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不得封侯?

刘骠


飞将军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人物,他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一生戎马倥偬,名扬汉匈两国,却至死不得封侯。后人为之不平,为之惋惜,为之叹咏,“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更是写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名句,进一步把飞将军的悲剧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在任陇西太守时杀过已经投降的800名羌人。此论源于李广请教的一位相面先生王朔之言,明显带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色彩,虽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流行,但属于不攻自破的谬说。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胸怀不够大度,公报私仇,找借口杀了曾经轻侮过他的灞陵尉。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古往今来重大节而失小节的人中成功者多矣!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治军不严,非也。李广带兵作战时虽然不讲军阵,表册文书大多省略,但他对关系士兵生死、百姓安危的征战大事还是非常严肃谨慎的。南宋大学者叶适曾对此作出辩驳:“李广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论之,固非矣。”就是说,李广用兵有自己高明而独到的一套方法,不能以常理看待。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是“常败将军”,此论尤其荒谬。试想,匈奴兵将畏之丧胆,誉之为“飞将军”的李广怎么可能是个“常败将军”呢?如果真的如其所言,王昌龄就不会高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卢纶也不会写出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塞下曲》。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不是军事全才。此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汉武帝时期并非军事全才而得以封侯者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在疆场血战上远远逊色于李广。 李广不得封侯实在是因为他只有一只眼。


如果李广只有一只向上看的眼,他也很可能得以封侯,从古至今,靠阿谀奉承、吮疮舔痔而封侯者可谓数不胜数。但我们的飞将军李广却只有一只向下看的眼,他和兵士亲如兄弟,“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对百姓关爱有加,以至于他自刎而死时,全国的百姓为之痛苦流泪。 如果李广像卫青一样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或者像李广利一样是汉武帝的大舅子,那么,即使他缺少一只向上看的眼,也照样能封侯,可惜他没有一个好姐姐或好妹妹。

李广不仅不肯溜须拍马,讨好上司,而且不会察言观色,顺承上意,甚至还有些不羁与自负。既然你对皇帝不感冒,那皇帝对你不感冒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了,再勇敢的将军在皇帝面前也是弱者啊,除非你像麦克白一样敢把皇帝拉下马。

李广的悲剧告诉我们:在丝毫没有民主的封建社会中,要想官运亨通,仕途顺利,出将入相,进爵封侯,一定要有一只向上看的眼,因为在封建官场,向下看无足轻重,向上看举足轻重。


尚武菌


有一种话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王勃的一句诗,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所写的一句感叹,那么这个李广李将军为何就是这么难封,他有非常显赫的军功,为何没有被封候呢?简单谈一谈荣话小编的看法,大家可以一起业吐槽评论一下。

缺少真才的勇夫

在古代作战,一般是二个条件就可以决定这个战争了,一是人多,二是将强。这二个条件决定因素非常大,人多战胜很常见,所以也鲜有去宣传人多战胜的战役,二是就是将要强,古人打战,混战靠人,单打靠将,两军对战,只要将厉害士兵的作用就是起哄而已。李广被称为李飞人,打架不要命,这非常怕人,并且善于射箭,这种在冷兵器时代一种让人害怕的远程杀害兵器。但是李广无谋,被对匈奴还有抓住过。

缺少作为大将领袖的心胸

同时刚好有一个真正的领袖,那就是卫青,李广生性不服,和卫青多有不合,并且都是一些错误的冲动,同时对于一些生活细则没有容人之量,比如被贬之后的一些遭遇会在再次得势之后去对当事人发难,这就是不能成大才的原因,同时太注意自己的功劳,也会让其它一些官方反感,因为人家都是做事的,虽然你的玩命的,但是功劳并不是玩命功劳就大呀,人家文官的功劳有时更强大呀。与同事不合。

这两点决定,李广难以得到比较精明的领导的认可,不能成大材,所以也难封候。这就很正常了。

更多文化分享,欢迎关注文史社会爱画小达人。


荣话


戎马倥偬一生,无奈自刎谢幕。

飞将军李广,从军40载,大小70余战,却不得封侯,横刀自刎后更是为史学家所叹惋。

那么这位令敌人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为何如此悲剧?坐拥赫赫军功的他,封个侯就那么难吗?

