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值得世人尊重的,只能是德行,而不可能是地位、權勢或財富

很多人遇事總喜歡攀比,以為形式上的高規格,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尊敬。但是事實卻經常事與願違,他們總是不理解,能給自己帶來尊重的德行,而不是其它什麼形式上的東西。即使孔子的弟子有時候也會犯這種錯誤,《論語.子罕篇》就記載了孔子對子路在自己生病時所做錯事的批評,原文是: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真正值得世人尊重的,只能是德行,而不可能是地位、權勢或財富

子路使門人為臣,此處的臣是指家臣,根據周禮制,大夫上卿之家中設置家臣。孔子當時已經不是大夫,按禮制要求是沒有家臣的,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以大夫之禮辦理孔子的後事。子路應該是好心,希望自己老師的喪事能更體面一些,但是卻犯了違反禮制的原則性錯誤,故孔子反而對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病間”不是生病期間的意思,而是指病情有所減輕了。

“大葬”,朱熹的註釋是“大葬,謂君臣禮葬”,也就是說此處的“大葬”的意思就是大夫禮制的葬禮。


真正值得世人尊重的,只能是德行,而不可能是地位、權勢或財富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充當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我病了)很久了,仲由就這樣做事行詐。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這是在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與其在這些所謂的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真正值得世人尊重的,只能是德行,而不可能是地位、權勢或財富

對於“久矣哉”的理解,有學者認為這是孔子在批評子路長久以來都是這樣行事,錢穆先生則認為“久矣哉”的意思僅僅是指子路行詐的行為並不是當日才有的,而是在孔子生病期間一直存在的行為。也就是說子路安排眾弟子以家臣的形式準備夫子的喪事有幾日了。並不是指子路歷來就習慣於行詐。估計以子路的直率性格,孔子都曾經評價過其“片言可以折獄”,以子路的品行,不可能習慣於行詐處事,所以此處的“久矣哉”僅是針對此一事而言,其主要是指出了這件行詐之事的由來。而且子路這樣做事並不是才出現的情況,其根源在於子路對於“使門人為臣”有違禮制的無知。


真正值得世人尊重的,只能是德行,而不可能是地位、權勢或財富

孔子之所以會有“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的反問,是因為孔夫子自己很清楚,弟子門人對他的尊敬來源於他的為人,而不是他曾經當過上卿大夫的經歷。另一個方面,禮制的制定其目的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如果不能在日常小事上嚴格遵守禮制,就會造成世風日下、禮崩樂壞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