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不得封侯?

劉驃


飛將軍李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悲劇人物,他自“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一生戎馬倥傯,名揚漢匈兩國,卻至死不得封侯。後人為之不平,為之惋惜,為之嘆詠,“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更是寫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千古名句,進一步把飛將軍的悲劇形象定格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在任隴西太守時殺過已經投降的800名羌人。此論源於李廣請教的一位相面先生王朔之言,明顯帶有因果報應的宿命論色彩,雖在日本史學界相當流行,但屬於不攻自破的謬說。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胸懷不夠大度,公報私仇,找藉口殺了曾經輕侮過他的灞陵尉。此說似以小節論大端,難以令人信服,古往今來重大節而失小節的人中成功者多矣!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治軍不嚴,非也。李廣帶兵作戰時雖然不講軍陣,表冊文書大多省略,但他對關係士兵生死、百姓安危的征戰大事還是非常嚴肅謹慎的。南宋大學者葉適曾對此作出辯駁:“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就是說,李廣用兵有自己高明而獨到的一套方法,不能以常理看待。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是“常敗將軍”,此論尤其荒謬。試想,匈奴兵將畏之喪膽,譽之為“飛將軍”的李廣怎麼可能是個“常敗將軍”呢?如果真的如其所言,王昌齡就不會高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盧綸也不會寫出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塞下曲》。 有人認為是因為李廣不是軍事全才。此論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漢武帝時期並非軍事全才而得以封侯者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在疆場血戰上遠遠遜色於李廣。 李廣不得封侯實在是因為他只有一隻眼。


如果李廣只有一隻向上看的眼,他也很可能得以封侯,從古至今,靠阿諛奉承、吮瘡舔痔而封侯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我們的飛將軍李廣卻只有一隻向下看的眼,他和兵士親如兄弟,“得賞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他對百姓關愛有加,以至於他自刎而死時,全國的百姓為之痛苦流淚。 如果李廣像衛青一樣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或者像李廣利一樣是漢武帝的大舅子,那麼,即使他缺少一隻向上看的眼,也照樣能封侯,可惜他沒有一個好姐姐或好妹妹。

李廣不僅不肯溜鬚拍馬,討好上司,而且不會察言觀色,順承上意,甚至還有些不羈與自負。既然你對皇帝不感冒,那皇帝對你不感冒就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了,再勇敢的將軍在皇帝面前也是弱者啊,除非你像麥克白一樣敢把皇帝拉下馬。

李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絲毫沒有民主的封建社會中,要想官運亨通,仕途順利,出將入相,進爵封侯,一定要有一隻向上看的眼,因為在封建官場,向下看無足輕重,向上看舉足輕重。


尚武菌


有一種話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王勃的一句詩,這是詩人對自己處境所寫的一句感嘆,那麼這個李廣李將軍為何就是這麼難封,他有非常顯赫的軍功,為何沒有被封候呢?簡單談一談榮話小編的看法,大家可以一起業吐槽評論一下。

缺少真才的勇夫

在古代作戰,一般是二個條件就可以決定這個戰爭了,一是人多,二是將強。這二個條件決定因素非常大,人多戰勝很常見,所以也鮮有去宣傳人多戰勝的戰役,二是就是將要強,古人打戰,混戰靠人,單打靠將,兩軍對戰,只要將厲害士兵的作用就是起鬨而已。李廣被稱為李飛人,打架不要命,這非常怕人,並且善於射箭,這種在冷兵器時代一種讓人害怕的遠程殺害兵器。但是李廣無謀,被對匈奴還有抓住過。

缺少作為大將領袖的心胸

同時剛好有一個真正的領袖,那就是衛青,李廣生性不服,和衛青多有不合,並且都是一些錯誤的衝動,同時對於一些生活細則沒有容人之量,比如被貶之後的一些遭遇會在再次得勢之後去對當事人發難,這就是不能成大才的原因,同時太注意自己的功勞,也會讓其它一些官方反感,因為人家都是做事的,雖然你的玩命的,但是功勞並不是玩命功勞就大呀,人家文官的功勞有時更強大呀。與同事不合。

這兩點決定,李廣難以得到比較精明的領導的認可,不能成大材,所以也難封候。這就很正常了。

更多文化分享,歡迎關注文史社會愛畫小達人。


榮話


戎馬倥傯一生,無奈自刎謝幕。

飛將軍李廣,從軍40載,大小70餘戰,卻不得封侯,橫刀自刎後更是為史學家所嘆惋。

那麼這位令敵人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為何如此悲劇?坐擁赫赫軍功的他,封個侯就那麼難嗎?

