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則,蘊含人生智慧


故事二則,蘊含人生智慧


故事一、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做出行動。”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或一個好機會,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感悟】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中國就是全國上下搞一刀切,大鍋飯,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所以才變得那麼貧窮那麼愚笨。

故事二則,蘊含人生智慧


故事二、水溝裡的仇人

清朝末年,在一個小鎮上居住著王氏家族和胡氏家族。兩家世代為敵,平日裡互不理睬,沒有任何交集。

一天晚上,王二與胡一從市集裡走出來,兩人一前一後走在小路上,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天色漸漸暗了,走著走著,突然王二聽見前面的胡一“哎呀”一聲驚叫,原來他掉進黑暗的溪溝裡了。

王二看見後,連忙趕上前去,心想:“無論如何總是條人命,怎能見死不救呢?”王二隱隱約約看見胡一在溪溝裡掙扎,連忙折下一段枯枝,迅速將枝梢遞到胡一手中。

胡一被救上岸後,感激地說了一聲“謝謝”。然而,胡一猛一抬頭後發現,原來救自己的人居然是仇家王二。胡一懷疑地問:“你為什麼救我?”王二說:“為了報恩。”胡一聽了更為疑惑:“報恩?恩從何來?”

王二笑著說:“因為今夜在這條路上,只有我們兩人一前一後行走。剛才要不是‘哎呀’一聲,那麼我一定會是第二個掉進溪溝裡的人。所以,我哪有知恩不報的道理。”

此時,王二與胡一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從此以後,兩大家族從仇視敵對變為了特別要好的和睦近鄰。給後人們也留下了恩怨情仇一夜消解的典範。

故事二則,蘊含人生智慧

【感悟】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一旦做起來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一般人能夠包容朋友已屬不易,更何況是寬容自己的仇人。

人生最大的修養之一就是包容,最高的境界則是包容一切。包容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在包容的背後,蘊含的是愛心和堅強,是挺直的脊樑,是博大的胸懷。中國的文化基因裡一直就有著兼容幷包,可以把很多外來文化一併納入吸收,然後轉變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