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僅僅是命不好嗎?


李廣至死未能封侯。不是李廣的命不好,是漢朝的封侯制度有問題。更直接說,是與漢武帝的待人政策有問題。

文帝時,曾對李廣說:你要是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時候,萬戶候算得了什麼呢?那時候,大概武帝劉徹還沒出生呢。

景帝時,李廣參加了平定吳楚七國的戰鬥。

武帝時,李廣歷任北部邊關的守衛任務。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多年不敢侵犯。

但是,就是這位數十年戍守邊關,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將軍,卻至死末得封侯。

李廣的許多部下卻都封了侯。

漢武帝的舅爺衛青一戰封侯。

衛青的表弟霍去病一戰封侯。

李廣能說什麼呢?跟誰說呢?

一死乾淨。

霍去病死的時候,沒有老百姓為他而哭。

衛青死的時候,也沒有老百姓為他哭。

可是李廣死的時候,聽到訊息的軍人和老百姓都哭了。

為什麼呢?


歡迎點評。


野草的沉思


我是歷史零距離,我來回答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老家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公元前166年,匈奴進犯,李廣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射,斬殺匈奴很多,被任為漢中郎。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也顯示出他過人的軍事才能,當時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之後接受梁王印信,是其一生不得志的開端。


李廣的戎馬生涯是他作為良人跟隨周亞夫征戰開始的,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讓他一戰成名。隨後十多年時間裡,他隨著衛青、周亞夫等大將攻打匈奴,因為其擅長打硬仗,於是被派遣去守長城抵抗匈奴的正面進攻,先後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代郡、雁門、右北平等地太守。公元前123年,隨衛青出擊匈奴,全軍皆有戰功,惟李廣後軍無功而返;公元前121年,率幾千騎兵配合張騫部攻擊匈奴,被匈奴四萬兵圍困,奮戰兩日,兵馬損失殆盡,但堅守至援軍到,功過相抵;公元前119年,70多歲高齡仍隨衛青出擊匈奴。

李廣一生打過那麼多次仗,功勞雖不是最大也不小了,但是當週圍的人都被封侯,自己卻難封,心裡難免會有猜疑,他也經常會為此鬱悶。仔細想想為什麼比他功勞還小的人都加官進爵,就自己不升官,這問題不是出在皇帝身上,多半是由於李廣自身的問題。


李廣的名氣遠不如衛青、霍去病和周亞夫,這個幾個人都是能打大戰役小戰鬥的將才,做事很會考慮大局,與這幾人不同,李廣打仗好逞匹夫之勇,喜歡衝鋒陷陣,跑在最前頭,每次都是硬碰硬,軍隊也因為平時疏於管理,而在戰場變得有些散漫,即使他勝多敗少,但是每次勝利都是以漢王朝大量的兵力損失換來的,由此可見,他的確不該受重賞;其次,還由於他自己心胸過於狹窄,作戰勇敢,但同時又很自負,他一得志就殺了敢於頂撞他的霸陵尉,。當他隨衛青出擊匈奴時,對安排他迂迴出擊不滿,一心要打先鋒。看到不如自己的將領一個個立功封侯,又抱怨自己命不好。從這種爭功心理和怨天尤人來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一生經歷無數次衝鋒陷陣,居然會在交接時迷路,這無疑給了李廣這個老將一個響亮的耳光,戰敗不說被衛青排擠還受到他人的另眼相看,有負皇恩,想到這些李廣悲憤不已,遂拔刀自刎。


歷史零距離


《出塞》唐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描寫了李廣將軍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戰功無數。甘肅天水人,祖上也大多都是武將出身,所以李將軍年少開始就精通武藝,善騎射。

但是李廣將軍武將出身,性格直爽,不明白朝堂人心,不明白上邊的意思,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行事。就像大多武將一樣,如岳飛等,可能是一腔熱血,但是總是用力用錯了地方。不服從上邊的安排,多次扛上。心裡比衛青差遠來人。衛青老的時候漢武帝看看是否衷心,衛青把所有權利都交了,在朝堂之上,只有心思縝密,時刻如履薄冰,時刻戰戰兢兢才有機會得到善終。

中國處事哲學應該多看看老子的道德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不要總是突出自己,表現自己。應該把功勞留給皇帝和上級,自己直觀做事就好,那一代皇帝不殺權重之臣,畢竟篡位多來自權臣。




三隻眼工作坊


李廣悲劇性命運形成

1,自負是李廣的第一大弱點.

