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戰績平平?為什麼後世有的人對其推崇備至,評價那麼高?

喬莫佑昉


這個問題的前半句是有幾分道理的,說李廣戰績平平也不是憑空捏造,沒說李廣是常敗將軍,就已經很客觀了。

即使是對李廣極盡讚美只能是的司馬遷,也在《史記》中留下了李廣對匈奴多次戰敗的記錄,他曾經全軍覆沒,也曾經兵敗被擒。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37年),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衛尉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每個人都帶了一萬人馬(軍各萬騎),衛青直搗龍城,不但端了匈奴老巢,還砍了七百個腦袋回來。李廣被打成了光桿兒司令,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了。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次跟隨衛青出征,結果是“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是時廣軍幾沒”。李廣輸了,衛青贏了:“斬首萬餘級。”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張騫和李廣從右北平出鄭,“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又一次全軍覆沒,只有“飛將軍”李廣自己飛一般逃回來了。

李廣終生不得封侯,不是漢武帝沒給他機會,而是李廣實在“點兒背”,跟匈奴正規作戰,打一場輸一場,無數漢家健兒,就死在李廣指揮不力上——漢武帝屢次讓李廣獨自帶兵,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是想拿人命堆出李廣封侯的資格。

李廣是很能打,箭術也算超一流,但是他也就能當個敢死隊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好像還差了一點。如果他在衛青麾下當一個副將,應該是很稱職的,如果他一直跟著衛青而不是獨自帶兵,可能早就成了萬戶侯了。

而李廣之所以有名,還要感謝司馬遷。司馬遷是很看不起衛青霍去病的,甚至還說他們是“佞幸”,可就是司馬遷眼裡的“佞幸”,打出了大漢王朝的威風,破滅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了貶低衛青霍去病,司馬遷拉出李廣當牌坊——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話而受了宮刑,所以《史記》記載未必完全公允,而後世史家都以《史記》為楷模,於是戰績平平的李廣成了戰神,而戰功卓著的衛青霍去病成了“佞幸”。司馬遷還恨恨地批評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等人遠征匈奴勞民傷財耗費國力。

這其實是歷代文人的通病,並且以宋代文人為最:邊民和百姓是否受異族欺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打仗,哪怕割地賠款稱臣,也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只要還有幾個州縣歸朝廷管,那麼士大夫就可以拿著俸祿過安穩日子……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這種論調真是搞笑,說李廣戰績平平,純屬捏造。

如果李廣不是有大作為?那麼大漢也沒有哪位將軍有了。

李廣16歲結髮從軍,與弟李蔡率領數千隴西地方軍,發動百姓,大破老上單于十四萬大軍,殺一王,敗其眾,大有利。(見晁錯的《言兵事疏》,晁錯的奏摺顯然比《史記》更加真實可靠)

漢文帝激動不已,雖然文帝的大將和幾十萬大軍奈何不了匈奴軍,李廣的勝利也讓皇家很沒面子,但是文帝足夠大氣,一向節儉的文帝,居然同時破格火箭式提升李廣李蔡兄弟為中郎,因為手頭拮据,拿不出侯爵來獎勵李廣兄弟,文帝把僅有200石的中郎,工資翻倍又翻倍,足足800石,和列侯的收入相差無幾,以此彌補李廣兄弟。(見《史記》)

文帝經此次大勝,雄心萬丈,籌劃大舉進攻匈奴,此時,晁錯上疏多份,其中《言兵事疏》寫了李廣大勝匈奴的可貴和經驗,只有良將李廣才是戰勝匈奴的合適人選,提議良將李廣帶領隴西軍和義渠騎兵,以騎兵對付匈奴騎兵。以後幾年,李廣帶領李蔡,李息,公孫渾邪等不過萬人的騎兵部隊,神出鬼沒,來去如風,馳騁邊疆大漠,多次擊敗老上單于。到景帝繼位,匈奴入侵大漢部隊,從十四萬銳減到6萬,之後再也無力大舉入侵,就算七國之亂,也不敢乘亂攻擊大漢,可見李廣至少消滅了十萬甚至更多的匈奴軍,把匈奴打疼了,打怕了。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是2000石郡尉,直到漢武帝時,被衛青以莫須有迷路誣陷逼死,也還是2000石的官,景帝重用周亞夫而不是李廣,因為天下太平,景帝要利用周亞夫拉攏高祖老臣一脈。武帝重用衛青而不是李廣,導致定襄和漠北兩戰,漢軍多損失三十萬士馬,單于夜遁逃,漢國力一空。(見《史記》)武帝遠不如文帝。

