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批評,子路無德


​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解讀:

孔子說,仲由,就是子路,知道道德的人很少啊。

這句話是直接對子路講的,相當於否定子路,批評子路,當頭棒喝。

子路這個人跟著老師學習,也很認真,聽了就去做,但是暴脾氣,易怒,還經常頂撞老師。不過跟老師關係也是最好之一,孔子也很愛護子路這個學生,所以,才直接批評,呵斥他,不要以為您子路學到了道德,沒幾個人能懂這個道德。說白了,大家都缺道德。

人啊,一定要認為自己缺德,而且要對照自己的心,來看看自己缺什麼道德。而不是盯著別人道德不道德。

人總會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都是別人的錯,抱怨別人,而不想想別人對自己好過,有恩於自己,反倒是 幾句話,就開始記仇。這是人不道德的地方。

比如,孔子對子路很上心,但是子路經常頂撞老師,多次怒氣衝衝說些陰陽怪氣的怪話,當然我們並非說子路這個人不好,子路當然是個好人,但不妨礙他缺德啊。

前面剛講過子路,一不順心,就找老師抱怨,君子也會窮嗎?意思就是老師,您天天講君子君子的,現在好了?我們倒黴了,君子也會窮嗎?這話問的,一點心性水平也沒了。

有德的人,都是寵辱不驚,對外界得失看得很透徹,好處來了,正當的受著,也沒什麼高興的,要是那天發現這個正當的好處被收走了,心裡也不難過,繼續踏踏實實過日子。說實話,我就缺德,因為這點我做不到。

發了橫財我自然高興,內心抑制不住的喜悅,要是那天又要收走我這橫財,我則不高興,難受。這就是我缺德的表現。大家也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缺德。

有德的人,只是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為社會謀福利,為天下謀福利,像大禹治水一樣,他就是為天下謀福利。並不考慮自己的得失。

其實,從小到大,我們都受到很多道德教育,只是我們很少有人真正去執行,比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您只能做好事,不要做壞事,您要善良,要正直,要理智,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體恤他人,柔善對待跟隨自己的人。

大家說起來都頭頭是道,做起來,都是憑著自己的心情任意胡來,故而無道無德。

一個人如何看自己無道無德呢?

您周圍沒有聚集人氣,就是無道無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沒有能人幫助您,說明您道德是有問題的。所以,一般情況下,能聚集人氣在周圍的人一般是有道德的人。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缺德,才能修德,若老是覺得自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這個人就沒什麼進步了,只剩下退步,您仔細掂量掂量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為人處世,您就會發現自己偏離道德其實很嚴重的。

真正修德的人,沒有功夫,沒有精力去盯著別人道德不道德,只會盯著自己,不斷的靠近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