关于李广的悲情遭遇,“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能力不足

李广的武功很强。最典型例子就是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等四人率军出击匈奴。李广兵败被俘,匈奴骑兵将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兜拖行。李广先是装死,然后看准机会纵身跳上旁边匈奴士兵的马,夺弓而去,并向南飞驰数十里找到残部。匈奴骑兵来追,李广以弓射杀,最终得以逃脱。

壮哉!可是他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指挥官,武力值有时候真的不是第一位的因素,作为将军,指挥更重要,而李将军的指挥水平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指挥是一门艺术,将军常有,而战神不常有。而在军事指挥上,部队的协同能力至关重要。为了协调部队作战,汉朝规定行军打仗要有专门的幕府文书,相当于战地笔记,包括士兵的个人特质,如姓名相貌,患病情况,伤亡情况等,可谓不厌其烦。虽然费事,但保证了将领能及时详细地了解军中情况,打起仗来也得心应手。而李广文盲出身,感觉文书太过束缚,竟弃之不用,而军中条令也是能简则简,这直接导致李广不能根据军中情况制定靠谱的战略。这样的条件下打胜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李广的老同僚程不识评价道:“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李广武功很高,让他膨胀得过度自信。每逢交战,李广喜欢把匈奴骑兵放近了打。如果自身兵力占优,或者士兵素质靠得住,取胜是没问题的。但要命的是,匈奴靠近时,由于平时治军不严,李广能临危不乱,士兵就难以指望了。加上匈奴以骑兵见长,来去如风破坏巨大,在李广的职业生涯里,白刃战是常事。经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消耗战下的胜利,焉能服众?且因接敌距离过近,李广经常被包围甚至被俘虏,这样的作战艺术,皇帝怎能放心?

两国交兵,主要还是拼战略战术。汉武帝制定好了战略,而李广却不是一个好的执行者。没有大局意识,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也就不能怪领导“有眼无珠”了。

《史记》中记载的汉朝封侯标准如下:

1)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立有大功;

4)父亲在战斗中立大功并壮烈牺牲,儿子可封侯。

李广没有这样一个英雄父亲。而自己又不给力,所以综合看来,当时的条件下,李广离封侯条件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2、情商不足

当硬件难以达标时,来一点“投机取巧”应该还是可以“瞒天过海”的,但这需要一个高情商,而李将军就差得远了。

木讷少言。姑且算做实在吧,比如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这位将军从不主动表现自己,只是默默干活。但他遇到了好领导,刘秀就是需要这种少说话多办事的好下属。而李广所在的汉武帝时代,可谓异彩纷呈。《史记》说:“广讷口少言”。在那个沉默未必是金的时代,你不说话,皇帝是没有功夫发现李广这颗明珠的。在那个还没有科举的时代,世卿世禄是将领和官僚上位的前提,最好宫中有自己人。比如卫青虽然是骑奴,但他有个好姐姐。靠着这关系,卫青一步步成为大将军,所以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而李广没有这样的后台,这就很被动了。有功没人捧,有罪没人求情,这是李广仕途不顺的因素之一。

心胸狭隘。从李广杀霸陵尉这件事将李广睚眦必报的性格彰显得淋漓尽致。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李广逞一时之快,让他的名声大打折扣。你不容人,安得人容你?

目中无人。这非常危险,在那个将星如云的时代。李广的军事能力并不十分突出,正需要谦虚低调。但李广从军40余载,大小战役70余次,你要让他不倚老卖老,实在强人所难,这也就造就了李广的悲剧。每次皇帝统筹出击匈奴部署,作为偏师的李广,总不能完全服从命令。李广的我行我素,让主将如卫青等,比较为难。这种不默契的配合要想得到同僚上司的认可,很难。

3、运气不足

这个社会,投入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想成功,运气很重要,我们说:“运气也是一种实力”。而李将军就差得太远了。

司马迁在整理了李广的事迹后,得出“飞将数奇”的感慨,间接承认了他“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悲剧。纵观李广的一生,简直就是倒霉加悲剧的一生。

