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00,到15000。開啟頻繁跳槽模式,幾家歡樂幾家愁?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就是職場的真實寫照。

中秋節前,在WalMart偶遇以前的同事王輝。盛邀之下,在Starbucks的輕音樂中、暢談近幾年的心路歷程。

從8000,到15000。開啟頻繁跳槽模式,幾家歡樂幾家愁?

開啟頻繁跳槽模式

王輝精明能幹,正處於一個男人最美好的時光。秀氣精緻的五官,無邊框眼鏡,加上一身得體的裝扮,一看就是成功人士的代表。五年前,我同他在同一個工廠上班。他是生產部一個樓層的負責人,我是物流部的“二把手”。工作交集多,一來二去,就成了較好的夥伴。工作之餘,徒步、釣魚、爬山,整個東莞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記得第一次去觀音山時,那條盤山公路剛建成不久。在山頂的觀世音菩薩法像前,第一次聽到他講起換工作的想法。那時,他老婆剛生二胎被罰了超生款。加上與上司的一些理念不同,講得透一點就是不想融入他們那個團隊,有悖於他做人的原則。

第二年,王輝毅然的捨棄擁有的,在別人眼中還非常不錯的待遇。他原本是想弄一個辭退名額,還可以拿到一筆補償金,未能如願。

出廠後,王輝與之前出去的前輩共同創業。如同所有千篇一律的故事一樣,剛有起色就碰到那次著名的”騰籠換鳥“時期。

千帆過盡,風景看遍,傾力堅守終成豐碩的回報。公司越做越大,已實現了財富自由。

人到中年無自由,很多時候為了責任,我們親手掐滅了自己的理想。年輕時想得太多,行動得太少。容易被眼前暫時的安逸所迷惑,呆在溫水中不想走出去

從8000,到15000。開啟頻繁跳槽模式,幾家歡樂幾家愁?

走出舒適區

“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結論其實,在溫度變化明顯的情況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當水溫變化很微小的時候,青蛙就難於察覺,而失去逃生的機會。“溫水煮青蛙”故事背後的依據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能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怎樣才能保持昂揚的鬥志,走出職場”舒適區“呢?

何為”舒適區“?它是習以為常的嗜好,它是難以改變的習慣,它是功成身退的偽裝。

1

打破心理籬笆

清零自己的人生,需要面對巨大的壓力。每個人都習慣畫地為牢,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樹起一層又一層的防護盾牌。更糟糕的是,還不斷的暗示自己:取得現在的成績,相當不錯了。

從8000,到15000。開啟頻繁跳槽模式,幾家歡樂幾家愁?

打破心理籬笆

美國的潛能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曾經說過,他說一個人能力的變化和成長是通過讓自己痛苦或者說快樂創造出來的。所以走出舒適區是讓自己體驗痛苦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最直接的方式,

思想決定行為,故從思想上認識到走出”舒適區“的重大意義。

2

樹立奮鬥目標

人若是想進步,就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

其實優秀與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很與眾不同的特點,他們更容易走出舒適區,更自律,對自己要求更高。

正所謂:所有牛逼背後,都有你熬不了的苦。

美國史學家卡維特·羅伯特曾提出這樣一條定律: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沒有人因倒下而失敗,除非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

這便是著名的羅伯特法則。

3

不要害怕失敗

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其奔湧匯其壯闊。

想化蝶,必先破繭。熬過之後,出眾。熬不過,出局。

4

循序漸進為要

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了不讓別人看不起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吃點苦不算啥。

只有吃過苦,才更能體會苦盡甘來的意味。如果今天你為自己設置了一條很低的吃苦底線,就不要去羨慕別人快意生活的極限。

總結:人的這一生,就是不斷折騰的過程。我總覺得輪迴不用等到下一世,今生就能看到:為了目標上下求索,咬牙前行。只有不停的跳出固有圈子,不斷的接觸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