關於李廣的悲情遭遇,“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能力不足

李廣的武功很強。最典型例子就是前129年,漢武帝遣李廣等四人率軍出擊匈奴。李廣兵敗被俘,匈奴騎兵將李廣放在兩匹馬之間的網兜拖行。李廣先是裝死,然後看準機會縱身跳上旁邊匈奴士兵的馬,奪弓而去,並向南飛馳數十里找到殘部。匈奴騎兵來追,李廣以弓射殺,最終得以逃脫。

壯哉!可是他是一個帶兵打仗的指揮官,武力值有時候真的不是第一位的因素,作為將軍,指揮更重要,而李將軍的指揮水平真是讓人不敢恭維。

指揮是一門藝術,將軍常有,而戰神不常有。而在軍事指揮上,部隊的協同能力至關重要。為了協調部隊作戰,漢朝規定行軍打仗要有專門的幕府文書,相當於戰地筆記,包括士兵的個人特質,如姓名相貌,患病情況,傷亡情況等,可謂不厭其煩。雖然費事,但保證了將領能及時詳細地瞭解軍中情況,打起仗來也得心應手。而李廣文盲出身,感覺文書太過束縛,竟棄之不用,而軍中條令也是能簡則簡,這直接導致李廣不能根據軍中情況制定靠譜的戰略。這樣的條件下打勝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李廣的老同僚程不識評價道:“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李廣武功很高,讓他膨脹得過度自信。每逢交戰,李廣喜歡把匈奴騎兵放近了打。如果自身兵力佔優,或者士兵素質靠得住,取勝是沒問題的。但要命的是,匈奴靠近時,由於平時治軍不嚴,李廣能臨危不亂,士兵就難以指望了。加上匈奴以騎兵見長,來去如風破壞巨大,在李廣的職業生涯裡,白刃戰是常事。經常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消耗戰下的勝利,焉能服眾?且因接敵距離過近,李廣經常被包圍甚至被俘虜,這樣的作戰藝術,皇帝怎能放心?

兩國交兵,主要還是拼戰略戰術。漢武帝制定好了戰略,而李廣卻不是一個好的執行者。沒有大局意識,不能充分領會領導的意圖,也就不能怪領導“有眼無珠”了。

《史記》中記載的漢朝封侯標準如下:

1)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鬥中立有大功;

4)父親在戰鬥中立大功並壯烈犧牲,兒子可封侯。

李廣沒有這樣一個英雄父親。而自己又不給力,所以綜合看來,當時的條件下,李廣離封侯條件還是差那麼一點點。

2、情商不足

當硬件難以達標時,來一點“投機取巧”應該還是可以“瞞天過海”的,但這需要一個高情商,而李將軍就差得遠了。

木訥少言。姑且算做實在吧,比如東漢開國名將“大樹將軍”馮異,這位將軍從不主動表現自己,只是默默幹活。但他遇到了好領導,劉秀就是需要這種少說話多辦事的好下屬。而李廣所在的漢武帝時代,可謂異彩紛呈。《史記》說:“廣訥口少言”。在那個沉默未必是金的時代,你不說話,皇帝是沒有功夫發現李廣這顆明珠的。在那個還沒有科舉的時代,世卿世祿是將領和官僚上位的前提,最好宮中有自己人。比如衛青雖然是騎奴,但他有個好姐姐。靠著這關係,衛青一步步成為大將軍,所以說“朝中有人好辦事”,而李廣沒有這樣的後臺,這就很被動了。有功沒人捧,有罪沒人求情,這是李廣仕途不順的因素之一。

心胸狹隘。從李廣殺霸陵尉這件事將李廣睚眥必報的性格彰顯得淋漓盡致。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李廣逞一時之快,讓他的名聲大打折扣。你不容人,安得人容你?

