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我們都比較瞭解,敬鬼神而遠之。《論語.述而篇》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更能體現出孔子對待鬼神、生死的態度。原文是: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古時所謂的“疾病”與現代所表達的意思是有小許差別的,古時“疾”是指有病,而“病”則是指病情嚴重。

“有諸”,諸,“之於”的合音。“有諸”的意思就是“有這樣的事嗎?”

“誄”字的讀音為lěi,是一種祈禱文。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是這樣註釋的“誄一本作讄,當從之。讄,施於生者,累其功德以求福。誄,施於死者,哀其死,述行以諡之。”意思就是這裡應該是“讄”字,而不是“誄”字。這兩個字在古代的用法是不一樣的,“讄”是對活人的,為活人祈禱時,講一些他功德給神靈,為他求福消災。而“誄”字則是在一個人死後,對他生前事蹟進行全面的總結,用於諡號的確定。不論是“誄”還是“讄”,大概當時都有規範的誄文或讄文,子路在此處是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話。

“神祗”中祗字的讀音為qí。古代“神”與“祗”所代表的神是不同的,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病情嚴重,子路為他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要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對於“禱爾於上下神祗”一句中的“爾”字一般都認為是“您”的意思,也有看法認為從禮節上講“爾”在此處為語氣助詞,更為合理。

對於孔子的回答,朱熹在《論語集註》中是這樣註釋的,“聖人未嘗有過,無善可遷。其素行固已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意思就是孔子認為所謂的祈禱,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通過日常的言行向神明告之自己的誠心,達到祈禱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平日裡卻為所欲為,等到有病的時候才去祈禱,能有什麼用呢?子路等學生的行為更多是體現出了對老師的關心,所以孔子並沒有批評子路他們,而是藉此事對日常行為合於君子之道的要求進行了再次強調。

從這件事可以再次看出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孔子還曾經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所重視的應該是生前的所作所為,如果不能做到待人處事誠敬有禮,怎麼可能讓人相信他能真心誠意的敬奉鬼神呢?換一個角度,如果人自身不努力付出,而是將希望寄託於向鬼神的祈禱,如果鬼神真有靈,他會幫助誠敬待人,拼搏奉獻的人,還是會幫助渾渾噩噩,妄想不勞而獲的人呢?一個人如果一生中上能無愧於天地、下能無愧於君親,即使去世了,成為鬼魂也能浩然於天地。孔子所謂的“丘之禱久矣”的意思恐怕也是這樣,而並不是指真正天天去求神拜佛。

孔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