因李广名气太大,基本每次出击,匈奴都不敢怠慢,结果就是基本每次都能遭遇匈奴主力。而汉朝见李广有这么神奇的运气,索性出战时将精锐交给李广,这下李广中奖的几率更高了。而卫青、霍去病等,由于李广对匈奴的有力牵制,得以远距离穿插,取得一个又一个千里奔袭的大捷,李广为很多将领的上位当了垫脚石。

虽然李广名气在外,但是他擅长的还是防守。这种战法在文景时比较适用。而汉武帝的梦想是深入漠北,扫荡匈奴报大汉百年国仇。进攻是李广的短板,也就注定了李广无法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名垂千古。由于汉朝的有力打击,匈奴远遁,与汉朝脱离接触,这让镇守边关的李广没有了打仗的机会,还谈什么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可叹这位老将搭上了大汉扬眉吐气的末班车,可惜他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当年汉文帝说:“可惜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而汉武帝反击匈奴穷兵黩武后,汉朝再次进入休养生息的安定阶段,这也是李广的用武之地。可惜,飞将已老,天不假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飞将军李广一生历经四十余战,为何从未封侯?

虽然飞将军李广的一生,都没有建立特别大的功绩,没有取得很好的战果。

  • 但是,对于一个一生征战47年,一直到60多岁,还在与匈奴拼杀的老将,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当然,李广没有封侯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多次大战之中,李广都没有取得战果。比如说卫青第一次出战时,虽然汉武帝给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卫青和李广等四人,每人统帅一万骑兵,但是只有卫青取得了战果。

而且,李广在征战中,战损太高,多次全军覆没,所以,战功根本就没有多少,更别提,李广还有一次兵败被俘,贬为庶人的遭遇了。

而最关键的,也就是李广自杀的这次,是汉武帝时规模最大的漠北之战。也许是因为汉武帝不想用李广,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李广没有把握住机会,最后却因为迷路而没有把握住战机。

  • 所以说,李广在这次之后已经永远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但是,李广虽然没有封侯,却并不代表李广没有对匈奴造成打击。

李广,家里边虽然有一点小官,但是,李广仅仅也是以一个良家子的身份,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小兵。靠李广是靠自己摸爬滚打,一路才崛起,最后能够成为太守,都是因为李广自己的努力,才能崛起的。

所以说,虽然李广没有达到封侯的战功标准,但是并不是他没有立下战功。

  • 对于一个,一生之中与匈奴征战47年,交战70多次,60多岁的老将军,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汉代名将李广一直 没有封侯,他自己也为此愤愤不平,后人也觉得他很冤。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数十战。然而,名将李广却以终身不得封侯,而成为千古遗憾。

◐◐ 上篇:文人墨客对李广“难封”打抱不平

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扬李广的人格魅力。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念李将军”。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对他的深切追忆。宋代苏轼的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槲得凉州”。李广获得了人们的敬仰和怀念。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这些都激起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广的同情。

李广的悲剧,长使后人为之扼腕感叹。成为了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们的代言人,但真实情况如何呢?

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呢?《史记》里说,李广自己也想不通,于是去找到当时最有名的命理大师王朔。抱怨,说,自己的的下属,因军功封侯的都有几十人之多了,但自己,却一直没有封侯。

大师问李广生平可有后悔的事,李广想了想,说,自己在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曾在镇压羌族叛乱时,诱降了800羌人,然后,俘而杀之。

王朔说,杀俘不祥,这就是将军你封不了侯的原因。司马迁,借汉武帝之口,说,李广”难封”,是因为“数奇”。

汉武帝认为,李广命不好、运气差,倒霉的事儿老跟他。唐代王维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

唐代司马贞,道,“失道见斥,数奇不封”。宋代王十朋说,“李广才名一代奇,孝文犹自未深知。辍餐将军无良将,翻借将军不遇时”。李广“难封”的原因是时运不济,少德无功。

作为一名将领重要的是谋略和指挥,而不是逞一己之能。李广不封侯是正常的,李广本人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下篇:李广“难封”自身的“硬伤”太多

