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孔子: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孔子雕像

01

最近在《吕氏春秋》,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王有一张叫“繁弱”的宝弓。一天他拿着宝弓,带着名叫“忘归”的宝箭,去云梦泽打猎,结果这张宝弓居然丢失不见了。

这下可把楚王身边的人急坏了,纷纷四处寻找。这时楚王说:“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意思是说:“丢弓的是楚国人,捡到的也是楚国人,有什么必要去找呢?”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不禁连声赞叹,说“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惜还不够完美,要是去掉‘荆’字就好了”(去其‘荆’而可矣)。

老子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也不禁连声赞叹,说“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惜还不够完美,要是去掉‘人’字就好了”(去其‘人’而可矣

三个人,楚王认为,只要弓丢在国内就没问题;孔子认为,只要弓还在人类社会,不要管什么民族国籍的人拣到;老子认为,弓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当中去,是应该的。

这个故事能看出孔子一贯的人本思想。换句话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在梦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谐社会。这思想太超前了,怪不得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台湾学者李敖有句著名的评价孔子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说:如果世上没有了孔子,这个世界就不会又光明。

02

孔子诞生的年代,古人已从洪荒自然界的挣扎求生,开始转向关注人的本身,也即是神话向人话的转变。这段被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期,先后诞生了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犹太的耶稣。

其实孔子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孔子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代十五岁就像壮劳力一样干农活了,但孔子还是一直坚持着读书。

孔子学五经、习六艺,在文学、历史、礼仪、艺术、占卜等方面成绩斐然,同时对于射箭、驾车等技能,也无不精通。孔子也不是一个书呆子,管理方面也很在行。年轻时在贵族季氏手下管理仓库、牧场,都是成效卓著,最辉煌时甚至做到了鲁国丞相。

孔子: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孔子与冉求,子路,公西华等

可是他的兴趣还在于当老师。他有弟子有三千,数量相当于现在一个大专院校的学生规模,其中精通六艺者又有72人。我们读教科书时,颜回、子路、子贡这些名字出现的次数最多,而颜回无疑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意思从不把怒气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不会犯相同错误。据说有一次孔子和颜回到子路家吃饭,师徒三人酒酣耳热,好不快活。不料饭后发现饭桌上的一个金元宝不见了。子路不敢怀疑师父,就请示孔子,是不是颜回拿走了。

颜回也不辩解,默默地承认了。接下来他打了一年零工,总算凑齐一个元宝。正准备归还子路时,结果孔子拿出一个刻着子路名字的元宝,说:“你别隐瞒啦,这块才是你师弟的呢。为师这么做,是想试试你的气量啊!现在看来,你真不愧是我的学生啊!”

你看,孔子皮不皮

除了颜回这种老实巴交的学生,子路算得上是一个另类。据说他年轻时是个蛊惑仔,留着杀马特发型,常常提着长剑招摇过市。孔子一心要收他当学生,子路却没什么兴趣。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这话意思很明白,我这个人天生就很聪明、很优秀,你根本教不了我。

尽管子路这么拽,可孔子偏偏“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他对子路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这叫见招拆招。大道理你听不进,我顺着你感兴趣的话题,总能够说服你。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从此心悦诚服地拜在孔子门下。后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多幸有勇猛果敢的子路在身边,人身安全才得到有效保护。

另一个学生子贡,是孔子学生中言语课的高材生,他

能言善辩,识见通达。孔子过世后,子贡在鲁国担任外交官,能让国势较弱的鲁国,和其他强国和平相处,水平也相当了得。

孔子还有个叫曾参的学生。人长得老实本份、智力也平庸,但很孝顺。小时候父亲打他的时候,他从来不跑。孔子听说了,教导他“大杖则逃、小杖则受”,意思看到拿大的棍子你就快跑,小的棍子你就让他打。你想也想不到,孔圣人会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而真正传播孔子儒家思想的,不是颜回、子路这些明星弟子, 正是曾参这个天资一般的学生。作为《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把儒家思想传给孔子的嫡孙子思,子思的门人又教给了孟子,终于使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有些事情谁能够想得到呢?我们读书的时候,成绩最差的同学,成年后往往是混得最好的一个,这算不算命运弄人呢!

03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看到不符合礼仪教化的,也毫不掩饰厌恶之情。他有个邻居叫原壤,这个人小时候心肠就比较硬,在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也没有掉眼泪,有一次孔子去他家拜访,他居然叉开两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很生气,“以杖叩其胫”,就是拿棍子敲他的小腿的意思。还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辈子自律的孔子,也免不了传出绯闻。《论语·雍也》记载了“子见南子”的故事。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便恭敬地邀请孔子与她会见。“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说老师去见一个国君夫人,学生子路犯不着为这事不高兴。可是,面对学生的质疑,孔子一个劲地加以否认,甚至对天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要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老天都会厌恶我”,明显不正常。

这段故事,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得更加隐晦:“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两个人见面,明显整出动静来了,身上带的玉都叮咚作响。要知道,古代女子单独见一个男子是不容易的,况且南子的名声很不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总希望国君能够约束自己,多多体现仁义,给人民以更多的爱和利益。可是谋臣却告诉国君,应该多多约束小民,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统治者关心的,永远不是天下大同,而是政权稳固。

孔子: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孔子"入周问礼"

孔子在卫国访问时,卫灵公问:夫子,请问如何打一场胜仗?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意思是说我只懂礼仪,种植农作物我会一点,但要是说打仗,我还没学过。卫灵公:噢……话不投机,孔子第二天怏怏地就离开卫国。

虽然跑了那么多国家,却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所说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他受到的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很执着。

有一次他和学生们谈人生、谈理想。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棉袍都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我绝不会自我膨胀,也不要把劳苦只是推给别人。

学生又问老师,夫子你的志向是什么?孔子立刻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看,追求天下大同,死不悔改。

可以说,孔子是那个时代最坚韧的贤者,为了不被理解的理想,不停地奔波,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是,真正的梦想,是不能放在一生一世这个局限来看的,每一点努力,都能让身边的小环境变好,最终成就真正的梦想。

一百多年后,他的崇拜者庄子在《庄周梦蝶》里所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庄子看来,了解他的人,一万代以后,有一个知音就够了。

孔子确实做到了,他的思想,被后人运用在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2千多年的重要思想。他若在天有知,也用不着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