武帝雖不如文帝,但是對於李廣的重要性也是認識的很清楚。事情是這樣的,李廣奇襲單于,由於衛青未能拖住同在上谷的左賢王,李廣損失三成多部隊,自己被俘,雖然逃脫,還是被定死罪,用錢贖罪後,罷官賦閒。李廣與友人外出遊玩夜歸,經過霸陵亭,負責守護皇陵的霸陵尉,當值違規喝酒,罪當斬,霸陵尉喝高了,熱啊,醉醺醺的到霸陵亭吹風,這霸陵尉是外戚系的,看到李廣當然不爽,欺負李廣是沒有官職,攔住不放。這算是給他的主子出口氣。沒想到,漢軍擋不住左賢王的進攻,沒人能制服左賢王,武帝這才明白李廣有多強,趕緊把李廣復職,並且把霸陵尉送給李廣執法,李廣斬了霸陵尉,武帝專門寫信表揚李廣公正執法,殺的好!(見《史記》)

景帝時,李廣受梁王印,但沒有接受梁王的賞賜。這個印不是戰後給的,如果戰後受印那是要殺頭的。所以,這個印是梁王被困,周亞夫不發救兵時,梁王給李廣的臨時印,戰後就收回了。梁王被吳王叛軍打的快頂不住了,周亞夫又不肯出兵,梁王就讓大家想辦法,於是有人建議找李廣幫忙,李廣幾千人就大敗老上單于十幾萬,那是大大有名啊,而且為人正直,於是梁王就請李廣統帥手下部隊,果然李廣太能打了,很快擊敗吳王部隊,奪了吳王帥旗,周亞夫一看,再不打不但沒功還有罪,趕快發兵。但是,就此周亞夫和李廣水火不容。

景帝在平定七國後,很快給有功之臣封官,連李廣手下的公孫渾邪(公孫賀的爹,公孫敖的爺爺)也加封2000石。(見《史記》)但是李廣和周亞夫,他必須做一個抉擇,經過長時間考慮,景帝選擇了擁有廣泛人脈的周亞夫,把能征慣戰的李廣打發到邊疆。

李廣景帝時守衛邊疆,武帝時為大漢訓練騎兵部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衛青逼死後,天下百姓軍人,都為李廣哭泣。

補充一下衛青龍城之戰的後果。衛青去的龍城應該是盧龍城,距上谷正好700裡,而匈奴大會的龍城,在數千裡之外,顯然不是。衛青為了這幾百匈奴人,衛青沒有完成牽制左賢王的任務,倒致公孫敖人單勢孤被迅速擊潰,李廣因此被單于和左賢王夾擊。李廣用小部隊吸引單于和左賢王,大部隊成功突圍。李廣完成掩護任務,也成功突圍,數日後,由於受傷生病,在距離與大部隊匯合地點不遠處暈倒墜馬,被匈奴派出的搜索隊發現。幾分鐘後,李廣甦醒,奪馬與弓箭而走,向南不過十幾裡就與大部隊匯合。

此戰是在公元前129年,而不是什麼公元前137年,如果說連時間都會搞錯,那麼其他內容自然也搞不清楚,一筆糊塗賬。

另外,公元前123年李廣為後將軍,根本沒有參與戰鬥,現在有人居然說李廣全軍覆沒,是無知呢,還是效仿衛青莫須有迷路的手法呢?倒是衛青此戰損失士馬十幾萬,雖然衛青拼命拍武帝寵妃馬屁,還是被武帝閒置,可見武帝對衛青有多麼不滿。

公元前121年,李廣配合霍去病河西之戰,僅僅4千人,牽制住左賢王4萬精銳之師,並最終取得勝利,根本沒衛青什麼事兒。明明是李廣斬獲1萬多,為什麼有的人會說此戰衛青斬獲1萬多?實在搞笑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主要和司馬遷有關。李廣是漢朝名將,名門隴西李氏之後,主要功績體現在鎮守漢邊關,匈奴不敢來犯。漢武帝時期國策轉為戰略進攻後,李廣幾次領兵出征的經歷都不理想,要麼在沙漠裡迷路,要麼遭遇匈奴主力被圍攻導致失敗,總體表現來說,防守很強但進攻不如人意。但李廣在後世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卻非常高,無論是出現頻率還是被讚譽的程度,不但遠遠超過與自己齊名的同期名將程不識,而且連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名將都比不上李廣。這一切都來源於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塑造了一個才氣絕倫但又生不逢時的李廣,個人才華與悲劇經歷形成巨大反差,形成了一個經典的文學形象,從此以後,馮唐易老和李廣難封成為典故,每一代不得志的人都會引用這兩個典故來感嘆自身的命運,從而也抬升了李廣的文學和歷史地位。


