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商行招聘備考:生活中的經濟學名詞(三)

(8)特里芬難題

特里芬難題來源於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是指“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

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國際收支來說就會發生長期逆差;

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國際貿易收支長期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內在矛盾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9)卡特爾

卡特爾 (cartel)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所構成的組織,集體行動的生產者,目的是提高該類產品價格和控制其產量。壟斷利益集團、壟斷聯盟、企業聯合、同業聯盟(Cartel)也稱卡特爾,是壟斷組織形式之一。

生產或銷售某一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通過在商品價格、產量和銷售等方面訂立協定而形成的同盟。參加這一同盟的成員在生產、商業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獨立性。

江西農商行招聘備考:生活中的經濟學名詞(三)

(10)里昂惕夫反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更顯得脫離實際。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力圖用新的學說來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這個轉折點就是里昂惕夫反論(The Leontief 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謎。

根據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戰後美國出口的應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美國經濟學家華西里·列昂惕夫採用投入產出法對戰後美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後,卻發現,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這與赫--俄模型剛好相反。由於赫--俄模型已經被西方經濟學界廣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結論被稱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