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妾,今天俗稱小老婆,但是我們在閱讀古人著作,或者觀看傳統戲曲的時候,卻會發現妾的花樣繁多的別稱,甚至會遇到妻也被稱為妾的現象。

從妾的花樣繁多的別稱中,可以發現妾的歷史,婚姻制度的演變,婦女的卑下歷史地位,以及許多有趣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習俗。

妾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東漢劉熙《釋名》的解釋是:"妾,接也,以賤見接幸也。"

東漢許慎則在《說文解字》中說:"女子有罪者為人妾。"

兩位文字學家都只講了一個方面的史實,而沒有找出根源。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據甲骨文及其他記載來看,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對於戰俘及不必處死的罪犯,常常是用刺瞎眼睛、砍斷一肢或剃去頭髮等方法,把他們變為便於管束也易於識別的奴隸。

妾就是被剃了頭髮、受了黥刑的女奴,她們既要充當奴隸主會說話的工具,也會成為奴隸主的洩慾工具。

於是被奴隸主看中了的女奴,就會成為奴隸主的一種比正式妻子地位低賤而又與一般女奴有別的性偶伴。

後來,妾不一定來自女奴,而是正妻之外眾多妻的俗稱,以表示與正妻有別。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隨著妾制的發展,妾又萌生了許多別稱,最常見的有,如夫人。

這是由奴隸主貴族的正妻稱為夫人衍生出來的。

《左傳.僖公十七年》說齊桓公"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就是指地位、待遇如同夫人的六個地位很高的妾。

但在後世,文人則只是把"如夫人"當作對別人的妾的一種尊稱、美稱。

《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的"因他第七位如夫人有病"一語,只是指大商人萬雪齋的第七個妾,沒有第七個妾如同夫人的意思。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春秋時期,諸侯的正妻也稱小君,漢代又有給貴族婦女加上"君"的封號的做法。

因此,如君也常被當作對別人的妾的尊稱、美稱。

小妻、小婦、次妻。這都是由正妻又稱大妻、主妻引申出來的。

《漢書.淳于長傳》說成帝許皇后的姐姐寡居,與淳于長私通,"因取為小妻"。

《王風傳》提到王鳳在正妻之外,又有"小婦"。

《戰國策.秦策一》則有長妻、少妻並舉的用法。

到後來,小妻、小婦、次妻都變成了口語中的"小老婆",但在多妾之家,地位又高於他妾。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詩召南.小星》本來寫的是卑官小吏"夙夜在公"的辛勞生活,但《詩序》卻說此詩頌揚國君夫人無妒忌之心,"惠及眾妾",《禮記》中又有把夫妻比作日月的話。

後世文人把兩者聯繫起來,稱妾為小星,以示文雅籃室、側室、外室。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僖子出使齊國途中,有個女子投奔了他,他收為妾,因行色匆忙,"使助道氏之籃",意思是把此妾,臨時安置在遂氏住房旁邊的房屋裡居住,因此舊時又稱妾為篝室。

又由於古代貴族住房佈局一般是前有正寢,後有燕寢,燕寢兩側又有小寢,妻居燕寢,妾居小寢,所以妾又被稱為側室、偏房。

至於外室,又稱外宅,是因為古代有些人因受禮制和家庭矛盾的制約,常把妾安置在家門外面居住,因而妾又有外室、外宅、外婦等名稱。

姬、美人。姬本是古代對婦女的美稱,含義和"美人"、"美女"類似。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古代貴族的妾,多是年輕貌美,打扮也漂亮,因而又都被用作妾的別稱。

"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漢書.元后傳》就是指聘王政君為妾。與此相應,姬人、姬侍也都是妾的別稱。

《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美人居樓上"中的美人,就是指妾。

但在漢代,美人又是皇帝、太子眾妾中一個等級的名稱。

此外,由於古代帝王及太子妃妾眾多,等級複雜因而有著許多表示不同等級的名稱。

例如,漢元帝的後宮裡,除了皇后以外,尚有昭儀、婕妤、烴娥、容華、美人、充依、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個等級的多種名稱。

太子除了正妻以外,也有良娣、美人等不同等級的妾《漢書.外戚傳上》。通常講的皇帝妃、嬪,只是對帝王眾妾的總稱。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在民間,由於歷代習俗的變異,妾又有身邊人、本事人、供過人、堂前人《江行雜錄》)和接腳伕人《竇娥冤》、兩頭大等多種俗稱。

不過,在某些時代和某些特殊家庭當中,被稱為"妻"的倒是一定等級的妾,被視為"妾"的反倒是妻。

例如,"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禮記.曲禮》中的"妻",就是妾,而且是等級較低的妾。

這是因為,天子地位高貴、特殊,他們的妻子有特殊的稱呼,被庶民稱為妻子的,在他們卻只是一種妾。

至於妻也被視為妾,是因為春秋時期規定,妻子定要按婚禮正式聘娶,如果不是正式婚禮,聘娶就在一起同居,則被認為不算合法的妻子,而只是妾,所謂"奔則為妾",就是沒有正式婚禮或聘娶的結合。

《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魯宣公的哥哥未舉行婚禮就和妻子同居,宣公夫人穆姜就不承認這位嫂嫂,只把她看成是妾,這位嫂嫂在魯國呆不下去,只好另嫁到齊國去。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由於妾的地位比正妻低賤,再加上妾還有另一種女奴婢的含義,因而在古代,妾時常被當作女性自指的謙稱,不論已婚未婚的女性,都可使用這種謙稱。

"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史記陳丞相世家》。這裡的"老妾",是王陵的母親自指。

"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是少女緹縈上書救父中的話,她尚未婚,自稱為妾,是下對上的一種謙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後來,女性對尊者、丈夫,常常以妾自稱。我們不能因為這種習慣謙稱而誤解了她們的身份。

作為一種謙詞,做臣子的在國君面前,有時也稱自己已逝或尚在的母親為先妾、母妾。

《戰國策》中,匡章對齊威王說的"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先妾是指去世的母親。

《陳書沈炯傳》中,沈炯上表說,"臣母妾劉,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是指尚在的母親和嬸母。

古代“妾”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妾,還是一個姓,據《萬姓統譜》說,漢代就有個叫妾胥的人。這個相當罕見的姓,究竟是從祖先卑賤的僕妾地位演化而來的,還是這個古老地名的簡化,已無從查考。

只是要注意,如果把"妾胥"理解為小老婆的辦事員,那就冤枉了古人,鬧大笑話。

妾,又是《易經》八卦中兌卦的別名《易.說卦傳》。兌在八卦中位居第八,這一別名,倒可能與妾的低下地位有點關係。

妾的種種別稱,雖然各有其起源,但是,都是在有了妾這一事實以後才陸續出現的。

即使是"妾"這個字,也是在有了妾這一事實以後才被髮明出來的。

那麼,"妾"這事實又是怎樣起源的呢?下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