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對於哲學來說,中庸是一種思想,它是一種對於人生超脫於萬物的一種釋然,它是懂得在人生努力之後,明白了需要順應規律的一個智慧。

而“中庸”對於人生智慧來說,又是一個非常值得揣摩的處事原則和方法。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一:什麼是中庸?

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後來的儒家學者不斷的去完善和加以註釋,將“中庸”的思想逐漸的擴大。

中庸的一個核心也是來自於孔子,就是要求我們把握一個適度的限度,讓事物達到一個平衡,達到一種合理和適度。

讓社會都能更加穩定,讓位居高傲者不放縱,讓位居低層者不背叛不誤入歧途,讓自己的生命無論處在什麼樣的階段,都能達到一個平衡,調和自我人生的一個矛盾,這就是中庸的最好的狀態,而中庸也是我們人生最好的一個姿態。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在《論語》中說,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中庸作為一個道德標準,應該算是最高的一個德行了,長期以來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對於孔子來說,他知道中庸是一個非常有境界的一個智慧,也是處事的一個原則,但是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孔子感嘆中庸之道曲高和寡,他認為中庸之道是一個最高的德行,但是最難的地方也就是因為中庸的一個道德深厚,所以很少有人真正的能讀懂他,履行他。

不懂中庸之道的人不是隻有小人,也包括很多平常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很難真正的執行下去,這並不是一個人主觀的錯誤,而是一個人人性的弱點所導致。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比如說“中庸”強調的是人居高位的時候不居功自傲,人居地位的時候不自暴自棄,這就是好的中庸之道,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踐行。

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是大多數人都會因為心性弱點導致無法秉持。

所以說孔子就說中庸之道雖然可貴,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到。

其實孔子的這一個心態和《道德經》中老子的態度是一樣的。

老子認為“上士聞道,能夠履行道的職責,中士聞道,能夠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智慧,不但不履行道,還笑話道。

其實中庸的道理和道的道理是相同的,即便中庸和道都是一個很深邃的智慧,但是當很多人聽到到的時候,因為他們不理解道的一個真正智慧,所以更難以秉持此種智慧處事。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二:為什麼難以達到中庸的境界?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對於中庸這種智慧難以理解,並且難以奉行,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 1:趨利避害

因為我們人性中都有一種心性的弱點,叫做“趨利避害”,這樣的一種天性會讓我們滿足在那些更高更大的慾望之中,當我們受到很多美好事物的一個衝擊和刺激之後,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吃飽穿暖這一個層次,而是對於更高更大事物的一個追求。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貪婪的慾望,但這卻是人性的一個弱點,由於這些主觀意識的慾望趨勢,所以說很難有耐心持守中庸之道的平和。

無論是對於名和利,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從古至今,很多人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滿足於當下的事物,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奉行的一個例子。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 2:甘於平庸

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一個不斷慢慢變好的過程,而中庸之道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它能夠讓我們的言行更加合理,能讓我們的人生更上一個境界,但是中庸之道存在著一個特點,那就是會讓自己變得稍微有一些“痛苦”。

這個“痛苦”的根源,不是說讓我們的人生變成一個糟糕的狀態,而是履行中庸之道的時候,需要很堅強的一個意志力。

而大多數人在人生中,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說他們都喜歡那種舒適快樂的生活,不喜歡讓自己處在“辛苦”的狀態。

中庸和自律都是同樣的道理,需要我們付出一些心血,讓我們感到一種“痛苦”,所以說很多人甘於平庸,不思上進,喜歡偷懶。

甚至口頭禪都是差不多就行,所以說在履行中庸之道的時候,通常是難以達到一個適度的狀態,即便是有一些心思,但是最終也很難以中庸之道來為人處事。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 3:過度自負

中庸之道不能奉行的一個原因,除了趨利避害和甘於平庸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原因,就是過度自負。

生活中,許多人都是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中庸之道的,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很多人聽到中庸之道和大道的智慧之後,並不是產生的一種敬畏之心,而是嘲笑的狀態。

因為這一些人太過於自負,他認為他的能力非常高,他的品行非常純潔,他認為他的人生已經高於了中庸之道這樣一個境界,所以說他對於中庸之道嗤之以鼻。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中庸之道不能推行於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做事往往自認為超過了中庸的標準。

孔子的意思,並不是認為有一些人的言行真的高於中庸之道,而是因為很多人過高了評估自己的標準,這就是所謂的“聰明人”太聰明瞭,想要顯出自己的智慧,結果反而難以達到真正的中庸之道,就不可能做到中庸。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三:該如何與中庸之道“和諧共存”?

其實中庸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境界,無論一個人有沒有真正的達到中庸的狀態,當他往中庸的方向去發展的時候,這已經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

因為智者和不肖者,他們區根本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達到一個理想的言行,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一個認知。

就好比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喝,但是很少有人能品出真正的滋味,這也是缺乏了一個對於道正確的認知。

所以說,不管一個人有沒有真正的做到中庸的狀態,只要他內心有一種嚮往著言行平衡的心態,這就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個心態。

孔子:中庸,是活著的最好姿態

即便是一個人沒有達到一種中庸的狀態,也不要以此為理由認為他一無是處,因為中庸之道只是一個處事的原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行為,也有不同的一個心態和境界。

不管有沒有履行中庸之道,我們都應該以超脫和寬容的心態,去對待這樣一些人,並且給予寬容。

本文由【墨書之道】原創,品讀孔子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