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二十年前我讀小學,家附近有一間十平方的小書屋,裡面的藏書非常少。

但我每天放學都要到那裡泡一個小時,從選擇並不多的書裡挑出自己喜歡的,讀到心滿意足才回家。

如今,只要打開手機,我就可以從七八個書籍電商中貨比三家挑出最便宜最好的書,我擁有了前所未有多的書,可是卻從來都沒讀完過,只剩"讀不完的罪惡感"越積越深。

我們的日常生活,好像越來越常遇到這樣的場景:

逛大型超市站在琳琅滿目的貨架前不知所措,對想買的東西無從下手,買一件東西能花一小時;

在網上花了幾個小時時間對比商品,打開的網頁越來越多,最後卻一件也沒買成,只感覺到精疲力盡;

微信公眾號關注了上百個,收藏了幾百條認為將來可能會用到的信息和資料,資料越積越多,卻從來再沒有打開過,分類條目被稱為"mark 了也不會看系列"

......

物質生活和信息空前豐盛,我們的生活突然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被一大堆便捷設備包圍,

選擇越來越多,體驗卻越來越淺

甚至不能在大腦中留下痕跡,我們在一定的自由度中實現了選擇的自由,卻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為什麼好像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我們卻越來越不容易感到快樂?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01

選擇多 ≠ 幸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著作《選擇的悖論》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當人們無從選擇的時候,生活似乎是無法忍受的;

不過當選擇數量持續增加時,海量選擇的消極作用就會顯現,要是可供選擇的數目繼續瘋長,可能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我們都知道,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是永恆不變的。

假設我們把"選擇多"和"幸福"劃上等號時,就會出現一種悖論:

首先,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也只能做出有限的選擇。

但在海量的選擇裡面挑出適合自己選擇,就成了一個耗費精力的巨大工程,選擇減少了我們做出選擇的時間,從而

導致時間焦慮

其次,當時間的總量不變,更多的選擇意味著我們在每個已做出的選擇上耗費的時間減少了,導致選擇的體驗變淺

在我們還沒好好享受一個選擇帶來的好結果時,我們就又要開始糾結另一個新的選擇,出現"多即是少"的狀況。

巴里·施瓦茨通過研究發現,出現這種悖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選擇越多,機會成本越大

機會成本是指做選擇的其中一項成本就是放棄其他機會,當選擇越多,也意味著放棄的機會成本越多

也越容易造成人在取捨上患得患失,還會造成推遲、拖延或逃避決策的負面心態。

2、選擇越多,期望越高,落差越大

選擇機會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預期的上升,但現實往往會與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

3、信息過量,形成選擇屏障

一旦缺乏做出某種選擇的專業知識,就意味著我們沒法做出正確選擇。

但我們並沒有這麼多時間把每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都掌握了,每種選擇背後涵蓋的其實是海量的信息,最後會導致選擇焦慮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4、選擇越多,預期越高,越容易後悔

選擇機會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預期的上升,但現實往往會與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

而且隨著選項數量的增加,徹底瞭解所有選項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考慮到可能存在一個最佳選項但又沒辦法選出來的時候,選擇就意味著伴隨著後悔。

5、選擇越多,越容易陷入比較詛咒

選擇越多,越依賴於他人的決定,所以越容易陷入社會比較,對自己的滿意程度就越低。

6、選擇與幸福和社會關係的悖論

與快樂和幸福最有關的因素就是親密的社會關係,但社會關係在很多方面實際上減少了自由、選擇和自主權。

所以在自由和親密關係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作出一些取捨。

上面這些因素都能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所以選擇多並不意味著就是幸福,當選擇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開始和幸福感呈反比了。

02

什麼樣的人會深受多選擇的困擾?

以前陪一個朋友去逛街買衣服,她可以在一個貨架前整整站上倆小時,就為了對比每件衣服的衣料、款式、顏色、打折幅度。

然後挨個全部試一遍,再加上選擇作為配飾的圍巾腰帶,她可以為了買下一套行頭整整糾結上一整天。

更可怕的是,即使已經買好了,她還會鑽進同類商店看同類商品,然後後悔自己已經買下來的東西,感嘆她就知道還有更好的在後面,"早知道就不要那麼早做決定"

如果不是我拉著,她可能還可以再逛上大半天。

她的完美主義對於我這種"隨便怎麼穿都可以"的人,簡直歎為觀止。

面對貨架上琳琅滿目的衣服,我似乎毫無感覺,只要基本上符合我的需求我就直接拿下,甚至連試都不用試。

因為我基本知道自己能穿什麼不能穿什麼,買了就走,也不會再多看其他同類產品一眼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在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似乎有的人天生就不會被選擇困擾,他們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過多的選項不會對他們造成干擾。

但有的人在海量的選擇面前會焦慮會抑鬱甚至出現拖延、選擇障礙和逃避選擇等症狀。

那人們在面對選擇時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當你要做出一個選擇時:

你會一定要選擇最好的那個?

