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仅仅是命不好吗?


李广至死未能封侯。不是李广的命不好,是汉朝的封侯制度有问题。更直接说,是与汉武帝的待人政策有问题。

文帝时,曾对李广说:你要是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万户候算得了什么呢?那时候,大概武帝刘彻还没出生呢。

景帝时,李广参加了平定吴楚七国的战斗。

武帝时,李广历任北部边关的守卫任务。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多年不敢侵犯。

但是,就是这位数十年戍守边关,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将军,却至死末得封侯。

李广的许多部下却都封了侯。

汉武帝的舅爷卫青一战封侯。

卫青的表弟霍去病一战封侯。

李广能说什么呢?跟谁说呢?

一死干净。

霍去病死的时候,没有老百姓为他而哭。

卫青死的时候,也没有老百姓为他哭。

可是李广死的时候,听到讯息的军人和老百姓都哭了。

为什么呢?


欢迎点评。


野草的沉思


我是历史零距离,我来回答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公元前166年,匈奴进犯,李广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射,斩杀匈奴很多,被任为汉中郎。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也显示出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之后接受梁王印信,是其一生不得志的开端。


李广的戎马生涯是他作为良人跟随周亚夫征战开始的,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让他一战成名。随后十多年时间里,他随着卫青、周亚夫等大将攻打匈奴,因为其擅长打硬仗,于是被派遣去守长城抵抗匈奴的正面进攻,先后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云中、代郡、雁门、右北平等地太守。公元前123年,随卫青出击匈奴,全军皆有战功,惟李广后军无功而返;公元前121年,率几千骑兵配合张骞部攻击匈奴,被匈奴四万兵围困,奋战两日,兵马损失殆尽,但坚守至援军到,功过相抵;公元前119年,70多岁高龄仍随卫青出击匈奴。

李广一生打过那么多次仗,功劳虽不是最大也不小了,但是当周围的人都被封侯,自己却难封,心里难免会有猜疑,他也经常会为此郁闷。仔细想想为什么比他功劳还小的人都加官进爵,就自己不升官,这问题不是出在皇帝身上,多半是由于李广自身的问题。


李广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和周亚夫,这个几个人都是能打大战役小战斗的将才,做事很会考虑大局,与这几人不同,李广打仗好逞匹夫之勇,喜欢冲锋陷阵,跑在最前头,每次都是硬碰硬,军队也因为平时疏于管理,而在战场变得有些散漫,即使他胜多败少,但是每次胜利都是以汉王朝大量的兵力损失换来的,由此可见,他的确不该受重赏;其次,还由于他自己心胸过于狭窄,作战勇敢,但同时又很自负,他一得志就杀了敢于顶撞他的霸陵尉,。当他随卫青出击匈奴时,对安排他迂回出击不满,一心要打先锋。看到不如自己的将领一个个立功封侯,又抱怨自己命不好。从这种争功心理和怨天尤人来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一生经历无数次冲锋陷阵,居然会在交接时迷路,这无疑给了李广这个老将一个响亮的耳光,战败不说被卫青排挤还受到他人的另眼相看,有负皇恩,想到这些李广悲愤不已,遂拔刀自刎。


历史零距离


《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描写了李广将军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无数。甘肃天水人,祖上也大多都是武将出身,所以李将军年少开始就精通武艺,善骑射。

但是李广将军武将出身,性格直爽,不明白朝堂人心,不明白上边的意思,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就像大多武将一样,如岳飞等,可能是一腔热血,但是总是用力用错了地方。不服从上边的安排,多次扛上。心里比卫青差远来人。卫青老的时候汉武帝看看是否衷心,卫青把所有权利都交了,在朝堂之上,只有心思缜密,时刻如履薄冰,时刻战战兢兢才有机会得到善终。

中国处事哲学应该多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不要总是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应该把功劳留给皇帝和上级,自己直观做事就好,那一代皇帝不杀权重之臣,毕竟篡位多来自权臣。




三只眼工作坊


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

1,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

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事作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

2,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

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

3,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

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基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以及李广自身的这三大致命的弱点,“李广难封”也就并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广的悲剧值得后人借鉴!



