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政府为何禁止使用金币?钱荒

《长安十二时辰》在热播中,其中有很多片段提及大唐时期使用的货币,比如张小敬在吃水盆羊肉时支付的是金属铜币,按照唐玄宗时期,使用的应该是开元通宝,鱼肠手上挂的也是金属铜币。在四川地区没有创造出交子之前,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使用的是金属货币。各个王朝都会制定相应的货币制度,对金属货币的锻造、流通、使用等有所规定。比如,下图介绍的就是姚如能在追寻狼卫时候,在龙波住所发现一箱罗马金币,这种金币在当时政府是禁止在民间流通使用的。(《唐律疏议》明文规定“私铸金银等钱,不通时用者,不坐。”)可是官府虽有禁止,民间却不管禁令,依旧偷偷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

钱荒

《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政府为何禁止使用金币?钱荒

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开始,梳理大唐时期钱荒的来龙去脉!

一、何为钱荒?

钱荒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但钱荒这种现象在北宋之前就已经出现。

《宋史·食货志》给钱荒的定义:“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意思是在市场交易中,货币短缺,进而导致商品交易停滞的现象。

《中国古钱辞典》的解释:“钱荒指我国古代因铜钱短缺而引起的经济危机。”

百度百科对其解释:“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有上面的解释可知,钱荒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不足,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导致社会商业交易中物价不稳定,经济不稳定的现象。

二、唐代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从实物货币演变为金属货币之后,很多时期都采用量名钱体系,也就是以重量为货币名称的货币制度。比如汉武帝时期使用的五铢钱,其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等,也就是五铢钱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花费的成本基本等于它的面值。

实物货币演变为金属货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瞬间很快替代完成的。金属货币相对于实物货币的优点就是满足了货币币材的稀缺性,故而满足货币稀缺性,另外,容易标准化、易于储存等,缺点就是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重量较重,不便于大宗交易和携带。比如开元通宝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政府为何禁止使用金币?钱荒

为了解决这种金属货币过重带来的问题,唐初,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也就是政府锻造的金属货币和绢帛都是大唐的法定货币,可以自由流通,兑换。大额交易的时候使用绢帛,小额交易的时候采用金属货币。绢帛和金属货币之间兑换比例,按照绢帛的市场价格变动而变动。

不过,绢帛由于易损坏、难以分割、价格不稳定,容易波动等缺点,导致在经济生活中,民间不愿意使用。

唐高祖于公元621年,开始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推行使用开元通宝,国家发行,以文为单位,一两十钱,并规定了开元通宝的大小、重量、单位,确定为唐的法定货币,具有无限兑换能力

三、唐代钱荒发生的时期

1.唐高祖时期

唐高祖在公元621年废除五铢钱,实行以开元通宝为法定货币的货币制度。

政府通过融化五铢钱锻造开元通宝。由于唐之前五铢钱流通数百年,经历无数次的融化锻造,以及民间私造等,很多五铢钱已经质量较差,成为真正的劣币,充斥市场。唐朝融化时就需要数枚五铢钱才能锻造一枚开元通宝。使得当时的开元通宝短缺,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出现钱荒现象。

故而,唐朝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绢帛和开元通宝在社会中一起流通。

其实,随着经济发展,这个货币制度还是无法提供足量的货币,导致市场货币需求量不足,民间就开始私自导致开元通宝,而民间导致出来的这些货币,导致时偷工减料,导致出来的货币质量较差。这些钱币被称为“恶钱”。“恶钱”充斥社会,一直到伴随唐朝,没有办法合理解决。这也是钱荒现象引发出来的另外一大问题。

由于恶钱质量较差,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引发了物价的持续上涨。

2.唐玄宗时期

到唐玄宗时期,经济发展到了唐代的巅峰,自然对货币的需求也就更高。钱荒严重,恶钱问题也更加严重。

唐玄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货币的制造材料入手,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铜锡等稀有金属,实行政府垄断。《唐大诏令集》记载“禁断私卖铜、锡,仍禁造铜器。所在采铜、铅,官为市取,勿抑其价,务利于人。”

同时,还规定商品交易时,鼓励采用绫罗绢布杂货等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使用。《通典》中就记载“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关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政府才用上述方法解决钱荒,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可是货币供给量还是足,加上私自锻造货币可以从中获利,恶钱还是在民间大量流通。本文开头所说的金币就是其中的一种恶钱。

3.唐肃宗时期

经历了安史之乱,进入唐肃宗时期,政府的财政收支不足,政府开始缺钱,从而改革货币制度。

在户部侍郎第五琦的建议下,政府开始锻造发现乾元重宝。

《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政府为何禁止使用金币?钱荒

乾元重宝一千枚重量为十斤,开元通宝一千枚重量为六斤四两,面值却是开元通宝的十倍,也就是说乾元重宝的实际价值减少了,货币贬值,带来就是物价上涨。

第二年,唐肃宗又发现新币重轮乾元。一枚重轮乾元钱可以兑换五十枚开元通宝,但是一千枚重轮乾元钱重量为二十斤。重轮乾元在乾元重宝的基层上继续贬值。

这时,市场上就流通三种货币,其中优质的货币是开元通宝,其次是乾元重宝,再次是重轮乾元。最为理性的交易者,在同中情况下,支付给他人钱币的时候都会支付劣币,把良币储存起来,这样社会中最终充斥的都是劣币,良币推出市场,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暴涨。

公元762年,唐肃宗的儿子即位,废除重轮乾元,规定开元通宝与乾元重宝一比一兑换,实行二者价值相等,其后乾元重宝也逐渐推出市场,只留下开元通宝,实行金融的稳定发展。

4.唐后期

唐德宗时期推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规定上缴给政府的税收要折算为钱币上缴。这样就导致,大量的钱币流入政府手中,民间流通的货币大量减少,出现钱荒现象。导致物价下跌,货币升值,也就是通货紧缩。《资治通鉴》记载“自定两税以来,钱日重物日轻。”

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出各种办法。比如建中四年,苦于“常赋不足用”,判度支、侍郎赵赞上奏“请釆连州白铜铸大钱,以一当十,权其轻重。”这种办法,本质上还是发行新货币,进行货币贬值,但在唐肃宗时候证明是不行的。

另外一种是在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政府规定“命市井交易,以续、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这种方法又回归到实物货币与金融货币共同使用,唐初就曾使用。

到了唐宪宗时期,钱荒现象更为严重,在元和四年直接规定“京师用钱缗少二十及有铅锡钱者,捕之;非交易而钱行衢路者,不问。复诏釆五岭银坑,禁钱出岭。”这就从金属货币流通、使用、开采等环节进行管理。

四、钱荒产生的本质原因

钱荒就是由于货币供给量不足以满足社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进而引起通货紧缩。

既然货币供给量不足,那就增加货币供给量不就可以解决钱荒问题了吗?

在我们当下社会,这是可以的,现在实行的是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简单说就是政府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发现的纸币,是不能兑换黄金的,其面值远大于实际价值。纸币的流通,被社会认可,是凭借政府信用在后面支撑的。

唐代时期,纸币还没有出现,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不发达,社会使用的是金属货币。金属本身就具有价值,经过锻造之后成为金属货币,其实际价值和面值是相等的,在交易过程中,实现等价交换。社会出现钱荒时候,政府没有办法发行更多的货币,由于在唐代开采技术、冶炼技术、锻造技术还不能实现规模化,而且金属稀缺。

钱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积累的财富增加,而这些财富都可用货币来衡量交易,自然对货币的需求就增加。比如,政府的军费开支,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政府的税收收入,民间的各种交易,都需要货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