一、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缺乏敏锐政治的洞察力

汉景帝4年,吴王刘濞等诸侯,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在这次作战中,年轻的李广因为作战勇猛,勇夺叛军军旗,受到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的赏识。

为了拉拢李广,梁王授予李广一颗将军印。本来“七国之乱”就是汉景帝与诸侯王之间的一次较量。

在此敏感的时期,作为朝廷军队的一员勇将,李广私自接受了颇有政治野心梁王的封赏,不能不让汉景帝起疑心。

梁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深得其母窦太后的宠爱。后来,汉景帝废了太子,窦太后甚至逼迫汉景帝将梁王立为太子,继承皇位。

梁王是一位有力皇位竞争者,这么个跃跃欲试,野心勃勃想夺取皇位的人,李广却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

而且在皇帝削藩的的情况下,身为朝廷要员的李广,私自接受藩王的任命,不顾汉景帝的颜面,可以看出有李广比较贪图功名利,爱慕虚荣,毫无政治头脑。

也正因为这件事,勇冠三军的李广,在班师回朝好,没有获得封赏,让其错过了一次封侯的良机。

与卫青相比,卫青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架子,为人谦逊低调。史记中记载说,一个叫苏建的官员对大将军卫青讲,将军现在地位尊贵,但是,全国的士大夫都不称赞你。

如果您能够效法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平原君,大量收收养门客,广纳贤才,那大家肯定就会称颂您了。

卫青拒绝说,“招揽贤才,废除不肖着,此乃国君之事”作为臣子只需遵守法度,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可见,卫青是一个很懂政治的人,卫青深知皇帝想的是什么,怕的是什么。收买人心的事,皇帝可以做,大臣如果去做,皇帝就会害怕的,那要大臣就危险了。

而李广“好名市慧以动人”。李广好面子,喜欢别人夸他,称赞他,忽悠他,但却很少去想,这些赞赏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李广心胸狭隘,性格倔强,情商低下

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人要有一定的度量,而不应该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宽广的胸怀,是团结下属,凝聚人心的这是作为将领的基本风度。

而李广在这方面,就缺少风度。李广杀霸陵尉,当初李广因为自己准备不足,损兵折将,自己被俘,把将军的官职丢了。

在家闲度,郁闷之极的李将军就和朋友一起到南山里边去野营、打猎。有天夜里几个人跑到山里去打猎、喝酒。

回来的时候,路过了霸陵亭,也就是汉文帝的墓。被守墓的霸陵尉拦住,告诉李广等人,这里不准夜行。

李广耀武扬威的说,我从前当过将军,没想到把守霸陵亭的守卫,认法不认人,更不认丢了官的人,回答说,就是现职的将军,也不能夜行。更何况是从前的将军。

李广没办法,只好在亭子里睡了一夜。就是因为霸陵尉的一句话,李广一直就怀恨在心,后来找机会,将人家给杀了。

尽管霸陵尉,只是尽忠职守。想当初,韩信对待曾使自己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是封了他一个官职。而李广,却杀了霸陵尉,尽显李广睚眦必报的性子。李广心胸狭隘,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显然李广风度不够,情商水平是比较低的。

而高水平的情商,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李广自负其能,固执己见,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与同僚和上司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和谐。李广任职上谷太守时,与匈奴“日以合战”。

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凭借自己本领高强,经常亲自上阵和匈奴厮杀。他的上级,因此很担心他会阵亡。

李广与主帅卫青在前线任务分配上,有了分歧之后,怒形于色“不屑大将军而起行。”李广不打招呼,转身就走。完全不管主帅卫青的感受。

在人生的暮年,李广主动请缨出战,“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来许之,以为前将军。”汉武帝也因为拗不过李广的强烈请求,违心的同意年迈的李广出任前将军。

这种我行我素,偏执的性格和低下的情商。注定李广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难封”,也是其必然的结局。

三、李广的军事指挥能力弱,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李广是一个勇力超群的人,面临强敌,冲锋陷阵,从不胆怯。这种品质如果表现在一个战士或者低级军官身上,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作为一个将军,就要着眼全局的胜负,而不能为了显示个人英勇,图杀敌的痛快,而置所属部队的生死于不顾。