枕籍经史0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智玩酱的太爷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鸭梨山大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在龙城大捷。好像龙城飞将不关李广将军什么事。只是自古文人,特别是司马迁特别推崇李广而已。


用户4882571358533


当然不是。

汉朝也实行军功制,有军功则封侯。

而李广几次失侯,都有客观原因所在。

第一次,是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他立下不小的战功,但是却站错了队,接受了梁国的将军印。这就很有问题了,你一个中央政府的将军,怎么可以接受诸侯王所给的将军印?

于是李广同学第一次封侯机会,流产。

第二次,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进攻匈奴,李广就是其中一支的统帅。最终,有一支大军打到了匈奴王庭龙城,诛杀700人得胜而还,这个人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卫青;有两路没有遇到匈奴大军,无功而返;而李广这一路,正好碰到了匈奴军队,最终,汉军几乎全军覆没,而李广被俘虏。

因为无功而有过,所以李广这次不得封侯。

第三次,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

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

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

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

元狩四年,李广再次以前将军的身份出征。负责东路大军的他,又迷路了,没有及时赶到支援卫青大军,于是不得封侯。

或许,李广将军的确少了那么一点运气。但更多的原因还是他的军功不够,不足以封侯。


历史文化详解


李广家族世代为将,他本人更是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三朝。在李广身上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李广名声很大,但在汉朝的对外征战上,李广基本没有打胜过什么大仗、胜仗。难道真是因为他“数奇(读jī)”,也就是命不好吗?

李广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个人能力无疑是很强的,而且料敌如神,对各种战场形势的判断很准确。

汉景帝的时候,皇帝曾派出一名“中贵人”(没有记载姓名,可能为宦官)和李广学习攻打匈奴的方法。这位中贵人带着十几名骑兵与匈奴三名射雕人(就是箭法很厉害的人)遭遇,结果几乎全部被射杀,中贵人带着伤逃到了李广帐下。李广带着百余骑兵去追击,结果被他射死两个人,生擒一个。但没想到他们又和一千多匈奴骑兵遭遇了。根据李广的作战风格,匈奴骑兵认为李广带这么点人肯定是设好了埋伏在引诱他们入套。于是在山上列阵,没敢出击。李广手下人很害怕,建议赶紧跑。李广说我们距离军营还有数十里,匈奴兵追着射杀我们,不到军营我们的人就会被杀完。我们不如安心坐下来休息,让匈奴兵以为我们就是诱饵。于是李广命令他们解下马鞍休息,手下人都担心万一匈奴骑兵杀过来,我们都来不及上马。李广告诉他们,我们这样匈奴骑兵会更加坚定的认为我们是诱饵,他们不敢出兵。果然,匈奴骑兵都感觉有点不对,李广还趁机射杀了他们的一名将领,更加坚定了匈奴骑兵的疑心。到了半夜,趁匈奴骑兵不备,他们安全撤回了军营。

到了汉武帝时,李广出雁门攻打匈奴,李广的军队人数处于劣势,结果军队被打散,李广被俘虏了。匈奴单于一直听闻李广的名声,命令手下人要活捉李广回来。当时李广受伤了,匈奴骑兵就在两匹马之间拉了一个网,把李广放在网里。走了十多里,李广装死,趁一个骑兵不备,抢了他的马,跑了数十里,又把自己剩下的残兵收了一些。匈奴兵追来后,李广射杀了很多匈奴骑兵才安全逃脱。

李广的个人能力,尤其是箭术很强,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个人的武力高低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素质,最重要的应该是性格、谋略和统兵能力。

从之前的小型战斗和之后将要提到的大型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对于具体的战术很精通,料敌形势及战场处置非常准确、迅速,但在战略上没有大的才能,也许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坐到需要战略谋划的位置上,这导致他对于分配给他的战略任务也无法安心地领会执行。

对于统兵,史记专门将他和另外一位名将程不识做了比较。李广带兵没有太多章法,休息下来的时候都是自己解散休息,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种命令手续都比较简单。程不识则不一样,带兵军队严整,休息进退都有规矩,各种手续繁杂,军队中的文书负责人经常忙手续忙到天明。但他们两个人带的军队匈奴都不敢随意侵犯。程不识的军队是因为很有秩序,比较难偷袭,李广的军队则是李广个人反应能力很强,虽然容易被偷袭,也能打败敌人。李广平时对待士兵也很好,士兵没有吃好喝好,自己也不吃不喝,所以平时士兵都很喜欢跟着李广当兵。但李广的带兵方式,对于统领更大规模的军队来讲是不适合的。没有进退之规,只靠主将的个人魅力,是无法统领大规模的军队的。