在“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之後還有兩句是這麼說的“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李廣自負其才天下無雙,事實也如此,李廣為此打了不少敗仗。還有,李廣自恃才氣出眾,作戰勇猛便產生極大的自負心理,行事作風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這也犯了嚴重的過錯,給自己帶來極壞的影響,

2,心胸狹隘是其第二大弱點。

李廣平時的為人心胸狹隘,毫無大將風度,甚至會為一點小事怨恨別人並伺機報復。甚至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也不忘公報私仇,設計殺害得罪過自己的人,可謂睚眥必報。這種狹隘的心胸也給別人尤其是當時的漢武帝留下了極不好的印象,一個心胸如此狹隘的人領導會重用嗎,即使用了會放心嗎?

3,言而無信”是李廣的第三大弱點。

他在鎮守隴西時,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詐術,誘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後卻全部加以坑殺。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兵”。用計策勸降敵人,以不損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戰爭的勝利,絕對是值得稱道的行為。但是,出爾反爾、坑殺降將的做法,又怎能獲得皇上的信任?無論敵友,誰都不敢相信一個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之人,而這一行為也給李廣帶來了無窮的後患。

基於歷史的客觀原因以及李廣自身的這三大致命的弱點,“李廣難封”也就並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廣的悲劇值得後人借鑑!



枕籍經史0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我認為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裡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智玩醬的太爺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我認為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裡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鴨梨山大


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在龍城大捷。好像龍城飛將不關李廣將軍什麼事。只是自古文人,特別是司馬遷特別推崇李廣而已。


用戶4882571358533


當然不是。

漢朝也實行軍功制,有軍功則封侯。

而李廣幾次失侯,都有客觀原因所在。

第一次,是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他立下不小的戰功,但是卻站錯了隊,接受了梁國的將軍印。這就很有問題了,你一箇中央政府的將軍,怎麼可以接受諸侯王所給的將軍印?

於是李廣同學第一次封侯機會,流產。

第二次,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進攻匈奴,李廣就是其中一支的統帥。最終,有一支大軍打到了匈奴王庭龍城,誅殺700人得勝而還,這個人就是後來威震天下的大將軍衛青;有兩路沒有遇到匈奴大軍,無功而返;而李廣這一路,正好碰到了匈奴軍隊,最終,漢軍幾乎全軍覆沒,而李廣被俘虜。

因為無功而有過,所以李廣這次不得封侯。

第三次,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徵匈奴。李广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

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

李廣佈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副)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

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

元狩四年,李廣再次以前將軍的身份出征。負責東路大軍的他,又迷路了,沒有及時趕到支援衛青大軍,於是不得封侯。

或許,李廣將軍的確少了那麼一點運氣。但更多的原因還是他的軍功不夠,不足以封侯。


歷史文化詳解


李廣家族世代為將,他本人更是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及漢武帝三朝。在李廣身上有個很奇怪的問題,就是李廣名聲很大,但在漢朝的對外征戰上,李廣基本沒有打勝過什麼大仗、勝仗。難道真是因為他“數奇(讀jī)”,也就是命不好嗎?

