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敢和李陵皆不得善终,你怎么看?

熊猫也爱历史


题主所说的不得善终,应是指没有好结局,而不是死于非命。提起西汉初的李家,真是一个充满悲伤的故事,司马迁说李广“数奇”,但又何止李广一人,其子李敢,其孙李陵,一被自己人杀死,一个出征被逼降敌,祖孙三代,有能力少得战功,郁郁不得志,何其悲哀!李广一脉源于秦时李信,就是那个代替王翦出兵大败而归的将领,王翦说要六十万兵才能攻灭楚国,李信说只要二十万,秦始皇嘉许他,最后大败还得请王翦出马。

李广在汉文帝时就以抵抗匈奴而闻名,当时汉朝对匈以和亲为主,主要打防守反击战,李广打得不错,汉文帝刘恒就曾对李广说,可惜啊,你这身手,要是生在高帝楚汉相争时期,万户侯不在话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李广身先士卒,攻打昌邑城时第一个登上城楼,夺取叛军军旗,声名显扬,武帝初期对匈第一仗马邑之谋时,李广作为四路大军的一支统帅,后来卫青霍去病等新秀出现,老将作战方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漠北之战时,李广在卫青麾下,因临时调动进军方向,大军迷路无法与其他军及时合围,不堪受辱自杀。

李敢是李广的第三子,前119年,漠北之战李敢以校尉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而李广分在卫青部,此役李敢因夺左贤王鼓旗,斩杀敌人多,骁勇善战,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回朝时听说父亲因卫青临时调动迷路而自杀,愤恨不已,找卫青当面质问并动手打伤卫青,卫青没有追究。霍去病得知李敢竟然打伤舅父,也愤怒不已,在武帝一场狩猎中,暗施冷箭射死李敢。当时霍去病正受武帝欣赏宠信,刘彻对外声称李敢是在打猎中被鹿角撞死。

李陵是历史上争议较大的武将,他是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自小习武,箭无虚发,武帝欣赏他,说他有“乃祖之风”,卫霍死后,朝无良将,汉武依然对外用兵无度,启用李夫人兄长李广利,前99年,因使者被扣等原因,武帝令李广利兵发匈奴,李陵为后勤官,李陵年轻气盛,急于立功,自告奋勇带三千弓步兵作为另一路军分敌势并相机而动,武帝嘉许他,令老将路博德为他后援。退兵时遇匈奴单于主力,连战八天八夜,且战且走,打得匈奴单于心寒,因内奸出卖消息,后援又不至,无奈之下投降匈奴。主管坚昆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广祖孙三代,爱国之心,境遇之奇,让人嗟叹不已,说他们的不得善终有必然性那是扯淡,如归于风水命数等也觉难以自圆,细观三代三人,有一共同特点,都是刚勇自负,或许,这不能说是缺点,但放在特定时期,却可能是致命的。或可能是他们不得善终的一因。


南方鹏


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都没有善终,其实是不同原因造成的。

李广是盖世名将,力大勇猛,尤其善射,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在边疆对抗匈奴中立下赫赫战功,吃尽苦头的匈奴人,送给他一顶“飞将军”的高帽。然而,文景二帝主张以和为贵,面对匈奴的骚扰,只是被动的防守,而没有主动进击,因此李广的才干并没有展示机会。而到了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武力行动后,重用的却是有裙带关系的卫青和霍去病,李广被雪藏了,虽然他主动请缨上战场,但汉武帝依然没有给他放权,而是处处约束他,导致他满身武艺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原因是李广性格耿直,不懂得政治,自然得不到汉武帝常识。恒难封的李广壮士暮年时,最后因为“贪功”而误了战机,结果主帅卫青拿他“问责”。而不堪羞辱的李广最终选择了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他遗传了父亲的勇猛,父亲冤死后,他对卫青怀恨在心,有一次,和卫青狭路相逢时,他拔剑便刺,结果卫青被刺伤后,却大度地放过了李敢,表示不追究。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这件事后,对李敢怀恨在心,于是在乘一次陪汉武帝打猎的机会,对负责狩猎场安保工作的李敢突施冷箭。霍去病射死李敢后,汉武帝为了保护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野兽撞死的。可以说李敢之死比他的父亲李广更为冤屈。