李广在个人性格上,则表现为爱冒险,自视甚高,常常放敌人到眼前才射箭杀敌,而且喜欢射杀猛兽,自己有时也被猛兽所伤。这对于身负重任的将领来说并不是什么优点。对于冒犯自己的人,李广几乎可以说睚眦必报。李广之前因为被匈奴人俘虏,被贬为庶人。有一天晚上他出去和别人喝酒,回城的时候已经晚了,在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了,他说自己是原来的李将军。霸陵尉告诉他,依据律法,将军都不能夜行,你这个以前的将军更不行。于是李广只能留宿在亭下。后来匈奴入侵右北平,皇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当时的霸陵尉和自己一起上任,到了任上,李广立刻杀了这个霸陵尉。霸陵尉阻拦李广的行为并没有错,依据律法不得夜行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定。李广认为这个霸陵尉不尊重自己,借口都不找,直接滥用自己的权力杀了他,真是毫无心胸。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当不了大将,上级的将领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也很少给他机会建功立业。

李广最后参与了两次大的战役,非但没能建立大的功勋,还把自己的性命都赔了进去。

第一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攻击匈奴。军中很多将领都因为军功封侯,而李广没有军功。过了两年,李广带领四千人,和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人一起出右北平攻击匈奴,两支军队分兵出击,结果李广的四千人被单于四万人包围。激战之后,汉军死伤过半,士气低落,李广意气昂扬,还命令自己的儿子李敢主动冲击匈奴阵地,安慰大家说匈奴很好打,没什么。士兵才稍微心安一点。后来李广射杀了匈奴裨将以及数人,导致匈奴不敢贸然进兵。等到博望侯张骞的援军到了,匈奴兵才撤退。张骞因为迟到应该是死刑,缴纳赎金免为庶人。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奖赏。李广带兵常忽视战略问题,很容易把自己的军队带入险境,但他一直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二次,还是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这次不同的是从俘虏口里知道了单于的准确位置。李广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要击败乃至擒杀匈奴单于,这次目标就在眼前,于是主动请缨,自己作为先锋出击。卫青之前就收到皇帝的指示,李广不能重用,一方面是年纪太大了,另一方面是数奇,也就是命不好,恐怕还有一点没说出的是这个人爱冒险,很容易不顾整体战略,贸然出击。所以大将军卫青安排李广与右将军食其出东道,相当于迂回出击。李广很生气,带着情绪出兵了。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李广居然忽略了向导问题,导致自己的军队迷路,未能及时参与战役。大将军卫青与单于军队经过战斗之后,单于逃走,退兵时才遇到李广和右将军带领的军队。卫青派长史给李广送酒,询问他为什么会迷路,希望他到幕府交代一下情况。卫青同时准备给皇帝上书解释一下李广军队迷路的问题。李广表示自己会给皇帝上书。他认为自己还得去幕府交代为什么会迷路,对自己是一种侮辱,同时想到眼前的机会就这么没了,以自己的年龄恐怕再也没有与单于作战的机会,应该感到很悲凉,于是自杀了。

李广无疑是一位个人战斗力很强的将领,所以他敢于冒险,不怕死。这种特质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位带兵冲锋陷阵的将军,而无法坐镇指挥一场上规模的战役,做出战略谋划。如果说战斗拼的是勇猛,那么战略看重的是稳。作为指挥官,最主要的任务不是自己杀敌的数量,而是在尽量保全自己军队的前提下,多杀伤敌人,最终战胜敌人。李广的心愿是拿下匈奴单于,但这关系到汉朝与匈奴的大局,是一个战略问题,需要多方考虑,做出整体部署。李广不理解,只能不情愿地配合,结果是自己的任务都没做好。

当然,在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的时候,把李广安排在前锋位置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是一个具体负责战斗的位置,给李广可以说还算合适。但这次出击,规模很大,作为前锋是很容易最早与单于的军队接触并拿下单于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很容易获得功劳的位置。这么一个位置,没有给李广,给了谁?公孙敖。因为公孙敖刚刚因为过错把自己的侯爵丢掉了,而他曾经救过卫青的命。卫青把这次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他。李广好不容易遇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和自己竞争的居然是主将的救命恩人。这种巧合也只能用“数奇”解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