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作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為了讓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陽光小少年,自認在與時俱進更新育兒觀念上還是下了些功夫的。

比如在娃和小朋友起衝突時,蝸牛媽會提醒自己減少干預,相信孩子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果然前一刻還哭成一團的孩子們,沒多大功夫又湊成一堆有說有笑了。

給孩子講德育故事,對孩子的暖心細節給予正面肯定的效果也挺明顯,比如路上遇到發宣傳單的人,娃會主動接過來,說多拿點他們也許就能早點回家……

如果不涉及到學習問題,原本一切看上去都還算順利。

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其實輔導娃功課這個話題已經衍生出無數個段子,比如被氣得心臟做支架、突發腦出血,然後吐槽“命要緊,作業什麼的愛咋的咋的”,又如“不提學習母慈子孝,一提學習雞飛狗跳”“親生的親生的隨我隨我”之類打油詩隔段時間就要刷屏。調侃背後,是藏不住的焦慮與擔憂,媽媽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明明知道帶著情緒的教養方式是無效的,明明說好要做個不發脾氣的好媽媽,卻在看到娃東摸摸西看看遲遲進不了學習狀態時,亦或是親自上陣督促後考試卻仍不盡如人意時,無名火起瞬間暴走,忍不住就要高八度開啟發飆模式。

然後呢,看到孩子兩手捂耳瑟縮一團,看到他眼睛微紅沉默入眠,後不後悔心不心疼?這是陷入自責補償以及再次失望失控的惡性循環節奏啊啊啊!

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我下定決心改變,得從某個下午的痛定思痛說起。

站在某教育機構一間教室門外,看著滿屋認真聽課的孩子,再看看最後一排專心玩著鉛筆明顯神遊萬里的自家娃,我第一百零一次按捺下“熊孩子為什麼不能退換貨”的內心OS,第一千零一次祈禱:神啊,請賜予我一個自動自發熱愛學習成績優異的好孩子吧!

此情此景,大概只有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能夠稍微溫暖一下我嚴重受傷的心靈。

咦,鏡子裡那個眉頭緊鎖、面含慍怒的苦瓜臉是誰?端著盤子在咖啡廳裡無意中的一瞥,讓我一下子愣住了,啊啊啊,這不是我這絕對不是我!

灰溜溜找個角落坐下來,我決定好好反省一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某次輔導功課時音調剛一提高娃就反射性往後一縮捂住了耳朵,某次看著娃做數學題嘆了口氣還沒說什麼呢,娃立刻煩躁起來……一幅幅畫面閃回,聯想到剛才鏡子裡那灰暗的面龐,驀然一驚,我曾經多少次頂著那樣一張臉面對孩子?哪怕當時我以為自己已經壓抑著沒有說出不滿,孩子卻是敏感的,而來自母親的負面情緒,無疑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

是的,娃曾經說過那樣的話,“媽媽你只愛成績不愛我。”當時我有解釋的,“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但是你做得好會讓媽媽為你驕傲,會覺得開心啊。”他哦了一聲,許是半信半疑,卻也沒再說什麼。我以為,我已經給了他全然的愛與安全感。

“一個人小時候被怎麼對待,他長大後對這個世界的自動假設就成了這樣。然後他就開始去尋找證據證明別人真的是這樣,再次驗證自己的假設和感覺,進入強迫性重複,成功溫習童年無數次悲催的感覺。他會活在小時候被媽媽編制的劇本里。”之前在某個心理公眾號看到過的文字突然湧現出來,讓蝸牛媽心中一緊。也許,書中所說那種無條件的愛,我並沒有能夠給予到孩子。

有什麼東西在心底呼之欲出,卻又一時摸不清頭緒。讓我好好想想,都是哪些時候讓我控制不住內心的失望和隱隱的憤怒呢?