但李广却经常犯大忌,屡屡抛弃大军,只带身边的随从,深入敌军,将所属部队置于危险之地。

有一次朝廷派来的宦官,因为与匈奴人干架输了,找到李广哭诉。李广竟然离开军队,前去挑战,差点被人灭掉,这既是李广勇敢的表现,也体现了李广的鲁莽,但李广这么做,说明李广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李广虽然作战勇猛,武艺高强,但他喜欢逞一己之勇。在司马迁史记中,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李广,都是一个勇猛冲杀的武士形象,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形象。

在边境上,与小股敌人的战斗中,个人高超的骑射技艺还能发挥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改变了以前的防守战略,开始就以大兵团进攻为主。

在这种样式的作战中,调动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在远离后方的草原上与匈奴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谋略,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才能,逞一己之勇在匈奴人出没的茫茫草原上,肯定要吃大亏。

李广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要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卫青、霍去病的成功,李广的失败绝非偶然。

明人王夫之“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李广在边境地区,当了那么久的将领,在李广出兵时,连敌方的道路、地形都不清楚。甚至连一个好的向导都找不到。

李广根本不重视这些问题,因此吃了败仗,是一个不称职的将领。李广也是老将,多次参加,不是被俘就是迷路。

与初出茅庐的霍去病相比,霍去病首次出战以800轻骑,深入敌后,大获全胜,勇冠三军。李广善于骑射,卫青和霍去病都不缺,而善于指挥大兵团骑作战,李广却没有。

在当时,能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在远离后方基地的情况下,敢于长途奔袭,深入敌后,与匈奴决战、谋略将领只有卫青、霍去病。

李广难以建功立业,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军事指挥能力的欠缺。然而李广一直没有认识到”难封”,是因为自己军事指挥能力的欠缺,这也是他最终悲剧所在。

四、李广治军不严,对士兵的管理过于松散,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

李广违背了“从严治军”作风,他的治军风格正如汉文帝所说,属于“儿戏”。“

广行无部伍形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在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行军宿营地,士兵可以自便,夜晚也不派哨兵巡逻,。军中的公文,也很简单。不过李广也派出骑兵远处侦察,因此,部队从未遇到过危险。——《李将军列传》

当时与李广齐名的著名将领,程不识,与李广治军正好相反。李广治军,宽松随意,简化文书。而程不识则规整行军行列,严守条令法度,这种差别导致了士兵愿意跟从李广而不愿意跟程不识。

李广的这种带兵方式是靠他个人的威望,而非严明的纪律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管理规模较小的军队时,有效。他可以靠个人的感情将士兵凝聚在一起。这样的队伍,对付小规模的战斗奏效。

但是,指挥成千上万的大兵团,单靠感情是不够的,需要向程不识那样,靠军纪、靠军规军。李广在遭遇小股匈奴军队时,屡战屡胜。而一旦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就屡战屡败。

明朝黄淳耀“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虽然李广带兵平易近人,可是老让跟着你的士兵处于危险的境地,这是会要命的。

相比之下,卫青、霍去病都是骑射技艺过人,他们胆量并不弱与李广。卫青与将士同甘共苦,常常身先士卒。

霍去病虽不读兵法,但是他深得兵法的精要,知道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能够尽力将士争取最大的利益,取得胜利的荣耀,跟随他的将士也常常立功封侯。

因此,李广“难封”,并非是汉武帝对李广的不公,而是李广自身的弱点所致。


武媚娘读史


李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令匈奴人闻风丧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李广。李广一生坦荡,但终究没有封侯,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官位原因,李广年轻时常任各郡太守,主要负责各郡防务,以防守为主,限制了李广的发挥,在这个以军功为重的年代,没有足够的军功是无法封侯的。

第二:政治失误,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大将军周亚夫南方平叛,胆略武艺俱佳,深受梁王看重,为拉拢他,授予李广军印,梁王野心受到汉武帝警惕,同时开始疏远李广。

第三:杀降,有一次战争中,李广杀战俘800余人,这在当时是极不道义的事情,受到大臣们的弹劾。

第四:命运弄人,李广在两次北伐匈奴的战斗中,第一次不幸遭遇匈奴主力,战争失利,第二次因为迷路,导致匈奴大单于逃脱。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学史小作坊