李陵是李广的长孙,同样也是一个不多得的帅才。然而,他和祖父李广一样,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上了战场,也是做为一员偏将,手下士兵也少的可怜。结果在对匈奴的过程中,因为中了匈奴的埋伏,而汉军援军却见死不救,李陵在走无路之下,为了保全手下数千将士,选择了“诈降”,伺机再做打算。结果汉武帝听到消息后,立马把李陵的家人全部斩了,这等于断了李陵的后路,他伤心悲状之下选择了真正归降匈奴。后来在匈奴郁郁而终,落得个卖国叛祖之骂名,诚为悲也。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李广李敢李陵三代喜剧,用性命解释了甚么叫做自作孽不成活。

1,李广难封的缘由在于没有军功,最接近侯爵是安定七国之乱,惋惜接受了梁王恩赐功过相抵。

李广祖上就是秦代上将李信,因而名声显赫。但是品德不怎样。战胜撤职期间被霸陵尉拦了一下,启复后第一件事是杀人报仇。要晓得李广屡次战胜,无功还能不死不被割jj是由于家里权力大有钱。这个角度看,李广的勇武生怕水份很大。

李广出征迷路无功而返,卫青照实上报。李广惧怕军法官盘诘而他杀,让卫青背了黑锅。卫青才冤枉。

2,李敢更搞笑,李敢由于李广他杀缘由去刺杀卫青,卫青受伤但并未张扬。李敢刺杀国防部长,这是极刑啊!但是霍去病才不论军法,找托言杀了他为娘舅报仇。霍去病的确残酷,但是究竟结果李敢有罪在先。

3,李陵这么的汉奸就不要洗白了。李陵带五千步卒进犯数万匈奴马队,英勇是英勇,但是武备不是钱吗?兵士的命不是命吗?不外关于陇西李氏这么的家属来讲,这些不外是进身之阶。李陵投诚匈奴,汉武帝杀他百口很残酷也很一般。张骞被匈奴俘虏两次都逃回,苏武被匈奴放逐贝加尔湖。好笑的李陵还要去劝降苏武。并且李陵在匈奴也对头很多,可见少爷性情一生没改。

陇西李氏在汉代发扬过主要影响,可比起卫青霍去病来就是烛炬比太阳。比起东汉梁宪来还差一大截。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B总好

应聘到一家新的公司上班,今天第一天,很早就来到公司先去老总办公室打扫卫生,正打扫着,老总进来了,我:“老总好!”老总:“难道人事部门没告诉你,我姓什么吗?”我:“不好意思,我第一天上班,我不知道。”老总:“提示一下,上下两个口,你说姓什么?”我:“日总好!”


龙泉祖剑谷


现在来看,李广祖孙三代都是不幸的。飞将军李广的一生都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并且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后世怀才不遇者多托名于他。李敢替父报仇,充满血性却死在了替舅出气的霍去病手中。李陵以五千人对抗八万匈奴骑兵,刀剑不可用之时尚且用木车辐作战,最终力竭而降。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我们不禁对他们子孙三人的不幸而叹息。

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三观去评价古人。如果我们生在他们的年代,也许会觉得他们罪有应得。李广喜欢逞个人英雄,身为大将而轻入敌军大营,如果你是他的上级,你怎么看?他多次率兵出征却没立大功还经常损失惨重,最后一战不听指挥还贻误军期,如果你是皇帝,你怎么看?李敢感觉对于父亲之死,大将军卫青应该负责,便意气用事,击伤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如果你是皇帝,你怎么看?且不提李陵以寡击众时有多么英勇,但是他最终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向汉朝的敌国投降,后来不仅成为匈奴的高级将领还劝降有气节的苏武等人,如果你是当时的普通士兵乃至百姓,你怎么看?