目中無人。這非常危險,在那個將星如雲的時代。李廣的軍事能力並不十分突出,正需要謙虛低調。但李廣從軍40餘載,大小戰役70餘次,你要讓他不倚老賣老,實在強人所難,這也就造就了李廣的悲劇。每次皇帝統籌出擊匈奴部署,作為偏師的李廣,總不能完全服從命令。李廣的我行我素,讓主將如衛青等,比較為難。這種不默契的配合要想得到同僚上司的認可,很難。

3、運氣不足

這個社會,投入和收穫往往不成正比。想成功,運氣很重要,我們說:“運氣也是一種實力”。而李將軍就差得太遠了。

司馬遷在整理了李廣的事蹟後,得出“飛將數奇”的感慨,間接承認了他“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悲劇。縱觀李廣的一生,簡直就是倒黴加悲劇的一生。

因李廣名氣太大,基本每次出擊,匈奴都不敢怠慢,結果就是基本每次都能遭遇匈奴主力。而漢朝見李廣有這麼神奇的運氣,索性出戰時將精銳交給李廣,這下李廣中獎的幾率更高了。而衛青、霍去病等,由於李廣對匈奴的有力牽制,得以遠距離穿插,取得一個又一個千里奔襲的大捷,李廣為很多將領的上位當了墊腳石。

雖然李廣名氣在外,但是他擅長的還是防守。這種戰法在文景時比較適用。而漢武帝的夢想是深入漠北,掃蕩匈奴報大漢百年國仇。進攻是李廣的短板,也就註定了李廣無法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名垂千古。由於漢朝的有力打擊,匈奴遠遁,與漢朝脫離接觸,這讓鎮守邊關的李廣沒有了打仗的機會,還談什麼建功立業,封侯拜相?

可嘆這位老將搭上了大漢揚眉吐氣的末班車,可惜他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當年漢文帝說:“可惜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而漢武帝反擊匈奴窮兵黷武後,漢朝再次進入休養生息的安定階段,這也是李廣的用武之地。可惜,飛將已老,天不假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飛將軍李廣一生歷經四十餘戰,為何從未封侯?

雖然飛將軍李廣的一生,都沒有建立特別大的功績,沒有取得很好的戰果。

  • 但是,對於一個一生征戰47年,一直到60多歲,還在與匈奴拼殺的老將,我們,還能要求他什麼呢?

當然,李廣沒有封侯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多次大戰之中,李廣都沒有取得戰果。比如說衛青第一次出戰時,雖然漢武帝給的機會都是一樣的,衛青和李廣等四人,每人統帥一萬騎兵,但是隻有衛青取得了戰果。

而且,李廣在征戰中,戰損太高,多次全軍覆沒,所以,戰功根本就沒有多少,更別提,李廣還有一次兵敗被俘,貶為庶人的遭遇了。

而最關鍵的,也就是李廣自殺的這次,是漢武帝時規模最大的漠北之戰。也許是因為漢武帝不想用李廣,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總之李廣沒有把握住機會,最後卻因為迷路而沒有把握住戰機。

  • 所以說,李廣在這次之後已經永遠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但是,李廣雖然沒有封侯,卻並不代表李廣沒有對匈奴造成打擊。

李廣,家裡邊雖然有一點小官,但是,李廣僅僅也是以一個良家子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小兵。靠李廣是靠自己摸爬滾打,一路才崛起,最後能夠成為太守,都是因為李廣自己的努力,才能崛起的。

所以說,雖然李廣沒有達到封侯的戰功標準,但是並不是他沒有立下戰功。

  • 對於一個,一生之中與匈奴征戰47年,交戰70多次,60多歲的老將軍,我們還能要求他什麼呢?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漢代名將李廣一直 沒有封侯,他自己也為此憤憤不平,後人也覺得他很冤。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李廣戎馬一生,與匈奴大小數十戰。然而,名將李廣卻以終身不得封侯,而成為千古遺憾。

◐◐ 上篇:文人墨客對李廣“難封”打抱不平

司馬遷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讚揚李廣的人格魅力。高適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念李將軍”。

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達了對他的深切追憶。宋代蘇軾的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槲得涼州”。李廣獲得了人們的敬仰和懷念。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這些都激起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李廣的同情。

李廣的悲劇,長使後人為之扼腕感嘆。成為了許多懷才不遇的文人騷客們的代言人,但真實情況如何呢?

