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说到思想家,一定不能漏了这个长胡子的老头,那就是孔子。在中国思想殿堂里,他总是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最出名的,当属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主宰着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思想走向,渐渐地已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孔子于国人而言,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世人对他的评价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朱熹著作中有一句话最合适不过:“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其影响之大。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如今,孔子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对现在社会而言,需结合实际加以借鉴和补充。我们将他奉“神”,但其实这孔子,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如你如我如他。

克已复礼,挽救思想

孔子贵族叔梁纥庶出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孔子便过起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早年,她的生活并不如人意,条件艰苦,但好在他胸怀大志,热爱读书。直至十五岁,他才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周礼”。

为了帮补家计,他在仓库做过会计,帮牧人们放过牛羊,工作虽然辛苦,但孔子从不叫苦。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他额名声逐渐变大,慢慢的越来越多人闻名而来,成为了他的弟子。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团队,在诸侯中也享有盛名。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但因为当时处于春秋时期,礼制被破坏,当时盛行的是霸王思想。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

当时的周王,已经失去了威严和能力,诸侯们也为了夺取各自的霸主地位,相互残杀。当时周礼所提倡的“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家臣 ”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可谓君不君,臣不臣。弱肉强食,当是如此。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而孔子所在的儒家,正是为了拯救这种现象而生的。不随大流的思想,注定了孔子不会受到重用。但他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到处寻找机会以施展才华。

离鲁去齐

虽说这孔子乃鲁国本地人,但因为当时鲁国君权并不属于君王,而是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人所分割。其中季平子掌握的实权比国军还大。当时是“百姓知有三桓而不知有鲁君”,君王与这卿大夫间的矛盾日益增加。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在孔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战败,被这“三桓”给赶出国境。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选择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孔子初到鲁国时,齐景公给了出了一个难题:秦穆公称霸诸侯,为何?孔子思索片刻,回答道:秦国虽说是边远之地,但这秦穆公在众多奴隶中发现了百里奚,并用慧眼看出这是个贤能的人,委以重任。有这样的的胸怀和眼光,天下给他都不为过,何况这霸主之位。齐景公一听,大悦,连连赞赏。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虽然当时齐国已经是国力微弱,但齐国国土大,人民多,在各国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孔子之所以来这里推行周礼,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孔子向齐景公进献治国之道,即为:君像君,臣像臣。齐景公当时的处境正是在被分割权力的时候,所以孔子的这种思想于他而言确实是最为合适的,所以他听了之后非常认可,并打算给一块土地孔子,让他在实现口中的“周礼”。

离齐返鲁。

但当时的宰相晏婴并不同意重用孔子。他认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最后,齐景公还是被晏婴说服了,孔子没有被重用,于是他的思想也无法推行。另外,齐国的大夫也不看好孔子,认为孔子的思想容易激化他们跟君王的矛盾,自己的利益会受损,于是合力排挤孔子。齐景公也暗喻他另谋高就。在这种形势下,孔子又吃了“闭门羹”,只好返回鲁国继续寻找机会。

回鲁后的做法:静待时机

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后,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国景象更差了。鲁定公就位,他是被三桓拥立的国君,对三桓的做法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也意味着他并没有实权,阳虎才是实权者。孔子为了拯救这种混乱局面,决定出来做官。但哪有那么容易,于是他一边向人们传授诗书礼乐,一边广收弟子。儒学在鲁国的影响逐渐变大,名声传遍整个国家。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他等来了第一个时机。公山木狃听说孔子盛名,向请他来帮助自己对抗三桓。当时的孔子是心动的,但是他的弟子子路反对。因为公山木狃乃为季氏的家臣,他的做法是在以下犯上,儒学讲究恢复“周礼”,这是在背道而驰!于是孔子没有答应,而是继续等待时机。

治鲁有方

终于,他等来了鲁定公的任命。孔子被提拔为中都宰,管理一县政务。只过一年,中都就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走在路上,百姓彬彬有礼,贼寇不见踪迹,道路干净整洁。因治理有方,很快他又升官,为司空,再升官,为大司寇。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大司寇是是个不错的职位,他可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得到了可以一展抱负的舞台。史书上对孔子的描述,大都是谦卑有礼,温顺恭敬的。虽说没有记载他是如何治理地方的,但绝不会只靠“之乎者也”就可做到。由此可以推测,他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老顽童”形象,至少,他是有治国才能的。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夹谷会盟

孔子治国有方,这引起齐国的重视,害怕鲁国终有一天超越自己,于是邀请鲁定公到夹谷会盟。鲁定公带上了孔子。在出发前,孔子提醒鲁定公注意陷阱,并建议他带上左右司马一同前去,这样,文有孔子,武有左右司马,既能保国君安全,也能吓吓齐国。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事实证明,孔子是对的。齐国准备“鸿门宴”,想在会中让莱人掳走鲁定公,以威胁鲁国在盟约上让步。可没想到孔子事先带了军队,当莱人来时,军队死死护住国君,愣是没捞到一点便宜。

想着武都不过,就在文上占便宜:齐鲁结盟后,在齐国征战时,鲁国都要派三百乘兵车来给齐国壮声威!但这孔子也不傻,你加一条要求,那我也加一条要求:为表示友好,齐国须归还鲁国的郓城,汶阳,龟阴三城。至此,鲁国开心返程。


墮三都

夹谷会盟之后,鲁国大臣们开始认可孔子的能力。为了实现君臣有序的理想,他制订了“墮三都”。“三都”即为三桓所在的堡垒。就是要削弱臣子的权力,用以保护君王的威严。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他很聪明的没有选择在平常提出,而是选择了三桓家臣出现叛乱的时候。这下便无人敢有异议。群臣无异,君主就不用说了,这是对自己来说有利的事,何乐而不为。就这样,孔子审时度势,利用各方矛盾,使得全国上下同意实行他的政策。在将弟子子路任命为季孙氏的首席家臣后,孔子便开始了他的堕三都之旅。

孔子: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结语:

孔子,是道德和礼仪的结合体;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并不是一个“神”,也会犯错,也会追求梦想,纵观其历史事迹,他显得普通,却又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