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子路,唯一敢懟孔子的孔門弟子

話說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即便這七十二人能被後世記住也是寥寥無幾。我們知道有富裕的子貢,軍事家冉求,最有學問的顏回……還有一個最另類的子路。


子路,唯一敢懟孔子的孔門弟子


子路,魯國人,本名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相對於其他的孔門弟子,子路是有些另類的。因為孔門弟子對老師都是彬彬有禮、唯命是從的,他則不然。他對於自己的老師尊重但不迷信。在孔門諸多弟子之中,敢於對孔子所作所為直言不諱,提出不同意見甚至尖銳批評質疑,恐怕也只有子路一人而已。


在《論語》“孔子見南子”一事中,孔子也挺想當官的,希望在衛國謀得一個官職,於是跟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走的比較近,大概是想通過南子謀得官位。


子路對此很不滿,因為這位南子夫人名聲很不好,比較賣弄風騷。孔子見子路對此事很不滿,便連連向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認為南子雖然名聲不好,但是並沒有做什麼違背天道的事情,所以才和南子走的比較近,你子路不要想歪了。


子路,唯一敢懟孔子的孔門弟子


孔子那麼多弟子,都沒有對此事提出異議,或者表示不滿,唯有子路這樣做了。使得孔子不得不對天發誓,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對子路的想法格外重視。


魯國的公山不狃作亂反叛,佔據了費市(今山東臨沂費縣),想借孔子名望造聲勢、提人氣,多次邀請孔子去幫他“治國平天下”。孔子在官場一生不得志,見人家那麼器重他,當時十分心動的,準備去費市看一看情況。


子路得知後趕緊去勸孔子,咱們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要去公山不狃那裡呢?孔子說,人家誠心邀請,我正好可以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新的“西周”。


不過歷史上孔子並沒有去跟公山不狃合作,估計後來子路又更激進地勸阻他了。而孔子自己可能也意識到,與公山不狃這樣的亂臣賊子為伍,本身也於禮法不符。


在《論語·子路篇》中還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輔佐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首先必須正名分。所謂正名,其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由於普通平民百姓“名不正”,所以當國王的永遠是那幾家貴族的事。


子路對孔子這一套理論聽得很厭煩,直接開懟:“老師未免太迂腐了!何必正什麼名嘛!”


孔子見子路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立馬批評道:“子路啊,你真是粗野啊!如果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不合理。說話不順當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執行就不會恰當……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一個名分……”


這段話解釋了,為何孔子一輩子都在謀求一個真正“說得起話”的官職,而不是那些管理史書抄抄寫寫的工作。孔子認為有了這樣的名分,才能說得起話,才能施展他在政治上抱負,恢復周禮。


子路,唯一敢懟孔子的孔門弟子


子路對孔子這套“名分”理論,恐怕早已耳朵聽起了繭子,才終於說出憋了好久的話——老師未免太迂腐了!(子之迂也)


以我們今人的價值觀來看,孔子某些理論的確迂腐。孔門眾多弟子,唯有子路能看出這個迂腐,並快人快語懟回去,足見子路這個人真了不起,他的思想裡有我們現在的一些價值觀。


子路把他的老師當作人,而不是神,對老師的尊重是真情實感的天然流露,沒有半點的虛偽矯飾,更不過度神化。


相反,孔門其他弟子往往對孔子亦步亦趨,永遠順從老師,永遠相信老師,老師的話永遠正確……與之相比,子路確是一個很另類的孔門弟子。


儘管子路多次懟他的老師,孔子仍然對他十分信任器重,甚至可以說帶著一種欣賞。


孔子曾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仲由(子路)這個人,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他完全有能力勝任軍政事務。


子路,唯一敢懟孔子的孔門弟子


孔子還曾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仲由(子路)做事果斷,管理國家政事完全不在話下。


《論語·雍也篇》中還有一段話,也是誇獎子路的——“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僅憑隻言片語很少的信息就可以斷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子路)了吧。


在孔門眾多弟子中,我們很難見到孔子對其他弟子有如此多的好價,唯有子路。儘管孔子常常對子路有諸多不滿,覺得他性格衝動不夠君子,覺得他比較粗野,學問和修養不夠,但最喜歡的弟子大概也是子路。調皮搗蛋、性格直爽,又有軍事才能的學生,老師往往很喜歡。


子路死後,孔子很悲傷,也可以看出孔子對這個學生的喜愛。


衛國發生政變,子路與判軍將領打起來。戰爭中,對方用戈將子路的儒冠的帶子割斷了,子路彎下身去撿起儒冠,因此被對方乘機殺死。還將子路屍首剁成肉醬。


孔子得知子路死訊,傷心欲絕,並從此不吃肉醬……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