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呢?《史記》裡說,李廣自己也想不通,於是去找到當時最有名的命理大師王朔。抱怨,說,自己的的下屬,因軍功封侯的都有幾十人之多了,但自己,卻一直沒有封侯。

大師問李廣生平可有後悔的事,李廣想了想,說,自己在當隴西太守的時候,曾在鎮壓羌族叛亂時,誘降了800羌人,然後,俘而殺之。

王朔說,殺俘不祥,這就是將軍你封不了侯的原因。司馬遷,借漢武帝之口,說,李廣”難封”,是因為“數奇”。

漢武帝認為,李廣命不好、運氣差,倒黴的事兒老跟他。唐代王維在《老將行》中說,“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

唐代司馬貞,道,“失道見斥,數奇不封”。宋代王十朋說,“李廣才名一代奇,孝文猶自未深知。輟餐將軍無良將,翻借將軍不遇時”。李廣“難封”的原因是時運不濟,少德無功。

作為一名將領重要的是謀略和指揮,而不是逞一己之能。李廣不封侯是正常的,李廣本人存在著太多的問題。

◐◐下篇:李廣“難封”自身的“硬傷”太多

一、李廣在政治上的幼稚,缺乏敏銳政治的洞察力

漢景帝4年,吳王劉濞等諸侯,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在這次作戰中,年輕的李廣因為作戰勇猛,勇奪叛軍軍旗,受到身處平叛最前線的梁王劉武的賞識。

為了拉攏李廣,梁王授予李廣一顆將軍印。本來“七國之亂”就是漢景帝與諸侯王之間的一次較量。

在此敏感的時期,作為朝廷軍隊的一員勇將,李廣私自接受了頗有政治野心梁王的封賞,不能不讓漢景帝起疑心。

梁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深得其母竇太后的寵愛。後來,漢景帝廢了太子,竇太后甚至逼迫漢景帝將梁王立為太子,繼承皇位。

梁王是一位有力皇位競爭者,這麼個躍躍欲試,野心勃勃想奪取皇位的人,李廣卻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

而且在皇帝削藩的的情況下,身為朝廷要員的李廣,私自接受藩王的任命,不顧漢景帝的顏面,可以看出有李廣比較貪圖功名利,愛慕虛榮,毫無政治頭腦。

也正因為這件事,勇冠三軍的李廣,在班師回朝好,沒有獲得封賞,讓其錯過了一次封侯的良機。

與衛青相比,衛青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卻絲毫沒有架子,為人謙遜低調。史記中記載說,一個叫蘇建的官員對大將軍衛青講,將軍現在地位尊貴,但是,全國的士大夫都不稱讚你。

如果您能夠效法戰國時期的信陵君、平原君,大量收收養門客,廣納賢才,那大家肯定就會稱頌您了。

衛青拒絕說,“招攬賢才,廢除不肖著,此乃國君之事”作為臣子只需遵守法度,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可見,衛青是一個很懂政治的人,衛青深知皇帝想的是什麼,怕的是什麼。收買人心的事,皇帝可以做,大臣如果去做,皇帝就會害怕的,那要大臣就危險了。

而李廣“好名市慧以動人”。李廣好面子,喜歡別人誇他,稱讚他,忽悠他,但卻很少去想,這些讚賞可能帶來的後果。

二、李廣心胸狹隘,性格倔強,情商低下

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說人要有一定的度量,而不應該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寬廣的胸懷,是團結下屬,凝聚人心的這是作為將領的基本風度。