那次集體外出寫生,看到上了快兩年繪畫班的娃畫出一座“反自然”寶塔,我是有點不淡定的,中間試圖糾正,可他依然故我。當時為什麼一個人跑到旁邊生悶氣不想理他呢?是了,我在氣他為什麼他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樣一點就通,構圖完美。說他還不聽,要跟我頂嘴,這孩子太讓人失望了。

可是,冷靜下來的我,分明看到了那個當年被老爸半途塞去朋友辦的畫畫班,一片懵懂中出去寫生卻完全不知道從何下筆,在路人圍觀中滿心羞憤的小女孩。時間太過久遠,我已不記得後來的情景,反正自己至今不會畫畫。或許,我不想看到沒用的她,就如同我不願再次看到畫不出好看畫兒的娃。

我嘆口氣,上過幾次心靈成長的課程,我已經知道每個人的天賦才華都不一樣,就是因為不想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報的學習班已經是在尊重他自己選擇的情況下精簡再精簡,可是當付出時間精力後沒能看到相匹配的成效,媽媽又很容易患得患失。

“資質平庸的孩子就是不招人喜歡啊!”這句話突然在心裡冒了出來,好像是在說孩子,又好像是在說自己。難道,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嗎?因為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情緒反應也會更加激烈。

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或許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都會寄託著長輩的無限希望,我們憧憬著這個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孩子能夠比我們更加快樂更加自由,作為我們生命的延續,走向更為廣闊的光榮與夢想。

願景是美好的,過程卻是曲折且充滿變數的。再多的期待,再好的願景,都會在一個資質普通的孩子面前潰不成軍。我明明是那樣愛他,可在成為完美媽媽的自我設定與培養完美孩子的殷切期盼中,我作為孩子原生家庭的塑造者,也許一不留神,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童年創傷的始作俑者!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還當不了一個不焦慮的好媽媽?明明打定主意要給孩子全然的愛與接納,可是我自己都還沒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如何有能力去接納他的不完美?我們沒辦法給出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安東尼羅賓有一個觀點,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內在力量,才能勇敢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娃的出現,也許正是一個契機,讓我重新觀照到自己的內心,看到那個躲在內心深處依然脆弱敏感的小孩,看到潛意識深處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恐懼,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真正認識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在感恩中豐富自己的生命能量,才可能有更豐盛的愛往外投射,給予到自己的小孩。

比如前段時間被媽媽們集體吐槽的陪寫作業問題,本質上不就是把自己代入過多,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反饋而產生的失望與自我懷疑嗎?很多時候,引發怒火的,往往是被我們深埋心底不願承認的自卑心。可事實上,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

就好比現在,我可以選擇繼續沉浸在自我譴責中,這個孩子就是這麼笨,我就是這麼沒用不會教小孩的媽媽,花這個錢和時間來上這種課程真是浪費,BLABLA……又或者,我能夠試著尋找事實的真相:事前沒有把握好時間,督促孩子預習複習,匆匆忙忙就趕來上本就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培優課程,只要一個打岔就難以跟上進度,孩子就乾脆放棄了。

迴歸本質就事論事教育孩子,與毫無察覺帶著情緒抱怨指責,哪一種更有效更適宜?


大學教授的孩子一定要做學問當教授才是有出息?也許他只想當個工程師。我們是如此不同的個體,不過結伴來到這人世間遊歷。所以說,除了最關鍵的那幾步需要父母用足夠的經驗和閱歷提點他們,其他事情,就放心交給他們自己去體驗,去磨礪吧,他們不需要成為誰的複製品,那是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啊。

這天晚上,我等著娃練完琴,摟著他表揚了半天。諸如,今天你剛寫完作業沒有時間休息就馬上開始練琴,一定很委屈覺得很煩躁吧,但是一旦上琴,你能夠很快調整好情緒,尊重線上陪練老師的付出,而且在面對不熟悉的新曲目時,能夠克服畏難情緒,儘管很煩躁但耐住性子堅持了下來,這一點媽媽就非常欣賞。

娃很是扭捏,卻紅著臉說:“是啊,其實我今天彈得比以前有進步對不對?”

我說:“是啊,你現在彈得就比兩週前彈得要好哦。”

娃說:“看到你殺氣騰騰走過來,還以為你會打我呢。”

我一邊內心吐槽殺氣騰騰是什麼鬼,一邊笑:“現在呢?”

娃說:“媽媽,其實我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想要告訴你……”

不完美媽媽進階史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也許我依然會偶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和孩子之間必定還會有新的衝突此起彼伏,但我相信每一次衝突的解決都是一次成長。

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從現在起,我要好好愛自己愛家人,不論他聰明與否,成績如何,不再以愛為名脅迫他,打擊他,而是接納他,陪伴他,支持他。我知道我們彼此相愛,也會彼此療癒。

願我們能夠更加自由灑脫地承擔責任與後果,勇敢地去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