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死去的恆星嗎?

水貝草


地球不是恆星燃燒殆盡之後的殘餘物,地球從一開始形成就不是恆星。不過,地球確實包含了曾經死去恆星的一部分。關於這個原因,就要追溯到地球從何而來。

在包括地球、太陽在內的所有太陽系天體還沒有形成之前,整個太陽系還只是一團瀰漫在空間中的星雲,跨度可達數光年。太陽星雲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佔比為98%,它們來自138億年前宇宙誕生之初的太初核合成過程。另外2%是比氦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氧、硅、鈣、鐵,它們都是來自上一代恆星死亡之後的拋射物,因為只有恆星的核聚變反應、超新星爆發以及死亡恆星的碰撞才會合成重元素。

太陽星雲發生引力坍縮之後,中心會聚集大量的物質而形成太陽,而地球以及其他天體都是從環繞太陽的行星盤中形成。因此,地球上的重元素均是來自上一代死亡的恆星。這些元素後來又構成生命,這意味著人體血液中的鐵、骨骼中的鈣等元素曾經都是恆星的一部分。

總之,地球不是死去的恆星,但卻包含了死去恆星的一部分。雖然來自恆星的重元素比例很低,但它們對於生命來說卻是至關重要。沒有上一代恆星,就不會有地球生命。可以說,我們都是“星塵”。


火星一號


嚴格說來,地球是太陽形成後剩餘的殘渣餘孽聚集起來的,所有的行星都是如此。

恆星和行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恆星。恆星是由於中心核聚變產生巨大能量,自己發光發熱的等離子體,是巨大體積的天體;行星是漸漸冷卻,不發光發熱的小天體,依靠反射恆星光芒才能夠顯示其存在。

恆星的質量需要有至少7~8%的太陽質量,才能在中心引發核聚變,成為自身發光發熱的星球。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這是一個以氫氦為主要元素的氣態星球,其質量只有太陽的0.1%,還要增加70多倍,才能成為一顆最小的恆星,叫紅矮星。


任何恆星的起源都是從一坨巨大的氫分子云中誕生,這種星雲主要成分是氫元素和氦元素,還有極微量的其他元素。

這種分子云有原生分子云和次生分子云。原生雲就是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處女雲,重元素極少;次生星雲就是已經生成過一次或者若干次恆星,死亡後又迴歸太空的星雲,這種星雲包含了一定量的重元素。

不管原始星雲還是次生星雲,絕大部分都是氫元素,其他元素佔比非常小。從原子數量上來說,整個宇宙的氫元素佔比90%,氦元素佔比9%,其他元素只有1%;而從質量上來說,氫元素佔比71%,氦佔27%,其餘元素約佔2%。太陽系莫不如此。


地球就是由次生星雲中的重元素組成的,是太陽形成時留下的一點渣渣。

太陽是50億年前由一坨約2光年直徑的氫分子云聚集而成,隨著中心引力凝聚作用,星雲急劇向中心坍塌,巨大的壓力和熱量引起了氫核融合,核聚變爆發了。

核聚變的巨大能量張力抵消了引力巨大收縮力,取得了一個平衡,就成就了太陽的主序星狀態,這個狀態可以維持100億年。

太陽生成後,凝聚了99.86%的星雲質量,剩餘的0.14%殘渣餘孽被恆星風吹佛遠離太陽。但恆星吸積盤的角動量依然維持著,這些殘渣餘孽在各自的軌道碰撞聚合,漸漸就形成了一個個行星胚。

經過幾千萬年的運行,把軌道上的所有渣滓都吸附到自己身上,科學術語就是清空了軌道,這樣行星就誕生了。

這也是地球誕生的過程。地球質量只佔太陽系的0.0003%,所以與恆星風馬牛不相及。

因此,地球就是一顆伴隨著太陽系形成而誕生的小崽子,是恆星之子,與恆星性質完全不同,而且永永遠遠都不要奢望成為恆星。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


準確的說,組成地球的絕大多數物質都來源於恆星死亡後的殘骸。

在宇宙大爆炸後,宇宙逐漸冷卻下來,一些基本粒子組成了最簡單的元素-氫和氦。此時,宇宙中絕大多數的原子都只有這兩種元素。在天文學裡也把氦以後的元素稱為金屬元素。

圖:宇宙大爆炸模型

氫和氦元素組成了最原始的星雲,星雲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不斷向中心匯聚。越來越多的氣體聚集在一起,使氣體中心的壓力和溫度急劇上升。這樣就點燃了氫的核聚變,第一代恆星就此誕生。

圖:正在形成的恆星

恆星的內部不停的發生著核聚變,將氫轉換成氦、氦轉換成碳……大質量恆星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壓力和溫度使元素聚變到鐵。由於鐵元素的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小於維持聚變反應吸收的能量,於是恆星內部開始急劇冷卻。輻射壓再也擋不住恆星的萬有引力,恆星開始向內部極速收縮,並在中心位置撞在一起,形成了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使鐵以後的元素產生,並且將這些重元素拋灑入太空之中。