而李廣在這方面,就缺少風度。李廣殺霸陵尉,當初李廣因為自己準備不足,損兵折將,自己被俘,把將軍的官職丟了。

在家閒度,鬱悶之極的李將軍就和朋友一起到南山裡邊去野營、打獵。有天夜裡幾個人跑到山裡去打獵、喝酒。

回來的時候,路過了霸陵亭,也就是漢文帝的墓。被守墓的霸陵尉攔住,告訴李廣等人,這裡不準夜行。

李廣耀武揚威的說,我從前當過將軍,沒想到把守霸陵亭的守衛,認法不認人,更不認丟了官的人,回答說,就是現職的將軍,也不能夜行。更何況是從前的將軍。

李廣沒辦法,只好在亭子裡睡了一夜。就是因為霸陵尉的一句話,李廣一直就懷恨在心,後來找機會,將人家給殺了。

儘管霸陵尉,只是盡忠職守。想當初,韓信對待曾使自己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是封了他一個官職。而李廣,卻殺了霸陵尉,盡顯李廣睚眥必報的性子。李廣心胸狹隘,對一些小事,耿耿於懷。顯然李廣風度不夠,情商水平是比較低的。

而高水平的情商,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李廣自負其能,固執己見,在人際關係方面,李廣與同僚和上司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和諧。李廣任職上谷太守時,與匈奴“日以合戰”。

公孫昆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李廣憑藉自己本領高強,經常親自上陣和匈奴廝殺。他的上級,因此很擔心他會陣亡。

李廣與主帥衛青在前線任務分配上,有了分歧之後,怒形於色“不屑大將軍而起行。”李廣不打招呼,轉身就走。完全不管主帥衛青的感受。

在人生的暮年,李廣主動請纓出戰,“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來許之,以為前將軍。”漢武帝也因為拗不過李廣的強烈請求,違心的同意年邁的李廣出任前將軍。

這種我行我素,偏執的性格和低下的情商。註定李廣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難封”,也是其必然的結局。

三、李廣的軍事指揮能力弱,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

李廣是一個勇力超群的人,面臨強敵,衝鋒陷陣,從不膽怯。這種品質如果表現在一個戰士或者低級軍官身上,是值得稱道的。

但是,作為一個將軍,就要著眼全局的勝負,而不能為了顯示個人英勇,圖殺敵的痛快,而置所屬部隊的生死於不顧。

但李廣卻經常犯大忌,屢屢拋棄大軍,只帶身邊的隨從,深入敵軍,將所屬部隊置於危險之地。

有一次朝廷派來的宦官,因為與匈奴人幹架輸了,找到李廣哭訴。李廣竟然離開軍隊,前去挑戰,差點被人滅掉,這既是李廣勇敢的表現,也體現了李廣的魯莽,但李廣這麼做,說明李廣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李廣雖然作戰勇猛,武藝高強,但他喜歡逞一己之勇。在司馬遷史記中,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李廣,都是一個勇猛衝殺的武士形象,而不是運籌帷幄的將軍形象。

在邊境上,與小股敵人的戰鬥中,個人高超的騎射技藝還能發揮一定作用的話,那麼到了漢武帝時期改變了以前的防守戰略,開始就以大兵團進攻為主。

在這種樣式的作戰中,調動指揮大規模騎兵軍團,在遠離後方的草原上與匈奴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謀略,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才能,逞一己之勇在匈奴人出沒的茫茫草原上,肯定要吃大虧。

李廣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軍團,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要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衛青、霍去病的成功,李廣的失敗絕非偶然。

明人王夫之“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李廣在邊境地區,當了那麼久的將領,在李廣出兵時,連敵方的道路、地形都不清楚。甚至連一個好的嚮導都找不到。

