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之三焦辯證

創立者: 三焦辨證是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創立的一種診治溫熱病的辨證方法。

中醫診斷之三焦辯證

內容: 它將外感溫熱病的各種證分別納入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著重闡明瞭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

病理階段: 三焦辨證在闡述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的基礎上,也反映著溫病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病理階段,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階段。

  • 上焦病證: 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的證,而手太陰肺經證多為溫病的初起階段,病情輕淺;手厥陰心包經證為肺經溫熱邪氣內陷心包之證。
  • 中焦病證: 主要包括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及手陽明大腸的病變,而足陽明胃主燥,易從燥化,多為裡熱燥實證;足太陰脾主溼,易從溼化,多為溼溫病證。中焦病證多為溫病的中期階段,病情較重。
  • 下焦病證: 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的病變,屬溫病的末期階段,多表現為肝腎陰虛之證,病情深重。
中醫診斷之三焦辯證


上焦病證

定義: 指溫熱之邪侵襲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所表現的證。

證候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微汗出,頭痛,咳嗽,鼻塞,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或但熱不寒,多汗,煩躁口渴,咳嗽,氣喘,苔黃,脈數;甚則高熱,神昏,譫語,舌謇,肢厥,舌質紅絳。

證候分析

傳變途徑: 溫邪由口鼻而入,鼻通於肺,首先犯肺,所以溫病一開始,即出現肺衛受邪的症狀。

傳變趨向: 一為“順傳”,即病邪由上焦順序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足陽明胃經的證;另一種為“

逆傳”,即從手太陰肺衛逆而傳人手厥陰心包經,出現“邪陷心包”的證。

重症: 上焦病證有“邪犯肺衛”、“邪熱重肺”與“邪陷心包”的不同。

證候

①邪犯肺衛,肺失宣肅,衛氣鬱遏,故見發熱,微惡風寒;

②邪熱蒸津外洩則汗出;溫邪上擾清空則頭痛;肺開竅於鼻,邪居肺衛,肺氣失宣,故咳嗽,鼻塞,津傷則口渴;

③溫熱之邪在表,則舌邊尖紅,脈浮數等。

④若邪熱已由表入裡,故但熱不寒;

⑤邪熱內盛,則汗出,煩渴;

⑥邪熱入裡,熱盛肺壅,肺失肅降,氣逆於上,故見咳嗽,氣喘;

⑦肺熱內盛則苔黃,脈數。

⑧若肺經之邪不解,逆傳心包,心神受擾,舌為心竅,則見神昏,譫語,舌謇;

⑨裡熱壅盛,故見高熱不退;

⑩邪熱內鬱,陽氣被遏,不達於四末,故見肢厥;

⑪熱灼營陰,則舌質紅絳。

辯證要點: 邪犯肺衛,以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為主要表現;邪熱壅肺,以但熱不寒、咳喘、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表現;邪陷心包,以高熱、神昏、肢厥、舌質紅絳等為主要表現。

中焦病證

定義: 指溫熱之邪侵犯中焦脾胃,從燥化或從溼化所表現的證。

證候表現: 身熱氣粗,面紅目赤,腹滿便秘,渴欲飲冷,口燥咽乾,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燥或焦黑,甚則神昏譫語,脈沉實有力;或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

證候分析

病症分類: 溫邪從上焦順傳於中焦脾胃,邪入陽明則易化燥傷津,出現陽明的燥熱證。邪入太陰則易溼化,而出現太陰脾經的溼熱證。故中焦病證有“陽明燥熱證”和“太陰溼熱證”的不同。

證候

  • 陽明燥熱證:

溫熱之邪內入陽明,燥熱熾盛,故見身熱;

邪熱壅盛,故呼吸氣粗;

熱性炎上,故面紅目赤;

熱熾津傷,故渴欲飲冷,口燥咽乾,唇裂舌焦,小便短赤;

胃腸津虧,燥屎內停,故見腹滿,便秘;

侵擾心神,故見神昏譫語;

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為熱結津虧之徵。

溫熱之邪內犯太陰,中焦溼熱蘊鬱,熱蒸於溼,溼鬱於肌腠,故身熱不揚;

  • 太陰溼熱證:

溼性重著,留於肌腠,故頭身重痛;

溼熱阻滯於中焦,脾氣受困,故見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大便不爽或溏洩;

苔黃膩,脈細而濡數,為溼熱內蘊之象。

辯證要點

  1. 陽明燥熱:以身熱、腹滿、便秘、苔黃燥、脈沉實等為主要表現;
  2. 太陰溼熱:以身熱不揚、脘痞欲嘔、頭身困重、苔黃膩、脈濡數等為主要表現。

下焦病證

定義: 指溫熱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奪肝腎之陰為主所表現的證。

證候表現: 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口舌乾燥,神倦,耳聾,舌紅少苔,脈虛大;或見手足蠕動,或瘛瘲,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

病因病機: 溫熱病邪,久居中焦,燥熱消灼下焦陰液,而致肝腎受累,故多為肝腎陰傷之證。

證候

①溫病後期,邪熱深入下焦,損及肝腎之陰。腎陰虧耗,虛熱內生,故見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

②肝腎陰精既耗,神失充養,故神疲;

③耳失充養,故耳聾;

④口舌乾燥,舌紅少苔,脈虛大為陰虛內熱之象。

⑤熱邪久羈,腎陰被灼,水不涵木,筋失所養,虛風內動,以致出現手足蠕動,甚或瘛瘲;

⑥心中憺憺大動亦系陰虛水虧,虛風內擾所致;

⑦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均為陰精耗竭之象。

辯證要點

  1. 腎陰虧虛,以身熱顴紅、神倦耳聾等與陰虛症狀共見;
  2. 肝陰虧虛,以手足蠕動、瘛瘲、舌絳苔少、脈虛等與陰虛症狀共見。

三焦病證的傳變

中醫診斷之三焦辯證

影響因素: 三焦病的傳變與否,取決於病邪的輕重和機體正氣的強弱,病邪盛或正氣虛則傳變易發生。

傳變形式:

正如《溫病條辨•中焦篇》所言:“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

(一)順傳

定義: 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經開始,繼而傳入中焦,最後傳入下焦,此為“順傳”。提示病邪由淺入深,病情由輕轉重。

(二)逆傳

定義: 指溫熱病邪由肺衛直接傳入手厥陰心包經者,此為“逆傳”。說明邪熱熾盛,病情重篤。

傳變過程: 三焦病的傳變過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有的病犯上焦,經治而愈,並無傳變;有的又可自上焦徑傳下焦,或由中焦再傳肝腎的,也有初起即見中焦太陰病症狀的,也有發病即見厥陰病症狀的。此外,還有兩焦症狀互見和病邪瀰漫三焦的,臨床當靈活掌握。

中醫診斷之三焦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