悲剧英雄,往往更受文人骚客的青睐,比如乌江自刎的项羽,就连李清照都发出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飞将军李广,王勃在其《滕王阁序》用‘李广难封’四个字抒发自己当下的逆境,同时为李广鸣不平。

但是,李广一生未能封侯,真的是有人暗箱操作吗?我看未必,换成你是汉武帝,照样不想改变李广的结局。


先来看看政治上的原因。

汉景帝在位期间,亲弟弟梁王刘武,仗着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及七国之乱的功劳,意欲接替兄位执掌天下。

七国之乱期间,李广战功卓越,但他却不会站队,《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公然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还想封狼居胥?别做梦了!


后来匈奴入侵,汉朝此时实力不济,只能据城防守,全无战功,封侯是痴心妄想。等到汉武帝登基,在众大臣的举荐下,李广以勇将之名,调任未央宫的卫尉,负责皇宫安全。

如此重任,又处在大汉的权力中心,理当好好的表现一番,洗去身上污点。

然而李广行为懒散,治军不严,士兵人人自便。

帝国皇宫,焉能不讲究仪式?所以汉武帝,马上把这些兵痞子丢到北方,打匈奴立功去了!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大军南下,大汉分四路出击。李广率军一万出雁门关,最终寡不敌众受伤被俘。

但是首次出征的卫青,却直捣匈奴扫天祭祖的龙城。

最后李广装死逃窜,用惊人骑术慑服匈奴,被赞为‘汉之飞将军’,所以飞将军李广的真实意思,是逃命很快,不要理解错了。

人与人之间最怕对比。不管李广如何解释,在卫青的军功面前,都不值一提,而吃了败仗死伤众多兵马的李广,按律当斩。


掏空家底幸免一死的李广,闲赋在家。有次跟人喝酒夜归,路过霸陵亭,因为夜间宵禁,霸陵亭尉秉公执法,将李广扣押留宿。

不久,战事再起,李广被封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顺势要求霸陵亭尉随同,汉武帝应允。可是才到军中,李广立马杀了霸陵亭尉,还好整以暇的上书请罪。

试问你是汉武帝,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公元前119年,李广磨了汉武帝好久,才准许跟随卫青,征战匈奴。这简直是一道捞分题,因为前两年霍去病已将匈奴的祭天金人夺了回来,匈奴主力远遁漠北。

但是李广这次又掉链子。

他受命迂回包抄,却迷失道路,还强词夺理说路远所致。事已至此,怕回去后再遭审判,索性引刀自刎。


昨夜梦回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沙场,不仅赢得了自己人的敬佩,还赢得了敌人的尊重。但是“江山易改,李广难封”,很多比李广资历低很多的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广却难以封侯,这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改革,以军功行赏。



李广生平

飞将军李广是将门之后,在于匈奴的作战中杀敌无数,立功颇多,令敌人闻风丧胆,匈奴人藐视任何汉军,唯独敬佩李广。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曾随周亚夫平定叛乱、做过陵西、雁门、代郡、等七郡太守、汉武帝时期还进京做过卫尉、被捕逃脱、悔杀降卒,等等,一生具有很多经历。

李广为何难封

这跟汉武帝为了对付匈奴进行的改革有关,汉武帝为了激励人们打匈奴,论功行赏,以军功的多少来看是否封侯,而绝不会按资历排辈。李广虽久经沙场却没有建立奇功,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封侯的条件,封侯较多的是跟随卫青,霍去病建立奇功的人,一场大胜仗打下来,很多人都被封了侯,而李广却不在其中,所以李广尽管是飞将军,一生征战沙场,却也封不了侯。

迷路自尽

在汉武帝与匈奴单于的最后一场决战之中,也就是漠北之战,李广担任前将军,卫青暗中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迈且命运不好,不敢让其单独与匈奴决战,于是将其调开。李广不甘的急忙被调走了。而最后决战的时候,李广因为军中没有向导,迷了路,错失了战机,致使没有捉住匈奴单于。李广向天感慨,难道这就是天意!之后拔刀自尽了。



