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祕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貧窮還是富有,這是個問題。

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人們雖然都生於同一個地球,但富人和窮人好似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歷代古聖先賢、悲天憫人者,無不在思考經世濟民之道,這也是中文“經濟”一詞的起源。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通過分析判斷外部條件而產生行為。但心理學認為:人是非理性的,受各種複雜心念的影響而產生行為。後來,經濟學的研究範圍逐步擴張,與其他學科開始相互交叉滲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將經濟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實驗獲得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他的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成為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其中有一系列關於貧富的研究結論,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

貧窮——它使我面目全非

貧窮是一種病毒,不僅影響財務狀況,還會降低智商?

2013年,《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哈佛與普林斯頓的科學家團隊發現,貧窮會阻礙人的認知功能,使智商表現大幅下降,其程度與整晚不睡的智商削弱度大致相當。後來,中國科學家也效仿該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在這一過程中,導致智商表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貧窮所帶來的精神壓力。更可怕的是,童年的貧窮可能會阻礙大腦發育,使成年後的認知能力降低。

這說明,貧窮不僅意味著缺錢,也意味著大腦受損,從而使人難以擺脫貧窮。即:越窮越焦慮,越焦慮越窮。

換句話說,產生腦部破壞作用的並非是貧窮這一客觀條件,而是心裡的“貧窮感”。任何人,不論貧富,只要認為自己缺錢,就可能遭受這一危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道德經》

Kahneman教授的研究表明,“貧窮感”來源於生活水平低於心中的參考標準。這時人們會發現,總有自己想買卻又買不起的東西,所以恆常處於傷害之中。即使獲得了一些收入,也高興不起來,因為覺得只是略微減少了損失而已。花錢的時候也不開心,因為總是要做取捨,無法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錢花在這裡,就無法花在那裡。由於永遠被貧窮感包圍,哪怕是賺錢,對他們來說也變成了傷害的一部分,因為感覺賺得太少。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吝嗇鬼永遠處在貧困中。

——[古羅馬]賀拉斯

Kahneman教授認為,對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來說,貧窮其實是一種心態,也就是“貧窮感”,有些富有的人也有貧窮感,它來自於難以抑制的物慾。

這樣的人,永遠處於痛苦中,無論有錢花還是沒錢花,都很痛苦。自己沒有的東西,求而不得;擁有的東西,生怕失去,正面和反面,都是痛苦。在這種折磨中,心智受到了損害,致使犯下更多錯誤:

股票套牢後,不願平倉止損;

繼續維持著失敗的婚姻;

繼續在不合適的崗位上工作著;

繼續向已經看起來會失敗的項目追加投資;

延續沒有希望的研究課題;

……

有時這些錯誤來自於一種吝嗇心,自己已經投入很多了,不願面對現實。

富有——錢可以買到快樂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Hi,請給我來100元錢的快樂。

上圖顯示:當錢很少的時候,財富增加會使心理效用迅速提升。但是,當錢增多到一定程度後,其進一步增長對心理效用的促進作用迅速衰減。

根據Kahneman在書中提供的數據,由45萬名受試者計算得出的幸福指數,以及對1000名美國人做的調查,均得出同一結論——有錢可能會提升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但並不會增加幸福感。當家庭收入高於7.5萬美元之後,金錢給人的幸福感就不再提升了。

這個結果太令人吃驚了!從邏輯出發,高收入無疑能使人獲得更多的快樂,因為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地去度假、聽歌劇、住豪宅……但事實居然是幸福感不再提升。

這是因為:高收入者雖然會有更多奢侈的享受,但生活中的小樂趣和小確幸卻消失了。比如說:

不經意時發現口袋裡居然有錢;

電話響了,接通後發現是想念的人;

很想買的東西恰好降價了;

吃媽媽做的炒雞蛋;

排隊時,自己所在的隊伍動得最快;

……

對於富人來說,很難再產生這些小小的幸福感。

所以,當收入高於一定水平之後,其實是處在一種顧此失彼的狀態,每一分得到都是以一分失去為代價,總體而言幸福感不再增長。也就是說,當人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也就是中產水平之後,幸福與否就不由金錢決定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Kahneman在書的結尾寫上了上面這段話,令人感慨萬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千般思慮、萬般追求,最終很可能並無實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您揭開貧富的秘密

其實許多人對財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當一隻野獸在前面奔跑時,成百上千的野獸會毫無理由地跟著跑。許多人就像這些沒頭腦的旁生一樣,看到別人追求財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風。這些人應該想一想:我一定要跟著別人去做嗎?別人買一棟豪宅,是不是我也要買?別人買一部轎車,是不是我也要買?通過思考,有智慧的人會明白,其實一個人並不需要太多的財物,如果自己的慾望超出了經濟承受能力,很可能會以造惡業的方式聚斂錢財,而且在追求錢財的過程中也充滿種種痛苦,這樣自討苦吃有什麼必要呢?

許多人說:“我是為了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斷地追求錢財的。”其實貧窮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尋求錢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寶積經》中說:“積財雖千億,貪著心不捨,智者說此人,在世恆貧苦。”意思是說,有的人雖然積累了許多錢財,可是他一直處於貪著的狀態,智者說這種人恆時處於貧窮中。現在有些人已經有好幾億元資產了,但他們還是不滿足,實際上這種人就是標準的窮人。此經中緊接著說:“彼雖無一物,安住舍離心,智者說斯人,世間最富貴。”意思是說,有些人雖然沒有任何財產,但內心很知足,經常處於清淨的舍心中,智者說這種人是最富貴的人。

思維上述的道理後,我們要捨棄對財富的吝嗇和過分貪求,應當合理使用自己的財富,儘量將財富用在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上供下施方面。

——摘錄自《藏傳淨土法》第三十五課

《Thinking,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dar Shafir, Jiaying Zhao,Science.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