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剧中男主张小敬身陷右骁卫官署大牢,无法脱身,关键时刻骠骑大将军郭利仕出面,才将张小敬救出。剧里李必称其为郭叔叔的大将军郭利仕,是圣人身边的宠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圣人有了隐居骊山温泉宫,移权给右相的想法后,挺身而出,为太子仗义执言,试图扭转乾坤。那么,这位太子的得力帮手郭利仕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历史上真实的郭利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贵妃捧墨,力士脱靴

其实,郭利仕的历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广的便是“贵妃捧墨,力士脱靴”,说的是唐明皇有一天兴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诗,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让杨贵妃为他研墨,这搁平时没人敢使唤唐明皇的两大红人,但那时唐明皇兴趣很高,就随口答应让他们俩人去给李白帮忙,李白也是一挥而就,写的名篇,从而博得皇帝龙颜大悦。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然而,经过历代专家的考证,认为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这件事并无正式记载,而多见于民间传闻,故而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子应为民间为突出李白而编纂而成,并不符实。

名门之后,家道生变

据正史记载,高力士虽然是宦官但却是出身名门,他的曾祖冯盎是隋末唐初的岭南首领,父亲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长寿二年(693年),冯君衡遭到诬陷而抄家,年仅九岁的高力士也受牵连而被阉割成了宦官。入宫之前名为力士,入宫后曾因小错而女皇武则天被赶出皇宫,在宦官高延福的抚养下才活了下来,因此改姓为高,即高力士。

参与政变,相助玄宗

景龙年间,李隆基被封为临淄王期间,高力士倾心侍奉左右,他虽是一介宦官,却强壮魁梧,办事得力,颇有见识,有将军之风范,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也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为知己,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他与唐玄宗不离不弃、终生不渝的关系,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仆,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的兄弟、知己情谊。

唐隆年间(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复位登基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于皇太子,此后高力士一直跟随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参与李隆基发动的政变,诛杀意欲谋反的太平公主一党。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因高力士在这两次政变中表现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为官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全国上下呈交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经过他的过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处置,只有大事才交给皇帝裁决。在当时,用权倾天下来形容高力士一点都不过。

唐玄宗甚至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应承处理,我歇息则安稳。”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太子李亨,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屿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则称高力士为“阿翁”,驸马们都称其为“爷”。皇帝李隆基为了表示对高力士的尊重,称呼他为“将军”。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赏也越来越多。天宝初年,加官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渤海郡公。天宝七年(748年),加封骠骑大将军。天宝十四年(755年),设立内侍省,有内侍监两名,官阶正三品。

安史之乱,大唐国殇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天宝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武备废弛,军队溃不成兵,节节败退,沿途州县几乎是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15年(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因唐玄宗的胡乱指挥,潼关失守。这年6月,叛军即攻破都城长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改变大唐国运的“安史之乱”。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和一帮亲信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所诛杀。然而恼怒的士兵们并没有因此罢休,他们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要求皇帝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却是万分舍不得,僵持之间,这时是高力士出面,苦劝皇帝忍痛割爱,平息兵变,以大局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引到一佛堂内勒死。杨贵妃香消玉殒,这才平息了这场兵变。

玄宗失势,唯有高力士相随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带着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节制天下兵马,而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至德二年(757年),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于兴庆宫。历经巨变,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同时,国家的最高权柄也由唐玄宗移交到了唐肃宗手里,这也代表着李隆基的失势,此时此刻,相伴于玄宗身边的唯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至死不渝,为玄宗而死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官宦李辅国趁唐肃宗李亨患病之机,矫诏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途经夹城时,李辅国竟然率五百骑,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并且斩杀了玄宗身边的一名小太监。李隆基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关键时刻,幸亏高力士在旁边护佑,斥退李辅国,李隆基才安全迁居甘露殿。事后李隆基拉着高力士的手流泪说“多亏你呀!否则,我已成刀下之鬼了”。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但是,大权在握的李辅国怎能允许已然失势的高力士当众拂面子,不久高力士即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京城来诏,赦免高力士,但不准回京,而是被安排到朗州。途中传来噩耗,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享年78岁。听到这个噩耗,高力士悲伤不已,北望号啕痛哭,最后吐血而亡。

唐代宗命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娶妻的太监

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地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个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么?妻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妻子和妓女就没有什么本质地分别。一个人生理地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地需要。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地,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地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地太监们迎娶地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之人。

还原一个真实的高力士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专家胡戟这样评价高力士:“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高公墓志并序》有载:“周旋无违,献纳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

《长安十二时辰》郭利仕:世人只知为李白脱靴,却不知骠骑大将军

根据考古专家们对高力士腿骨的研究数据和高力士墓志铭的记载,画家屈泉声描摹出了高力士的画像。

画中的高力士决非民间认为的猥琐不堪的小丑,而是一个奔行骑射的威武将军,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位有着复杂出身、凄苦经历,具备远见卓识和清醒头脑,但同时也对唐朝由盛转衰负有一定责任的一代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