西安張思睿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中的這句詩,也是為李廣懷才不遇鳴不平。其實有很多文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就用李廣自喻。李廣生不逢時,連漢文帝都說如果李廣生對了時代,就算封一個萬戶侯,又有何難呢?

李廣前後大大小小的杖仗打了不少,卻從未封過什麼高官。做過七次郡守,每次得到的東西也分給部下。家裡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生活也算節儉。

李廣在射箭方面很有天賦,箭術了得。曾經射猛虎,殺敵人,都是很厲害的,《水滸傳》裡花榮不是被稱為小李廣嗎。

當時李廣已經很老了,六十花甲的年紀,還要跟著衛青霍去病兩個人去打仗。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絕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李廣夾在他們中間,就沒什麼特殊了。

在打仗過程中,李廣迷了路。他覺得這是天意了,為了不讓後來文吏筆下侮辱,自盡身亡。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裡的飛將軍,也是李廣。李廣對於抗擊匈奴這方面,也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以至於匈奴人都害怕他。

其實李廣也不算是戰績平平,至於被很多人讚頌,是因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吧。





是阿史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這些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李廣參加過好多戰事,從最開始的七國之亂到後來的匈奴。但是對匈奴的作戰中戰績平平,甚至做了匈奴俘虜,後來逃跑了。這樣看來李廣的戰績遠遠不及衛青、霍去病。

但李廣將軍為人是很不錯的,把賞賜給自己的東西分給部下,對部下也是很關心。平時不貪汙錢財,在戍邊時恪盡職守,保衛這大漢的邊疆。可能就是這種忠君愛國的精神,才讓後人對他如此推崇。

畢竟後世的封建君王需要的就是這種忠君的將領,不像一些戰功卓越的將領,雖然戰績很牛,但建國後也是飛揚跋扈,也很讓君王頭疼。


蓋世楠爵


李廣算是生不逢時的,能力有,但是他的時代,漢的實力還沒有回覆,還是修養舔傷疤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發動對匈奴的進攻,只能夠被動防守,李廣能做到的就是不讓匈奴人躍過長城南下,的確,他做到了。到了武帝時期,漢帝國實力恢復,武帝開始謀劃對匈奴的進攻作戰,這個時候的李廣已經年邁,只能讓位給年輕的衛青和霍去病了,這兩人光芒又太甚,所以把守土的李廣徹底淹沒。在後朝,文人都感覺自己是李廣,懷才不遇,故而一直歌頌李廣。到了唐朝,這一風氣更甚,唐朝的皇姓是李,李廣也姓李,加上文人的自比,所以就出現了一堆歌頌李廣的詩歌。說起來,李廣也還是當得起這些歌頌的,畢竟他生的時代只需要守土就行。


會夢74956555


李廣個人能力很強、但是管理能力稍弱、這也是一直不得封侯的原因之一、另外個人情商實在不理想、文弱書生總以為自己就像李廣、懷才不遇、但是一個人的成就需要多方面、多因素、多機遇給予的、如果沒有霍去病、衛青等、那李廣也是大神級別人物!


恩佐兄弟


李唐王朝與李廣都是關隴李氏而且李廣被視為祖先之一,很多唐詩拍李廣馬屁就是拍皇家的馬屁。然後就有名了。


用戶名叫啥囁2016


個人認為原因有如下幾個:

第一,李廣和司馬遷關係很好。所以作為一名關係戶,也是因為難以封侯的原因,他被司馬遷寫入史書。

第二,文人的宣傳。龍城飛將、李廣難封等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詩句的傳播度也極高,所以使得李廣廣為人知。


何生說事兒


李廣成為西漢戰神,主要是司馬遷的功勞。後世有人評史記是謗史是有道理的。比起衛青霍去病,李廣的軍職和戰績均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