩四年也。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也就是說漢武帝可憐他讓他去前線立功,卻明裡一套暗裡一套,私下授意衛青不要將他放在首要位置。 人說聰明莫過於帝王,漢武帝其實是看透了李廣這個人。

大家可以看看人家衛青的原話“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再看看霍去病原話“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大家是否看出了對比,一個渴望封侯而去征戰的人會有戰爭大局觀嗎?漢武帝需要的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而不需要一場戰役的勝利。

是命嗎?筆者想如果“李廣射石”這一橋段不是司馬遷老先生“杜撰”出來的話,或許其實這是上天對李廣的暗示或回答,石就是爵位,虎才應該是他真正的對手。

李廣更應該是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那個李廣,而非那個“得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再回歸李廣射石的故事,同樣還是那把弓,然而石頭和老虎對他而言意義卻實在不同。或許當他知道是石頭後,也曾試圖說服自已那仍舊是一頭老虎,然而,展示出的能量區別還是騙不了他自己。

最後我們看李將軍結局—“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李廣以前也數次迷路)。

或許直到最後,他還是沒有想明白,迷失的不是道路,也是自我。

看來終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