飞将军李广一生很是无奈,带兵打仗数十年,就想封个侯,到死也没有如愿,江山易改,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李广做的不好,真的就是命运,一次一次机会,一次一次插肩而过,时也!命也!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道出了无尽的悲凉,飞将军李广一门忠烈,就算是他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李广有“飞将军”之称,至今仍然能够清晰的记得小时候背诵的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一直没有被封侯,对此司马迁也感到十分惋惜,加上被霍去病射杀的李敢,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和因此被满门诛杀的李氏一门,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功劳和是否能够封侯并不能画等号。李广能否封侯的决定权在汉武帝的手里,说的直白一点,李广不能封侯是因为没有得到汉武帝刘彻的认同。

在我看来,李广不能被封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墙头草、随风倒

李广作战勇猛是事实,在配合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也立下了大功。这本来是李广封侯的第一个契机,但是李广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印绶和赏赐,他知道梁王是皇族,但是忘了臣子的赏罚之权必来源于天子,梁王不是皇帝,这和士兵必须听命于将军是一个道理。



因此,在平定七王之乱后,很多人都被封侯的情况下,李广也没有被封侯。从汉景帝的角度来看,李广的政治立场不坚定,这个问题可是会要命的。因此汉景帝认为李广难堪大用,难以委以重任。

亲兵无律、有恩无法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文中记载:李广每次获得胜利之后,总是将缴获的财物和皇帝赏赐的东西分给士兵,同时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吃什么他也吃什么,和当时的冠军侯霍去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霍去病宁可让皇帝赏赐的酒肉臭掉,也不会分给手下的人共食,好像李广确实是一位非常仁厚的将军。


但缴获的财务应该先上交国家,而不是分发给军士,将军尽管有统军之权,但却没有擅自分配战利品的权力。士兵们感激的不是朝廷,而是李广这个人,同样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最后也会只能让士兵认为李广这个人够意思,而不是大汉朝廷对他们有多好。

李广治理部队靠的是拉关系,而不是真正的军纪和军规,他滥用朝廷给予他的权力,积累的是他个人的人脉,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重用。

争功无国、谋胜无公

汉武帝时期,在军事上倚重的是大将军卫青和冠军侯霍去病,李广虽然资历老,但是其作用是服从大将军卫青的指挥,策应霍去病的军事行动。但是李广作为一位老将,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他不明白成就他人才能成全自己的道理。

在延误了军期即将被问责的时候,李广选择了愤然自尽,他不能接受比自己官职小的小吏的质问,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冲动的选择了一死了之。


李广之死导致大汉王朝失去了一位将才,此为不忠;李氏家族失去了支柱,此为不孝;置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于不顾,此为不仁;不能忍一时之气而放弃自己有用之身,此为不义。

因此在我看来,李广不能封候是必然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6司马迁希望写下的,不是李广一个人的悲运,而是一个群体的悲运,《卫将军骠骑列传》末尾还有其他将军的小传,大抵都是悲催的,当然,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问题,不是无故悲催的,太史公不可能为他们一一作传,只能挑一个写,看来看去大概觉得李广他们家最惨,就挑了李广。阅读《史记》的时候只读到李广的悲催,而不见公孙贺的悲催、张次公的悲催、苏建的悲催、赵信的悲催、郭昌的悲催……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名字的人的悲催,我觉得不是正确的读《史记》的方法。单纯认为“李广难封是因为他没有政治头脑”,“韩说失侯是因为酎金案”,“郭昌夺印是因为击昆明无功”,而认为“汉武帝赏罚分明”就更加荒谬了。 又《卫将军骠骑列传》云: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宿将们悲催吗?皇帝喜欢他们吗?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说到底,武帝要建立的是一支不仅精锐并且绝对忠诚的部队,其统帅必然于內宠嬖臣或外戚(二者很难区分)中拔擢,因此这些宿将注定都是悲催的。司马迁并不喜欢武帝这种做法,才有了《李将军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末尾的唠叨。而且他攻击武帝的时候尤其喜欢攻击他的用人,武的方面有“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的感慨,文的方面黑“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彊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实在看不出来汉武帝哪里赏罚分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