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公元前265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要求要以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手幫助。只不過長安君是趙太后的愛子,堅決不肯,並聲稱如果有人再次提及就“老婦必唾其面”。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在眾臣一籌莫展之際,左師觸龍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去見趙太后,趙太后也必知其為說客,心中也必定是一萬個小心,且“太后盛氣而胥(等待)之”,如此以來說通的難度無疑更加大了。

觸龍的策略

觸龍來到以後“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說:“老臣的腳上有病,所以不能快走,以至於好久都沒和太后見面了。我臉皮厚,私下原諒了自己,又擔心太后身體勞累,所以希望這次能謁見太后。”

太后說:“老婆子有車。”——你不方便來看我,我可以去看你啊,知道你來幹啥的,死了這條心吧。

觸龍又問道:“每天的飲食大概也會減少吧?”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太后回答:“只喝稀飯而已。”

觸龍接著說:“老臣這些日子也茶飯不思,於是開始勉強步行,一天走上三四里,慢慢地想吃東西了,身體這才舒服了些。”

太后答道:“老婆子我不行。”

不過此時太后的臉色有了好轉,這是卸下了些許防備。

觸龍這一上來是為了建立連接,太后和群臣是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上,很多大臣之所以不敢去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見太后就是因為他們自知無法跟太后建立起精神上的溝通渠道。隔閡、鴻溝無論在哪裡都存在,兩代人聽歌也能掐起來互相鄙視,就別說當人質這種大事了。所以,觸龍首先從年齡以及身體狀況切入。

建立溝通渠道的必要性

這段談話裡透著一種“瀕死”感,而且觸龍營造的氛圍讓趙太后覺得自己的健康情況要比眼前這個老頭子還要好點,所以心裡倒是起來了些許“優越感”,慢慢打開了一點。老人羨慕孩童的年齡,中年羨慕青年的精力,這些實際就是一些很隱秘的代溝,因為這個原因,許多應該說、應該做的事很可能就根本不想互相提及了。不說、不做才能找補年齡上差異的失落感以維持內心的均衡。年輕的缺經驗,於是會找補經驗感——啥事都容易辦,你們老了不頂用了;年長的缺時間,於是會找補時間感——我不點你,你就是弄不通。

到這裡,觸龍把趙太后找補的餘地都堵住了,讓太后心中很滿,也就根本不必要了。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緊接著,觸龍設計了一個趙太后認可的架構,然後把這個架構放大到能夠覆蓋趙太后和長安君關係的程度,他是這麼說的:“老臣的犬子舒祺是孩子裡年齡最小的,心裡最喜歡他,不過自己老了怕以後來不及安排,現在就請求把他送進保衛王宮的衛隊裡。”

“非常同意!孩子多大了啊?”

“15歲。希望我死前能託付出去。”

“男人也喜歡自己的小兒子?”

“超過女人的。而且老臣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國王后(趙太后女兒)要超過長安君。”

“拉倒吧,比起長安君差的遠呢。”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您和燕後登車哭泣離別,也是因為感到傷心,每到祭祀都祝告她一定別回來,難道不是為了長遠計,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繼承王位嗎?”

“是的。”

“那請您看看,從現在往上推到趙國建國時,趙君甚至是其他諸國國君的子嗣做侯的現在還有嗎?”

“老婆子沒見過。”

“這些人自己遭禍或者殃及子孫就是因為他們寸功未立就佔有大量資源財富,別人因為不服氣而時刻盯著他們,一有機會就會被找彆扭,根本鎮不住。如今有太后您封給長安君那麼多東西已經把他架在德不配位的爐子上烤了,如今您在還行,一旦您不在了,長安君就真的危險了,所以說從長遠計,我說您愛長安君不及燕後。”

“糟老頭子隨你安排吧。”

立場才是關鍵

觸龍的神操作再一次證明了乾癟的道理是沒有用的。換個人來當說客無非就是“為了趙國”、“民可載舟,亦能覆舟”、“您兒子是兒子,幾十萬士兵同樣也是兒子,雖然一樣,但是要棄小就大”……對啊,誰的兒子不是兒子,真這麼說就真吐他一臉。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觸龍的言談中處處透著對太后的尊重,透著對長安君前途的真正擔憂。身為太后也一定對宮廷鬥爭的殘酷深有體會,並且深知觸龍所說絕非虛言。

而觸龍沒有說一句假話,只不過是把立場放到了太后那邊,其作用只是輔助太后完成自我轉變。

人們通常說的實話一出來為什麼總是受到傷害以至於得出了個“實話不能說甚至虛偽才能吃得開”的荒謬結論呢?

因為立場擺在了自己這裡,所以它就不停轉變著自己,不停得出的越來越汙的結論不正是這種逐步轉變的證明嗎?

觸龍說趙太后的神操作:意識到只是前提,感受到才是關鍵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怎麼坑別人就是教別人怎麼坑自己。任何事情都是拐個彎才會作用到自己身上,從付出到收功本身就是一個迴路不是,直線放出去的還怎麼回頭呢,這和虛偽不虛偽沒有任何關係。心直是落在必定要收功上,而行曲是落在行動軌跡上。

《維摩詰經》所謂“直心是道場”,《道德經》所謂“曲則全”,一點也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