還是說足夠好了就行了?

1、最大化者:如果你只能接受選擇裡最好的那個,那麼你就是一個最大化者;

最大化者因為完美主義而力求窮盡所有選項,卻因為時間有限而陷入懷疑、焦慮、恐懼和後悔。

2、滿足者:與最大化者對應的是滿足者,他們滿足於足夠好的東西,而不去想還有更好的東西在後面。

一旦找到了符合自己標準的東西,滿足者就會立刻收手,而不再去想其他更好的選項。

巴里·施瓦茨在對最大化者和滿足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了最大化與不快樂的相關關係:

最大化傾向高的人生活滿意度更低、更不快樂、更不樂觀而且更有抑鬱傾向。

那些最大化傾向分數很高的人的抑鬱量表得分甚至已經達到患抑鬱症的臨界水平。

但有一個好消息是:最大化和滿足的傾向都有"專屬領域"。

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在每個方面都是最大化者,但每個人都在做某方面的選擇時都會有這樣的特質。

拿我自己來舉個例子,

在生活層面我是一個滿足者:

無論是食物、衣物還是護膚品上,只要滿足我的一兩個標準我就不再糾結其他選項。

在超市購物我基本都是列好清單直奔主題,不會在貨架上耗費過多的時間,非常講求效率;

但在工作上我就是一個最大化者:

在寫作的蒐集資料環節會出現選擇障礙甚至拖延的情況,總覺得有讀不完的好書,蒐集不完的好信息好資料。

但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所以工作使我快樂的同時也是我焦慮的來源。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所以根據我的例子,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哪部分希望做到最大化的完美,哪部分覺得足夠好就行。

借用我們自己作為滿足者在某一個領域的經驗,擴展運用到那些我們企圖做出最大化選擇的領域上,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我們做選擇的效率。

03

這3個方法,更加明智地做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曾提出過兩個最重要的理論:

·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

·

"滿意準則"(satisficing)

·

"有限理性":

我們身處在一個複雜的信息社會中,而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

既不能擬訂出所有方案,也不能將它們排出一個絕對的優先順序。

西蒙認為人們在決定過程中,應該尋找的並非是"最大"或"最優"的標準,而只是"滿意"的標準。

只有承認這一點,我們做選擇時才能走出海量信息帶來的困擾和焦慮,在合理的期望中避免選擇帶來的消極面。

而巴里·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中總結道,做出明智的選擇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

確定你的目標;

·

·

評估目標的可能性;

·

·

列出可能的選擇;

·

·

評估哪個選項最能達到你的目標;

·

·

選出最佳選項;

·

·

根據選擇的效果調整你的目標以及各個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通過11個方法可以實現,它們的核心都涵蓋在下面這3個步驟中:

1、選擇之前,確定最重要目標

每個人的時間總量是固定的,每天早上睜開眼你就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選擇。

從穿什麼衣服到飯點吃什麼,再到工作方面的各種決策,一個人每天需要做出的選擇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事無鉅細,想讓每一個選擇都毫無缺陷地盡善盡美,那麼我們時間就一定會不夠用,對已經做出的選擇也不能好好享受,結果就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做選擇的第一步:選擇對什麼事情做出選擇,也許才是我們最重要的選擇。

先明確哪些選擇對你才是更重要的和你最在乎的,主動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決策上。

其他的選擇則儘量本著適可而止的標準,就不會被各種各樣的選擇耗盡精力。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2、選擇時,降低期待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跟幸福有關的公式:

幸福=效用/期待

所以選擇時適當地降低我們過高的期待可以提高幸福感,並告訴自己並不是每一個選擇都會決定你的命運

學會放過自己,做一個滿意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巴里·施瓦茨還告訴我們別太在意機會成本,比如在購物領域,他給出的建議是:

除非真的很不滿意,否則還是買常用那款;

不要輕易被所謂的"新款"或者"改進版"所迷惑;

不要擔心選了這個,就沒辦法擁有其他新的東西......

一定程度的理性,能讓我們更好地做出選擇。

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3、選擇後,不後悔不比較

做出重大選擇後,就應該儘可能把精力放在維護和改善已有的選擇上,學會看到已有選擇的積極面

對已選擇的好處心存感激,少糾結於消極的方面,也少和他人作比較,不患得患失瞻前顧後。

選擇的悖論在於:

人們總是貪婪於最好的選擇,恐懼於錯誤的選擇。

但因為人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他們並沒有能力事事都做出最好的選擇,

所以他們也總是沉浸在錯誤選擇的恐懼中,讓他們忽略了已有的快樂。

這種在選擇的悖論中患得患失的情緒,其實才是幸福和快樂的最大殺手。

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人們在選擇的過程和結果中能否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在選擇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只有學會選擇,我們才能更靠近快樂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