李廣根本不重視這些問題,因此吃了敗仗,是一個不稱職的將領。李廣也是老將,多次參加,不是被俘就是迷路。

與初出茅廬的霍去病相比,霍去病首次出戰以800輕騎,深入敵後,大獲全勝,勇冠三軍。李廣善於騎射,衛青和霍去病都不缺,而善於指揮大兵團騎作戰,李廣卻沒有。

在當時,能指揮大規模騎兵軍團,在遠離後方基地的情況下,敢於長途奔襲,深入敵後,與匈奴決戰、謀略將領只有衛青、霍去病。

李廣難以建功立業,主要原因還是他自己軍事指揮能力的欠缺。然而李廣一直沒有認識到”難封”,是因為自己軍事指揮能力的欠缺,這也是他最終悲劇所在。

四、李廣治軍不嚴,對士兵的管理過於鬆散,缺乏嚴格的組織紀律

李廣違背了“從嚴治軍”作風,他的治軍風格正如漢文帝所說,屬於“兒戲”。“

廣行無部伍形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在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紮。在行軍宿營地,士兵可以自便,夜晚也不派哨兵巡邏,。軍中的公文,也很簡單。不過李廣也派出騎兵遠處偵察,因此,部隊從未遇到過危險。——《李將軍列傳》

當時與李廣齊名的著名將領,程不識,與李廣治軍正好相反。李廣治軍,寬鬆隨意,簡化文書。而程不識則規整行軍行列,嚴守條令法度,這種差別導致了士兵願意跟從李廣而不願意跟程不識。

李廣的這種帶兵方式是靠他個人的威望,而非嚴明的紀律來進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在管理規模較小的軍隊時,有效。他可以靠個人的感情將士兵凝聚在一起。這樣的隊伍,對付小規模的戰鬥奏效。

但是,指揮成千上萬的大兵團,單靠感情是不夠的,需要向程不識那樣,靠軍紀、靠軍規軍。李廣在遭遇小股匈奴軍隊時,屢戰屢勝。而一旦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就屢戰屢敗。

明朝黃淳耀“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雖然李廣帶兵平易近人,可是老讓跟著你的士兵處於危險的境地,這是會要命的。

相比之下,衛青、霍去病都是騎射技藝過人,他們膽量並不弱與李廣。衛青與將士同甘共苦,常常身先士卒。

霍去病雖不讀兵法,但是他深得兵法的精要,知道與士兵同甘共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賞罰分明,能夠盡力將士爭取最大的利益,取得勝利的榮耀,跟隨他的將士也常常立功封侯。

因此,李廣“難封”,並非是漢武帝對李廣的不公,而是李廣自身的弱點所致。


武媚娘讀史


李廣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勇有謀,戰功卓著,令匈奴人聞風喪膽,“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李廣。李廣一生坦蕩,但終究沒有封侯,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官位原因,李廣年輕時常任各郡太守,主要負責各郡防務,以防守為主,限制了李廣的發揮,在這個以軍功為重的年代,沒有足夠的軍功是無法封侯的。

第二:政治失誤,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大將軍周亞夫南方平叛,膽略武藝俱佳,深受梁王看重,為拉攏他,授予李廣軍印,梁王野心受到漢武帝警惕,同時開始疏遠李廣。

第三:殺降,有一次戰爭中,李廣殺戰俘800餘人,這在當時是極不道義的事情,受到大臣們的彈劾。

第四:命運弄人,李廣在兩次北伐匈奴的戰鬥中,第一次不幸遭遇匈奴主力,戰爭失利,第二次因為迷路,導致匈奴大單于逃脫。

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學史小作坊


悲劇英雄,往往更受文人騷客的青睞,比如烏江自刎的項羽,就連李清照都發出感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而飛將軍李廣,王勃在其《滕王閣序》用‘李廣難封’四個字抒發自己當下的逆境,同時為李廣鳴不平。

但是,李廣一生未能封侯,真的是有人暗箱操作嗎?我看未必,換成你是漢武帝,照樣不想改變李廣的結局。


先來看看政治上的原因。

漢景帝在位期間,親弟弟梁王劉武,仗著母親竇太后的寵愛,及七國之亂的功勞,意欲接替兄位執掌天下。

七國之亂期間,李廣戰功卓越,但他卻不會站隊,《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公然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還想封狼居胥?別做夢了!