圖: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蟹狀星雲

這些重元“汙染”了原始的太陽星雲。又過了無數的歲月,星雲逐漸在重力下坍縮,新一代的恆星-太陽形成。太陽裡面就含有了天文學意義上的金屬元素。一部分星雲物質組成了行星,這裡面就有地球。

圖:正在形成的星系



類地行星(地球、火星、金星、水星)形成於內太陽系,這裡溫度較高,易揮發的如水和甲烷分子難以聚集,所以這裡形成的微行星只能由高熔點的物質形成,如鐵、鎳、鋁和石狀硅酸鹽。這些石質天體會成為類地行星。


講科學堂


地球並不是恆星死去後形成的天體,地球就是由形成太陽後殘餘下來的部分星雲盤形成,和恆星的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恆星質量巨大,必須依靠自身核心的劇烈核反應釋放能量才能夠抵禦自身巨大壓力。在恆星演化的後期,核心的聚變已經由氫聚變為氦,氦聚變為碳,一步一步聚變成了鐵。鐵再聚變的話就需要吸收能量,這樣恆星不進不會得到額外能量反而會失去抵抗引力的能量,所以這就會導致恆星發生坍塌。當然了,在恆星內部元素聚變成鐵前後,恆星的核聚變會變得不穩定、不可控,導致發生體積劇烈膨脹甚至爆炸(超新星爆炸,產生鐵以上的重金屬元素跑向宇宙空間)。不過,等恆星慢慢穩定下來後仍舊會坍塌,最終根據恆星質量大小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或者黑洞。所以說,恆星最終的命運不會是變成一個像地球一樣的行星。



恆星的形成是有一個最小的質量限度的,太小的質量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使星核內部點燃核聚變。而地球的質量僅僅只有太陽的33萬倍分之一,是在實在是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是恆星後期的產物。



根據太陽系的演化學說,整個太陽系都是由一塊巨大的星雲形成:在這塊星雲周圍曾經發生過一次超新星爆炸,這顆超新星產生的能量波衝擊,給了星雲聚合在一起的動力。該星雲大部分物質形成了太陽(99.86%的質量),剩下的少部分物質演變成了太陽系內的行星,而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地球就是這麼來的,而和恆星沒啥關係。


科學探秘頻道


謝謝你的問題!

按現在的科學依據來看,地球不可能是死去的恆星,因為死去恆星是不會變成像地球這樣的星體,很明顯地球的質量小的可憐。

那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恆星,恆星是質量大的天體 ,由於自身質量過於過大 ,(根據牛頓定律:質量越大引力越大)其自身引力過大引起的引力壓縮,使該星體的中心發生了核聚變。並向外輻射能量。



以我們現在的太陽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後,因為我們的太陽比錢德拉塞卡極限小,所以最終將變成以後一個白矮星,白矮星再經過冷卻變成一個黑矮星。如果一個恆星比錢德拉塞卡極限大,最終將會變成一箇中子星或一個黑洞。


所以地球肯定不是恆星死亡後產生的。。

喜歡就關注吧!


時間史


其次瞭解地球的構成,地球主要元素比例:Fe>O>Mg>Si> Ni>S>Ca>Al>Co>Na。地核的主要成分是Fe2O。地幔被看成是近於完全氧化的,主要由下列成分組成各種硅酸鹽: MgO、SiO、Al2O3、CaO、Na2O和多種氧化物。地殼僅佔地球質量的0.5%弱,主要是富含SiO和Al2O3,此外還含有CaO和NaO。

其三恆星死亡後會怎麼樣,一種太陽大小的恆星死亡,會形成白矮星,它的碳氧星核集中了恆星的大部分質量。一顆太陽質量的白矮星,其半徑只跟地球差不多大小;另一種很大的恆星死亡會轉化為黑洞(這個不在討論之列)。其四白矮星的介紹,白矮星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白矮星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億倍。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的表面重力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無論質量、元素構成、組織結構各方面和地球相差太大。

綜上,地球不是由死亡恆星生成的。





快樂美媽2006


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晶球。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內心,但是他和恆星不遠。太陽系周圍有恆星等星系。才是地球的領域。但是地球內心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因離恆星不遠。也吸收恆星的質子核能量源泉。所以這個藍色水晶球發現時在太陽系周圍。它有磁場能量源頭同時地球是全人類的家園。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華北五角楓


地球是四十六億年前形成的行星。


平常人246089341


地球內部的鐵就是恆星聚核反應最後留下來的,大爆炸不能解說地球和太陽的形成,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不是很遠,結構完全不同,地球就是恆星死去後冷卻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也只有恆星死去時才會形成鐵等穩定的元素。


水貝草


宇宙中最好的就是地球了,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如果你到月球上,白天一會就熱死人,其它星球一樣不熱也缺氧。

地球不是死去的恆星,任何星宿,包括太陽,月亮都沒地球年齡最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