李廣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個人能力無疑是很強的,而且料敵如神,對各種戰場形勢的判斷很準確。

漢景帝的時候,皇帝曾派出一名“中貴人”(沒有記載姓名,可能為宦官)和李廣學習攻打匈奴的方法。這位中貴人帶著十幾名騎兵與匈奴三名射鵰人(就是箭法很厲害的人)遭遇,結果幾乎全部被射殺,中貴人帶著傷逃到了李廣帳下。李廣帶著百餘騎兵去追擊,結果被他射死兩個人,生擒一個。但沒想到他們又和一千多匈奴騎兵遭遇了。根據李廣的作戰風格,匈奴騎兵認為李廣帶這麼點人肯定是設好了埋伏在引誘他們入套。於是在山上列陣,沒敢出擊。李廣手下人很害怕,建議趕緊跑。李廣說我們距離軍營還有數十里,匈奴兵追著射殺我們,不到軍營我們的人就會被殺完。我們不如安心坐下來休息,讓匈奴兵以為我們就是誘餌。於是李廣命令他們解下馬鞍休息,手下人都擔心萬一匈奴騎兵殺過來,我們都來不及上馬。李廣告訴他們,我們這樣匈奴騎兵會更加堅定的認為我們是誘餌,他們不敢出兵。果然,匈奴騎兵都感覺有點不對,李廣還趁機射殺了他們的一名將領,更加堅定了匈奴騎兵的疑心。到了半夜,趁匈奴騎兵不備,他們安全撤回了軍營。

到了漢武帝時,李廣出雁門攻打匈奴,李廣的軍隊人數處於劣勢,結果軍隊被打散,李廣被俘虜了。匈奴單于一直聽聞李廣的名聲,命令手下人要活捉李廣回來。當時李廣受傷了,匈奴騎兵就在兩匹馬之間拉了一個網,把李廣放在網裡。走了十多里,李廣裝死,趁一個騎兵不備,搶了他的馬,跑了數十里,又把自己剩下的殘兵收了一些。匈奴兵追來後,李廣射殺了很多匈奴騎兵才安全逃脫。

李廣的個人能力,尤其是箭術很強,在很多時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個人的武力高低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素質,最重要的應該是性格、謀略和統兵能力。

從之前的小型戰鬥和之後將要提到的大型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對於具體的戰術很精通,料敵形勢及戰場處置非常準確、迅速,但在戰略上沒有大的才能,也許是他一直沒有機會坐到需要戰略謀劃的位置上,這導致他對於分配給他的戰略任務也無法安心地領會執行。

對於統兵,史記專門將他和另外一位名將程不識做了比較。李廣帶兵沒有太多章法,休息下來的時候都是自己解散休息,也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各種命令手續都比較簡單。程不識則不一樣,帶兵軍隊嚴整,休息進退都有規矩,各種手續繁雜,軍隊中的文書負責人經常忙手續忙到天明。但他們兩個人帶的軍隊匈奴都不敢隨意侵犯。程不識的軍隊是因為很有秩序,比較難偷襲,李廣的軍隊則是李廣個人反應能力很強,雖然容易被偷襲,也能打敗敵人。李廣平時對待士兵也很好,士兵沒有吃好喝好,自己也不吃不喝,所以平時士兵都很喜歡跟著李廣當兵。但李廣的帶兵方式,對於統領更大規模的軍隊來講是不適合的。沒有進退之規,只靠主將的個人魅力,是無法統領大規模的軍隊的。

李廣在個人性格上,則表現為愛冒險,自視甚高,常常放敵人到眼前才射箭殺敵,而且喜歡射殺猛獸,自己有時也被猛獸所傷。這對於身負重任的將領來說並不是什麼優點。對於冒犯自己的人,李廣幾乎可以說睚眥必報。李廣之前因為被匈奴人俘虜,被貶為庶人。有一天晚上他出去和別人喝酒,回城的時候已經晚了,在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了,他說自己是原來的李將軍。霸陵尉告訴他,依據律法,將軍都不能夜行,你這個以前的將軍更不行。於是李廣只能留宿在亭下。後來匈奴入侵右北平,皇帝任命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當時的霸陵尉和自己一起上任,到了任上,李廣立刻殺了這個霸陵尉。霸陵尉阻攔李廣的行為並沒有錯,依據律法不得夜行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定。李廣認為這個霸陵尉不尊重自己,藉口都不找,直接濫用自己的權力殺了他,真是毫無心胸。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當不了大將,上級的將領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也很少給他機會建功立業。