国史通论


这个问题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善终。

李广死于自杀,当时是因为迷路,要被卫青问责。李广心高气傲,又加之自己已经六十多岁,自认受不了这个屈辱,因此自杀而完。外人和百姓看来,李广死的可惜,所以责怪当时汉朝的用人不当。但是李广一生在活着的时候就留下了赫赫英明,匈奴一听他的名字就不敢来犯,百姓对他也较多认可。李广这一生唯一缺憾就是军功。对此他也与别人交流过,归结于早期自己诱杀了投降过来的八百多羌人。李广一生,既充满了壮怀激烈,也有着怀才不遇的郁闷。我想他的身上确实悲剧色彩更浓一些,但是他的地位在后来得到很大承认,也算一个弥补。飞将军李广的名声,现在可比卫青等上级大。

而李敢从于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之死刺伤了卫青,这是可以理解的。卫青没有追究他,也说明卫青心里觉得对李广有愧。只可惜李敢遇见了霍去病,也是另一个悲剧。

至于李陵,汉人开始觉得他是叛徒,后来又觉得他身不由己归降匈奴。但是从他自己个人来说,他在人生后半段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匈奴人了,在匈奴那边地位尊崇,又参加过对汉朝的作战。因此他自己未必觉得自己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可能在心里更多留下了一些遗憾吧。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李广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他身先士卒,勇猛异常,说汉武帝第一猛将不为过。可是他只是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带兵,所以每次陷入绝境,都会爆发惊人的凝聚力,次次化险为夷。但由于缺乏纪律的约束,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所以主动权都掌握在手下的士兵手里。所以他的军队不是迷路就是遇险也就说的通了。反观卫霍,都是以军队的纪律而令人称颂。霍甚至不体侐士兵,不是照样打胜仗!至于李敢,可以说罪有应得,不过应该死在廷尉那里。至于李陵,即然选择投降,也许像南霁云说的那样是将以为有也,但你是堂堂名门之后,而战前又不愿受命于赵破虔,而所率之士又是精锐,打败仗情有可原,但投降就说不过去了吧!所以汉武帝杀你全家也是常理!至少你投降后可以派人联络汉朝吧!


烟雨濛濛雾蒙蒙1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

李广难封有三方面原因:

一、自身原因,除了出身好与司马迁关系好之外。个人性格有缺陷。①杀守城军士,李广削职为民,还摆谱,城门实行宵禁,任何人不得特殊,也是守城军士说话不艺术:“别说是前将军,就是现将军也不能开此禁例”,没办法在城外呆了一夜。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军士调到自己部下,然后杀掉。一个执法如山的苗子被锄。②在梁王阴谋夺嫡过程中与梁王有说不清的关系。③看不起后起之秀的卫青、霍去病等后辈。④自古带兵打仗“杀降不祥”。连李广自己死前也深刻反思这件事。这几件突出的事暴露李广个人性格有缺陷。

二、汉武帝方面原因,或者叫军功制改革的遗弃儿。汉武帝想摆脱旧贵族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局面,在宫内设内朝,启用年轻人,在朝堂设外朝,仍用旧贵族,但外朝的“三公”已架空。同时规定“今后无军功不得封侯”。李广属于旧贵族,自然看不起靠裙带关系起家的卫青,处处不听将令,自然难有大功绩。秦汉以前“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出征打仗,将军的运气自然得全部在太庙里占卜一遍,也可能是每次李广的卦象不好,汉武帝得出李广“数奇”的思维定势。凡是能建功的地方都不派李广。而李广最后一次强出头争得一个前敌总指挥的官,却把命也搭进去了。

三、匈奴方面的原因,匈奴一直提防的都是原来名气大的人,李广长期守边,匈奴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对付李广等名将身上,从客观上给卫霍创造了成功的条件。卫青捣龙城,霍去病河西大捷都是因为匈奴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换作是李广,就匈奴的严防死守也让李广无功可建。

李敢纯粹是“二杆子”。李广自杀,李敢认为是卫青所逼。事实上这次出征,卫青已经没有原先的风光,即使卫青在原先风光时手握“杀将”的权力,他都没用。这次也是派人责备他(嚷之),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征,是郎官,汉武帝也想到李广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征战沙场死在战场,确实不易。趁着这个机会封了李敢等三兄弟为侯。而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跑到卫青家里刺杀卫青。卫青贵为皇亲国戚、大司马大将军,李敢全然不顾。而卫青却选择了隐瞒。但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从小在舅家长大,舅舅被刺自然瞒不过他,以致于在陪汉武帝打猎时于无人处射杀李敢。总体上说李敢智商情商都不够斤两。

李陵的事确实冤,但李陵投降匈奴得以善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匈奴肯定是蛮夷,而汉朝是正宗。李陵投降意味着舍弃先进而就落后。自然给英雄脸上抹下了耻辱。含有悲情成分。

