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本正經的外表下,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孔子:一本正經的外表下,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孔子雕像

01

最近在《呂氏春秋》,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楚王有一張叫“繁弱”的寶弓。一天他拿著寶弓,帶著名叫“忘歸”的寶箭,去雲夢澤打獵,結果這張寶弓居然丟失不見了。

這下可把楚王身邊的人急壞了,紛紛四處尋找。這時楚王說:“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意思是說:“丟弓的是楚國人,撿到的也是楚國人,有什麼必要去找呢?”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不禁連聲讚歎,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荊’字就好了”(去其‘荊’而可矣)。

老子也聽說了這件事,他也不禁連聲讚歎,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人’字就好了”(去其‘人’而可矣

三個人,楚王認為,只要弓丟在國內就沒問題;孔子認為,只要弓還在人類社會,不要管什麼民族國籍的人揀到;老子認為,弓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當中去,是應該的。

這個故事能看出孔子一貫的人本思想。換句話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在夢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和諧社會。這思想太超前了,怪不得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

臺灣學者李敖有句著名的評價孔子的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意思是說:如果世上沒有了孔子,這個世界就不會又光明。

02

孔子誕生的年代,古人已從洪荒自然界的掙扎求生,開始轉向關注人的本身,也即是神話向人話的轉變。這段被稱為人類文化的軸心時期,先後誕生了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以及猶太的耶穌。

其實孔子生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很清苦,但孔子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古代十五歲就像壯勞力一樣幹農活了,但孔子還是一直堅持著讀書。

孔子學五經、習六藝,在文學、歷史、禮儀、藝術、占卜等方面成績斐然,同時對於射箭、駕車等技能,也無不精通。孔子也不是一個書呆子,管理方面也很在行。年輕時在貴族季氏手下管理倉庫、牧場,都是成效卓著,最輝煌時甚至做到了魯國丞相。

孔子:一本正經的外表下,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孔子與冉求,子路,公西華等

可是他的興趣還在於當老師。他有弟子有三千,數量相當於現在一個大專院校的學生規模,其中精通六藝者又有72人。我們讀教科書時,顏回、子路、子貢這些名字出現的次數最多,而顏回無疑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孔子評價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意思從不把怒氣轉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不會犯相同錯誤。據說有一次孔子和顏回到子路家吃飯,師徒三人酒酣耳熱,好不快活。不料飯後發現飯桌上的一個金元寶不見了。子路不敢懷疑師父,就請示孔子,是不是顏回拿走了。

顏回也不辯解,默默地承認了。接下來他打了一年零工,總算湊齊一個元寶。正準備歸還子路時,結果孔子拿出一個刻著子路名字的元寶,說:“你別隱瞞啦,這塊才是你師弟的呢。為師這麼做,是想試試你的氣量啊!現在看來,你真不愧是我的學生啊!”

你看,孔子皮不皮

除了顏回這種老實巴交的學生,子路算得上是一個另類。據說他年輕時是個蠱惑仔,留著殺馬特髮型,常常提著長劍招搖過市。孔子一心要收他當學生,子路卻沒什麼興趣。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這話意思很明白,我這個人天生就很聰明、很優秀,你根本教不了我。

儘管子路這麼拽,可孔子偏偏“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他對子路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這叫見招拆招。大道理你聽不進,我順著你感興趣的話題,總能夠說服你。

子路聽了孔子的話,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從此心悅誠服地拜在孔子門下。後來,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多幸有勇猛果敢的子路在身邊,人身安全才得到有效保護。

另一個學生子貢,是孔子學生中言語課的高材生,他

能言善辯,識見通達。孔子過世後,子貢在魯國擔任外交官,能讓國勢較弱的魯國,和其他強國和平相處,水平也相當了得。

孔子還有個叫曾參的學生。人長得老實本份、智力也平庸,但很孝順。小時候父親打他的時候,他從來不跑。孔子聽說了,教導他“大杖則逃、小杖則受”,意思看到拿大的棍子你就快跑,小的棍子你就讓他打。你想也想不到,孔聖人會管這些雞毛蒜皮的事。

而真正傳播孔子儒家思想的,不是顏回、子路這些明星弟子, 正是曾參這個天資一般的學生。作為《論語》的主要作者,他把儒家思想傳給孔子的嫡孫子思,子思的門人又教給了孟子,終於使儒家思想發揚光大。

有些事情誰能夠想得到呢?我們讀書的時候,成績最差的同學,成年後往往是混得最好的一個,這算不算命運弄人呢!

03

孔子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看到不符合禮儀教化的,也毫不掩飾厭惡之情。他有個鄰居叫原壤,這個人小時候心腸就比較硬,在他母親過世的時候也沒有掉眼淚,有一次孔子去他家拜訪,他居然叉開兩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很生氣,“以杖叩其脛”,就是拿棍子敲他的小腿的意思。還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一輩子自律的孔子,也免不了傳出緋聞。《論語·雍也》記載了“子見南子”的故事。說孔子周遊列國期間來到衛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便恭敬地邀請孔子與她會見。“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論說老師去見一個國君夫人,學生子路犯不著為這事不高興。可是,面對學生的質疑,孔子一個勁地加以否認,甚至對天發誓說“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要是幹了見不得人的事,老天都會厭惡我”,明顯不正常。

這段故事,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得更加隱晦:“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

。兩個人見面,明顯整出動靜來了,身上帶的玉都叮咚作響。要知道,古代女子單獨見一個男子是不容易的,況且南子的名聲很不好。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總希望國君能夠約束自己,多多體現仁義,給人民以更多的愛和利益。可是謀臣卻告訴國君,應該多多約束小民,以獲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統治者關心的,永遠不是天下大同,而是政權穩固。

孔子:一本正經的外表下,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孔子"入周問禮"

孔子在衛國訪問時,衛靈公問:夫子,請問如何打一場勝仗?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意思是說我只懂禮儀,種植農作物我會一點,但要是說打仗,我還沒學過。衛靈公:噢……話不投機,孔子第二天怏怏地就離開衛國。

雖然跑了那麼多國家,卻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韓寒電影《後會無期》中所說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他受到的挫折數不勝數,但他很執著。

有一次他和學生們談人生、談理想。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棉袍都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回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意思是;我絕不會自我膨脹,也不要把勞苦只是推給別人。

學生又問老師,夫子你的志向是什麼?孔子立刻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你看,追求天下大同,死不悔改。

可以說,孔子是那個時代最堅韌的賢者,為了不被理解的理想,不停地奔波,雖然最終一無所獲。但是,真正的夢想,是不能放在一生一世這個侷限來看的,每一點努力,都能讓身邊的小環境變好,最終成就真正的夢想。

一百多年後,他的崇拜者莊子在《莊周夢蝶》裡所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莊子看來,瞭解他的人,一萬代以後,有一個知音就夠了。

孔子確實做到了,他的思想,被後人運用在工作、學習、生活和社會事務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2千多年的重要思想。他若在天有知,也用不著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