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臨邑縣德平鎮

鄉村記憶——臨邑縣德平鎮

德平鎮位於臨邑縣北部,地處樂陵、寧津、陵縣、商河、臨邑五縣市交匯處,總面積114.32平方公里,耕地8508公頃,下轄178個自然村,人口6.04萬人。

德平歷史悠久,夏為有鬲氏封域。西周時屬齊國,為齊太公姜尚益封地。戰國時為齊宣王少子通的封地。秦時屬齊郡,漢時屬青州平原郡。東漢至唐朝先後屬鬲、般、平昌、重平等縣。五代後唐時期,割安德東北境及平昌地合為一縣,兩地各摘一字,名為德平縣。“德平”之名自此始。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德平廢縣為鎮,併入安德縣。哲宗元符初年(1098年),復置德平縣,直至民國時期。1956年4月,撤縣建德平鎮。1958年11月改為德平公社。1984年改為德平鎮。2000年5月,鹼李、滿家兩鄉併入德平鎮。

德平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深厚。漢末文學家禰衡,唐代詩人孟郊,明朝書法家郭諶、“柱國名臣”葛守禮等均籍出德平。宋朝書法家、詩人黃庭堅曾任德平鎮監。當地禰衡井、葛公墓、郭諶墓表等文物遺蹟尚存;白麟書院、龍泉寺丈八佛等歷史古蹟聞名遐邇。

禰衡(173~198),字正平,漢末文學家,平原郡般縣(籍今德平鎮小禰家莊)人。他自幼過目成誦,成年後博學多識。孔融在《薦禰衡表》中稱其“淑質貞亮,英才卓越。初涉藝文,升堂睹閱。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於道合,思若有神”。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也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禰衡思銳為文”。另外,史書也記載一些關於禰衡“善辯好勝、才智過人、出口成章、過目成誦”的軼事。禰衡著作原有兩卷,現已失傳。後世見到的僅有《吊賈誼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其中《鸚鵡賦》是其絕命之筆,寫得“浩氣坌湧”“慷慨倬厲”,為歷代名家所讚賞。今人為紀念禰衡,以現存禰衡井為中心,在小禰家莊原地規劃了禰衡公園。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祖籍平昌縣(籍今德平鎮),生於湖州武康。其詩歌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注重吸收樂府民歌的優點,詞語曉暢,明白淡素,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盡掃唐德宗大曆年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品:有反映社會現實的《徵婦怨》《感懷》《傷春》等;有表現民生疾苦的《寒地百姓吟》《織婦辭》等;有表現人倫親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有描繪自然景色的《石淙》等。就奇險而言,他的詩風接近韓愈,後世以“韓孟”並稱;就刻意苦吟而言,他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說。孟郊現存詩歌有10卷500餘首,全部收輯在《孟東野詩集》中。

郭諶,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字信夫,號盤滸居士,明朝著名書法家,德平郭家村人。他自幼讀書見解獨到,不足20歲便考上了庠廩員,不久又補弟子員。詩、書法、繪畫俱佳,書法尤為出名。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選試書法,在數百應考者中,郭諶考中第一。嘉靖年間,升任武英殿中書事。此後,郭諶書法名揚京野。郭諶的詩書畫,內行人稱為“三絕”。他的書作流傳甚廣。著作更有《草韻辨體》墨本珍藏於皇宮。還有《八分》《集二王》《草決百韻》《四體千字文》《同升歌》《同升義會序》等石版。其中《四體千字文》《同升歌》《同升義會序》與橫匾“循天理”,楹聯“道為真事業,身是小乾坤”,被臨邑縣文化館保存。

葛守禮(1502~1578),字輿立,又字輿川。明代德平縣葛老莊人。從嘉靖八年(1529年)中進士。歷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先後擔任彰德府推官、兵部主事、禮部祠祭主事、儀制郎中、河南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戶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戶部尚書、邢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老年辭歸故里,詔加太子少保銜。萬曆六年(1578年)病逝,贈太子太保,諡號端肅,治以國葬,敕建葛公祠、墓。皇帝親書“柱國名臣”四字相賜。

龍泉寺與丈八佛,明洪武十年(1377年)落成。大佛身高一丈八,為漢白玉雕塑的立姿佛像,坐落在德平鎮龍泉寺內。舊時,龍泉寺高僧雲集,頌經禮佛,晨鐘暮鼓,香菸繚繞。1937年,這座千年古剎被日軍焚燬。但丈八佛倖存,今為當地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