後來匈奴入侵,漢朝此時實力不濟,只能據城防守,全無戰功,封侯是痴心妄想。等到漢武帝登基,在眾大臣的舉薦下,李廣以勇將之名,調任未央宮的衛尉,負責皇宮安全。

如此重任,又處在大漢的權力中心,理當好好的表現一番,洗去身上汙點。

然而李廣行為懶散,治軍不嚴,士兵人人自便。

帝國皇宮,焉能不講究儀式?所以漢武帝,馬上把這些兵痞子丟到北方,打匈奴立功去了!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大軍南下,大漢分四路出擊。李廣率軍一萬出雁門關,最終寡不敵眾受傷被俘。

但是首次出征的衛青,卻直搗匈奴掃天祭祖的龍城。

最後李廣裝死逃竄,用驚人騎術懾服匈奴,被贊為‘漢之飛將軍’,所以飛將軍李廣的真實意思,是逃命很快,不要理解錯了。

人與人之間最怕對比。不管李廣如何解釋,在衛青的軍功面前,都不值一提,而吃了敗仗死傷眾多兵馬的李廣,按律當斬。


掏空家底倖免一死的李廣,閒賦在家。有次跟人喝酒夜歸,路過霸陵亭,因為夜間宵禁,霸陵亭尉秉公執法,將李廣扣押留宿。

不久,戰事再起,李廣被封為右北平太守。

李廣順勢要求霸陵亭尉隨同,漢武帝應允。可是才到軍中,李廣立馬殺了霸陵亭尉,還好整以暇的上書請罪。

試問你是漢武帝,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公元前119年,李廣磨了漢武帝好久,才准許跟隨衛青,征戰匈奴。這簡直是一道撈分題,因為前兩年霍去病已將匈奴的祭天金人奪了回來,匈奴主力遠遁漠北。

但是李廣這次又掉鏈子。

他受命迂迴包抄,卻迷失道路,還強詞奪理說路遠所致。事已至此,怕回去後再遭審判,索性引刀自刎。


昨夜夢迴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沙場,不僅贏得了自己人的敬佩,還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但是“江山易改,李廣難封”,很多比李廣資歷低很多的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廣卻難以封侯,這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漢武帝在軍事上的改革,以軍功行賞。



李廣生平

飛將軍李廣是將門之後,在於匈奴的作戰中殺敵無數,立功頗多,令敵人聞風喪膽,匈奴人藐視任何漢軍,唯獨敬佩李廣。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曾隨周亞夫平定叛亂、做過陵西、雁門、代郡、等七郡太守、漢武帝時期還進京做過衛尉、被捕逃脫、悔殺降卒,等等,一生具有很多經歷。

李廣為何難封

這跟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進行的改革有關,漢武帝為了激勵人們打匈奴,論功行賞,以軍功的多少來看是否封侯,而絕不會按資歷排輩。李廣雖久經沙場卻沒有建立奇功,也就是說沒有達到封侯的條件,封侯較多的是跟隨衛青,霍去病建立奇功的人,一場大勝仗打下來,很多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廣卻不在其中,所以李廣儘管是飛將軍,一生征戰沙場,卻也封不了侯。

迷路自盡

在漢武帝與匈奴單于的最後一場決戰之中,也就是漠北之戰,李廣擔任前將軍,衛青暗中受到漢武帝的警告,認為李廣年邁且命運不好,不敢讓其單獨與匈奴決戰,於是將其調開。李廣不甘的急忙被調走了。而最後決戰的時候,李廣因為軍中沒有嚮導,迷了路,錯失了戰機,致使沒有捉住匈奴單于。李廣向天感慨,難道這就是天意!之後拔刀自盡了。



飛將軍李廣一生很是無奈,帶兵打仗數十年,就想封個侯,到死也沒有如願,江山易改,李廣難封。不是因為李廣做的不好,真的就是命運,一次一次機會,一次一次插肩而過,時也!命也!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道出了無盡的悲涼,飛將軍李廣一門忠烈,就算是他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李廣有“飛將軍”之稱,至今仍然能夠清晰的記得小時候背誦的詩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一直沒有被封侯,對此司馬遷也感到十分惋惜,加上被霍去病射殺的李敢,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和因此被滿門誅殺的李氏一門,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功勞和是否能夠封侯並不能畫等號。李廣能否封侯的決定權在漢武帝的手裡,說的直白一點,李廣不能封侯是因為沒有得到漢武帝劉徹的認同。

