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临邑县德平镇

乡村记忆——临邑县德平镇

德平镇位于临邑县北部,地处乐陵、宁津、陵县、商河、临邑五县市交汇处,总面积114.32平方公里,耕地8508公顷,下辖178个自然村,人口6.04万人。

德平历史悠久,夏为有鬲氏封域。西周时属齐国,为齐太公姜尚益封地。战国时为齐宣王少子通的封地。秦时属齐郡,汉时属青州平原郡。东汉至唐朝先后属鬲、般、平昌、重平等县。五代后唐时期,割安德东北境及平昌地合为一县,两地各摘一字,名为德平县。“德平”之名自此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德平废县为镇,并入安德县。哲宗元符初年(1098年),复置德平县,直至民国时期。1956年4月,撤县建德平镇。1958年11月改为德平公社。1984年改为德平镇。2000年5月,碱李、满家两乡并入德平镇。

德平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汉末文学家祢衡,唐代诗人孟郊,明朝书法家郭谌、“柱国名臣”葛守礼等均籍出德平。宋朝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曾任德平镇监。当地祢衡井、葛公墓、郭谌墓表等文物遗迹尚存;白麟书院、龙泉寺丈八佛等历史古迹闻名遐迩。

祢衡(173~198),字正平,汉末文学家,平原郡般县(籍今德平镇小祢家庄)人。他自幼过目成诵,成年后博学多识。孔融在《荐祢衡表》中称其“淑质贞亮,英才卓越。初涉艺文,升堂睹阅。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于道合,思若有神”。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祢衡思锐为文”。另外,史书也记载一些关于祢衡“善辩好胜、才智过人、出口成章、过目成诵”的轶事。祢衡著作原有两卷,现已失传。后世见到的仅有《吊贾谊文》《鲁夫子碑》《颜子碑》《鹦鹉赋》等四篇文章。其中《鹦鹉赋》是其绝命之笔,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倬厉”,为历代名家所赞赏。今人为纪念祢衡,以现存祢衡井为中心,在小祢家庄原地规划了祢衡公园。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祖籍平昌县(籍今德平镇),生于湖州武康。其诗歌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注重吸收乐府民歌的优点,词语晓畅,明白淡素,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尽扫唐德宗大历年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品: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有表现民生疾苦的《寒地百姓吟》《织妇辞》等;有表现人伦亲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有描绘自然景色的《石淙》等。就奇险而言,他的诗风接近韩愈,后世以“韩孟”并称;就刻意苦吟而言,他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现存诗歌有10卷500余首,全部收辑在《孟东野诗集》中。

郭谌,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字信夫,号盘浒居士,明朝著名书法家,德平郭家村人。他自幼读书见解独到,不足20岁便考上了庠廪员,不久又补弟子员。诗、书法、绘画俱佳,书法尤为出名。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选试书法,在数百应考者中,郭谌考中第一。嘉靖年间,升任武英殿中书事。此后,郭谌书法名扬京野。郭谌的诗书画,内行人称为“三绝”。他的书作流传甚广。著作更有《草韵辨体》墨本珍藏于皇宫。还有《八分》《集二王》《草决百韵》《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同升义会序》等石版。其中《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同升义会序》与横匾“循天理”,楹联“道为真事业,身是小乾坤”,被临邑县文化馆保存。

葛守礼(1502~1578),字舆立,又字舆川。明代德平县葛老庄人。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彰德府推官、兵部主事、礼部祠祭主事、仪制郎中、河南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邢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老年辞归故里,诏加太子少保衔。万历六年(1578年)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号端肃,治以国葬,敕建葛公祠、墓。皇帝亲书“柱国名臣”四字相赐。

龙泉寺与丈八佛,明洪武十年(1377年)落成。大佛身高一丈八,为汉白玉雕塑的立姿佛像,坐落在德平镇龙泉寺内。旧时,龙泉寺高僧云集,颂经礼佛,晨钟暮鼓,香烟缭绕。1937年,这座千年古刹被日军焚毁。但丈八佛幸存,今为当地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