李廣最後參與了兩次大的戰役,非但沒能建立大的功勳,還把自己的性命都賠了進去。

第一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攻擊匈奴。軍中很多將領都因為軍功封侯,而李廣沒有軍功。過了兩年,李廣帶領四千人,和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人一起出右北平攻擊匈奴,兩支軍隊分兵出擊,結果李廣的四千人被單于四萬人包圍。激戰之後,漢軍死傷過半,士氣低落,李廣意氣昂揚,還命令自己的兒子李敢主動衝擊匈奴陣地,安慰大家說匈奴很好打,沒什麼。士兵才稍微心安一點。後來李廣射殺了匈奴裨將以及數人,導致匈奴不敢貿然進兵。等到博望侯張騫的援軍到了,匈奴兵才撤退。張騫因為遲到應該是死刑,繳納贖金免為庶人。李廣功過相抵,沒有獎賞。李廣帶兵常忽視戰略問題,很容易把自己的軍隊帶入險境,但他一直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二次,還是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這次不同的是從俘虜口裡知道了單于的準確位置。李廣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要擊敗乃至擒殺匈奴單于,這次目標就在眼前,於是主動請纓,自己作為先鋒出擊。衛青之前就收到皇帝的指示,李廣不能重用,一方面是年紀太大了,另一方面是數奇,也就是命不好,恐怕還有一點沒說出的是這個人愛冒險,很容易不顧整體戰略,貿然出擊。所以大將軍衛青安排李廣與右將軍食其出東道,相當於迂迴出擊。李廣很生氣,帶著情緒出兵了。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李廣居然忽略了嚮導問題,導致自己的軍隊迷路,未能及時參與戰役。大將軍衛青與單于軍隊經過戰鬥之後,單于逃走,退兵時才遇到李廣和右將軍帶領的軍隊。衛青派長史給李廣送酒,詢問他為什麼會迷路,希望他到幕府交代一下情況。衛青同時準備給皇帝上書解釋一下李廣軍隊迷路的問題。李廣表示自己會給皇帝上書。他認為自己還得去幕府交代為什麼會迷路,對自己是一種侮辱,同時想到眼前的機會就這麼沒了,以自己的年齡恐怕再也沒有與單于作戰的機會,應該感到很悲涼,於是自殺了。

李廣無疑是一位個人戰鬥力很強的將領,所以他敢於冒險,不怕死。這種特質決定了他只能做一位帶兵衝鋒陷陣的將軍,而無法坐鎮指揮一場上規模的戰役,做出戰略謀劃。如果說戰鬥拼的是勇猛,那麼戰略看重的是穩。作為指揮官,最主要的任務不是自己殺敵的數量,而是在儘量保全自己軍隊的前提下,多殺傷敵人,最終戰勝敵人。李廣的心願是拿下匈奴單于,但這關係到漢朝與匈奴的大局,是一個戰略問題,需要多方考慮,做出整體部署。李廣不理解,只能不情願地配合,結果是自己的任務都沒做好。

當然,在跟隨衛青出擊匈奴的時候,把李廣安排在前鋒位置也未嘗不可,因為這是一個具體負責戰鬥的位置,給李廣可以說還算合適。但這次出擊,規模很大,作為前鋒是很容易最早與單于的軍隊接觸並拿下單于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很容易獲得功勞的位置。這麼一個位置,沒有給李廣,給了誰?公孫敖。因為公孫敖剛剛因為過錯把自己的侯爵丟掉了,而他曾經救過衛青的命。衛青把這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給了他。李廣好不容易遇到適合自己的機會,而和自己競爭的居然是主將的救命恩人。這種巧合也只能用“數奇”解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