在我看來,李廣不能被封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牆頭草、隨風倒

李廣作戰勇猛是事實,在配合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也立下了大功。這本來是李廣封侯的第一個契機,但是李廣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印綬和賞賜,他知道梁王是皇族,但是忘了臣子的賞罰之權必來源於天子,梁王不是皇帝,這和士兵必須聽命於將軍是一個道理。



因此,在平定七王之亂後,很多人都被封侯的情況下,李廣也沒有被封侯。從漢景帝的角度來看,李廣的政治立場不堅定,這個問題可是會要命的。因此漢景帝認為李廣難堪大用,難以委以重任。

親兵無律、有恩無法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原文中記載:李廣每次獲得勝利之後,總是將繳獲的財物和皇帝賞賜的東西分給士兵,同時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士兵吃什麼他也吃什麼,和當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霍去病寧可讓皇帝賞賜的酒肉臭掉,也不會分給手下的人共食,好像李廣確實是一位非常仁厚的將軍。


但繳獲的財務應該先上交國家,而不是分發給軍士,將軍儘管有統軍之權,但卻沒有擅自分配戰利品的權力。士兵們感激的不是朝廷,而是李廣這個人,同樣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最後也會只能讓士兵認為李廣這個人夠意思,而不是大漢朝廷對他們有多好。

李廣治理部隊靠的是拉關係,而不是真正的軍紀和軍規,他濫用朝廷給予他的權力,積累的是他個人的人脈,這樣的人當然不能重用。

爭功無國、謀勝無公

漢武帝時期,在軍事上倚重的是大將軍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李廣雖然資歷老,但是其作用是服從大將軍衛青的指揮,策應霍去病的軍事行動。但是李廣作為一位老將,卻沒有發揮他應有的作用,他不明白成就他人才能成全自己的道理。

在延誤了軍期即將被問責的時候,李廣選擇了憤然自盡,他不能接受比自己官職小的小吏的質問,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而衝動的選擇了一死了之。


李廣之死導致大漢王朝失去了一位將才,此為不忠;李氏家族失去了支柱,此為不孝;置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於不顧,此為不仁;不能忍一時之氣而放棄自己有用之身,此為不義。

因此在我看來,李廣不能封候是必然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6司馬遷希望寫下的,不是李廣一個人的悲運,而是一個群體的悲運,《衛將軍驃騎列傳》末尾還有其他將軍的小傳,大抵都是悲催的,當然,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問題,不是無故悲催的,太史公不可能為他們一一作傳,只能挑一個寫,看來看去大概覺得李廣他們家最慘,就挑了李廣。閱讀《史記》的時候只讀到李廣的悲催,而不見公孫賀的悲催、張次公的悲催、蘇建的悲催、趙信的悲催、郭昌的悲催……還有一些根本沒有名字的人的悲催,我覺得不是正確的讀《史記》的方法。單純認為“李廣難封是因為他沒有政治頭腦”,“韓說失侯是因為酎金案”,“郭昌奪印是因為擊昆明無功”,而認為“漢武帝賞罰分明”就更加荒謬了。 又《衛將軍驃騎列傳》雲: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驃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宿將們悲催嗎?皇帝喜歡他們嗎?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說到底,武帝要建立的是一支不僅精銳並且絕對忠誠的部隊,其統帥必然於內寵嬖臣或外戚(二者很難區分)中拔擢,因此這些宿將註定都是悲催的。司馬遷並不喜歡武帝這種做法,才有了《李將軍傳》和《衛將軍驃騎列傳》末尾的嘮叨。而且他攻擊武帝的時候尤其喜歡攻擊他的用人,武的方面有“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的感慨,文的方面黑“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彊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實在看不出來漢武帝哪裡賞罰分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