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孔子說:“君子不在吃的方面追求安飽、住的方面追求安逸,做事努力勤快,說話謹慎小心,接近有道德的人以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一天,孔子與弟子們在魯國國都外郊遊,突然馬車停了下來。孔子很奇怪,問:“馬車怎麼停下來了?”

駕車的是孔子的弟子南宮敬叔,他說:“老師,前面有一個壯漢在路當中,不肯讓路。”孔子說:“你勸說一下,請他讓開。”

南宮敬叔下車,對壯漢說:“麻煩讓一下路,我們的馬車過不去了。”

壯漢粗野地說:“車上是什麼人?我為什麼要給他讓路?”

南宮敬叔說:“車上坐的是孔夫子。”

當時孔子以學識淵博在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誰知壯漢不以為意地說:“孔夫子又怎麼樣?”南宮敬叔無奈,只好回來告訴孔子。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孔子下車,看見一個一身武士裝束的大漢站在路中間。於是孔子問道:“你是哪裡的人?”壯漢看見孔子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回答說:“我是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又問:“你喜歡什麼?”子路拍拍腰間佩帶的長劍,大聲說:“在下喜歡舞刀弄劍。”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這個。以你的能力,加上一定的學問,一定能有一番作為。”子路不以為然地說:“學習果真有好處嗎?”

孔子說:“學習對人來說非常重要,就像賢明的君王離不開直言進諫的大臣,駕駛馬車離不開馬鞭。”

子路反駁說:“山上成片的竹子,無人照看照樣長得筆直,砍下來做弓箭,一樣能射穿犀牛皮。我沒聽說竹子在哪裡學習過。”孔子說:“如果把竹子削一削,裝上羽毛,再安上鋒利的箭頭,不是能射得更深嗎?”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道理,覺得他非同常人,於是誠懇地說:“在下是粗野之人,剛才冒犯先生,請先生恕罪。先生學識淵博,子路願意跟隨先生學習。”

孔子見子路聞過能改,心裡高興,便欣然說道:“你雖然行為粗野,但性情直率,知錯能改,這是難得的品質,好吧,我收下你這個學生了。”

自此,子路跟隨孔子左右,勤奮好學,成為孔子的高徒。

“敏於事而慎於言”的意思就是辦事要勤勉,說話要謹慎。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孔子認為這是君子好學的一個標準。實際上,這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也極具指導意義。我們都知道,說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做事就要困難得多。一個人要取得成功,一方面要腳踏實地地做事,另一方面要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常常會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總之,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在生活上,我們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語,因為好的言語會讓人生歡喜心,能生信心。不好的言語對人是存有極大傷害的,刀子割破皮肉會修復好,而傷人的言語卻能給人一輩子疼痛。我們只要對別人有益的,就要說好話,只要真誠是存至誠心對別人好的話,就能給人好處。如果對別人無益的話,那麼我們就別說。

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這首詩也告訴了言語能帶來的危害性是且不可估量的。

在生活中,在社會上,我們都要把控自己的言語,說不好,就有可能闖了大禍了。寧可多做事,少說話,要說就說對人對物有真實利益的話。


老人言:敏於事,慎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