李广、李敢、李陵属于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巧合,巧合中的悲剧。


沙洲孤鸿24331826


李广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人。

李广领兵镇压反叛的羌人时,曾诱骗800多敌人投降,之后又将这些俘虏全部杀死。干出了杀降这样让人不齿的事情。

李广被免职的时候,曾经因为违法夜行,被霸陵尉扣留了一夜。后来他重新当太守时,就把这个秉公执法的官员调到军中,将他斩首。这可谓是心胸狭窄。

李广不得善终,可以说是活该。无奈太史公喜欢他。

当然李敢、李陵是比较让人惋惜的。


国史拾遗


古代人的尚武精神,是现代人所不理解的。

而且古代汉人霸气冲天的劲头,也是现代人所不理解的。

在秦汉时期,一直到唐朝,中国周边有征伐的对象,所以中国的汉人是非常狂野的,你现在看着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你有点羡慕,古代的时候,汉族有过之无不及。

中国这么大地方怎么打下来的,是打下来的,以前就一点地方,一直扩展到扩不动了,到海了,到沙漠了,到沙漠了,到不可穿越的雨林了,汉人才停住脚步。

因为没有战略目标了,才进行内部的秩序化,非战斗化,一天到晚打,跟俄罗斯一样,内部是不行的,自己伤害自己太厉害,而且效率低下,攒不到一起呀。

这个人跟哪个人干起来,导致这群人和那群人干起来,进一步不断扩大,2地区打起来,俄罗斯不就这种格局?

而中国的实际面积和人口,只比俄罗斯大,俄罗斯有大量的垃圾面积,人口极少,人与人接触少,而中国人和人接触紧密的多,如果放任人与人之间尚武,不打乱套?

所以大型强国,必须有一个内部秩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不了,这个强国很容易就被摧毁。

但这个内部秩序化过度了,这个强国也容易完蛋,走向衰落,这是崇尚秩序和尚武之间的矛盾。走哪头极端结果都是死。

而李广,李敢,李陵时代,还处在中国尚武阶段,并且恰恰是中国大扩张的前夜。这个时间是和唐朝以后,中国打废了左近几乎所有的敌对战略势力,失去了战略感,之后进行内部秩序化,是很不同的。我都打到里海了,为了一口气值当的吗,我扩不动了,算了回缩吧。

李广悲剧呢,出自尚武精神、个人技战术的擅长领域不同,国家战略转变时机等几个问题的综合。

李广的个人技战术能力呢,偏于力博,打死战,其更加适合于依托长城,城市进行野外战争。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李广守卫中国汉朝北部边境几十年,成功的保卫了中国边境。防止了匈奴大纵深的突入中国边境,对中国的阴山燕山防线的稳定,起到了战略性的决定作用。

哪里有李广,匈奴都感觉别扭,如鲠在喉。还没攻下来城市,李广呱嗒呱嗒带一堆骑兵过来跟你拼命,你要攻城,李广弄死你,你不攻城,没几天吃不上饭了,想走,李广带着骑兵呱嗒呱嗒跟着你,你还甩不掉。

但注意,李广干的是不是围歼战和破坏战,也不用围歼和破坏,围歼围急眼了,汉朝匈奴大打出手,对汉朝是不利的。

中央政府是不允许李广随便进行大兵团的围歼战的。李广没这种经历,没这种磨炼,更没有沙漠和草原的寻找歼敌,以前都是敌人送上门,现在让你去找,属性不同的。

那么如此几十年,李广老了,这期间由于军功制度,由于国家不许围歼,加上匈奴骑兵跑的也快,难以形成大军功,进而封侯。

而恰恰李广老了之后,到汉武帝时代,国家放开围歼,从马邑之围开始,围歼吧,大打出手吧。

从此开始,汉朝匈奴打仗就性质不同了,不是匈奴跑来攻击你了,而是汉武帝跑草原和大漠中,跟匈奴对着破坏,对着杀了。

这从战略角度没错,让匈奴每次出击,面临被绞杀的局面,小规模出击被遏制,而逼迫匈奴进行大兵团集结作战,而这种作战,在跨越大漠和草原,攻击坚强的长城防线和坚强的城防来说,是很大的忌讳。

小地方用20万人打下来不够20万人吃几天饭的,不够几十万人分赃的,几次下来,匈奴军队就奔着散去了。

而小规模作战,又容易被汉武帝派出来的不大不小,上万的马队弄死。并且破坏呀,上万的马队对着匈奴也是杀人放火到处抢。

这些都不是李广所擅长的。

但李广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汉武帝准备直接养老他吧。可李广的尚武精神就上来了,我打了一辈子仗,都承认厉害,就一个军功章没有,我必须弄一个。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了几次,李广不擅长抢劫杀人放火,强盗有强盗的技术,李广没有,他擅长保家卫国,看家护院。

几次下来,都没有取得成功,他也60了,最后一次要求,我要打。汉武帝怎么都要同意。结果卫青立下不世战功,匈奴被决定性的打败了,而他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悲愤就出来了,他知道了,从此后没什么战争可打了,因为匈奴主力败了,给兜住了,以后匈奴就跑远了,李广再没有机会找到匈奴军队了,也轮不到他打了。

那么,一个历史性的笑话就出现了,一个干了30-40年的将军,一个军功章都没有,试问:现在一个上将,一个团级战役的军功章都没有,而其他人,20岁都一堆军功章,这上将怎么活?

别李广,就现在一个军队打仗体系的上将如此,在军队还能混吗?李广这种时代贵族军旅家庭,这种事情出现,辱没祖上,没脸活着、那时候人气性都大,而且60了,活够了,死吧,不过借着卫青的询问为借口,避免落得他人对李广的奚落。

珍惜自己军事荣誉,珍惜自家军事荣誉,这就到了今天,都可以理解。

良鸟尽,宝弓藏。李广知道自己没机会了,人生的夙愿没有实现,在秦汉时代狂野的尚武精神影响下,在捍卫自己荣誉的激动下,其选择自杀,完全可以理解,也谈不上不得善终。人生七十古来稀,汉朝时候一个总上阵杀敌的将军到60才过世,难道不是善终吗?只不过人各有志,尊重各自的理想和信念。

李广的自杀,是理想和信念的作用,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可歌可泣。其也有完美的人生,胡作非为一点,也没有什么惩罚,放到今天,事业成功,子女成功,个人干点事情也没人管,社会,连自己再敌人都赞许的一个人,这么成功的一个人,难道你说他没有善终?

待续李敢,李陵。


枫林沙洲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兵大举进攻匈奴。那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这次出征,武帝没有安排他。可他心有不甘,戎马一生,至今没有封侯。于是主动请缨,要当先锋。可是上天不给他机会,在茫茫的大漠他迷了路,没有按计划到达指定地点。至此,他的人生也彻底迷失了方向。当后来大将军卫青派人向他询问迷路原因时,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怕了,但他怕的不是死,是审问,于是拔剑自刎。同样是将军,廉颇可以负荆请罪,而李广却选择了死。由此可见,李广只有尚武精神,没有将军肩上跑开马的胸怀,他有勇气死,没勇气承认错误。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李广则逆其道而行之。知错不改,所以一生没有进步,悲情人生也就可以预见了。

李广把基因传给了后代,他的儿子李敢也是一个勇猛无比的将军,也继承了他的性格。依然是有勇气死,没勇气认错。李广死了,他是畏罪自杀,这李敢是清楚的,但是他不管这些,依然去找卫青寻仇,他更知道找大将军报复是死罪,他还是去了,刺伤了卫青。他的尚武精神和李广差不多,他知错犯错比李广的知错不改更胜一筹。

卫青是宽容的,放了李敢。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利用打猎的机会射杀李敢。霍去病有武帝罩着,说李敢是被野兽所伤致死。李敢死的好冤。但细想,他只尚武,毫无是非观念,也是咎由自取。

李陵的尚武和李敢李广比真是有过之无不及。让他去做后勤保障,他不干,非要带着自己的5000千精步兵深入敌后作战。结果无人接应战败被俘。被俘了,如果能像苏武那样也没什么,要知道那时的民族情感是容不得投降的。李陵投降了,结果被汉武帝杀了全家。李陵的是非观比李敢真是强不了多少。

反观李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没有一个是别人主动找他们麻烦,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一家三代值得同情,更值得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